刘长旭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在地方高校环境中,艺术硕士专业的成型具有必然性。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教学体系都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艺术类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却基本都以理论升级作为教育核心。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很难真正培养艺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这并不符合国家教育体系对研究生教育给出的宏观要求。为了改良这一现象,我们国家特发布硕士学位教育改良计划,要求各个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专业尽快改良当前的教育现状。旨在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哲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艺术硕士人才。若以提升音乐专业硕士生综合能力为主,本文所定向的这一以地方高校为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方向,便具有实际的、高回报的研究价值。
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无论是校方或是学生人才,都认为研究生学业的精修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个人的探究性能力。但实际上,研究生是高于普通本科人才的重要学习阶段,学生应该在这其中掌握独立处理大型活动的能力,掌握质量更优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艺术专业的硕士生而言,他们在选择主修方向后,应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所选学科内容,直至令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中成为专业的探究者和学者。不仅如此,掌握理论仅仅只是完成学业目标的一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仍然要进入到社会中,接受社会岗位的筛选直至完成就业。因此即使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高于一般求职者,但其仍然要在社会中完成就业。故高校在设定艺术硕士生人才培养地位时,务必要将符合“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的衡量点。当前社会重视需要专业内的高尖端人才,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在音乐类专业即为,学生要创作,更要拥有过高质量的艺术审美等。
社会形态日渐复杂,为了培养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各个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便不能仅以本专业的专业内容作为考量点。其他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因其与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相符,故应令其具有被应用到所有专业中的价值。例如心理学、艺术类文学和外语学科,就是每个艺术类专业都应该适当采集的“其他”文化素材。能够掌握熟练外语应用技能和音乐技能的硕士生人才,便具有了对外留学和外国就业的绝对竞争力。因此如若高校需要以人才输出作为目标,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外语文化素材则也具有必然价值。当高校以培养行业尖端人才为核心目标时,则应该在培养学生升级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锻炼其外在表现能力,解决创作类、演奏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中华传统音乐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以中华各个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的民族音乐方向。其二是以地方音乐文化为主的民俗音乐方向。这两种方向都饱含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特征,不仅代表着中国,在世界领域中,这类音乐素材都具有实际的音乐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改革前,中国以西洋音乐为尊,并未重视本身音乐文化艺术的取材价值。而在改革开放后,国内各个音乐人因爱国情怀的迸发,开始以中国文化素材为主而不断创作带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彻底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内涵。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种带有深厚艺术内涵的文化类别,本身便具有融入到文学艺术体系中的实际价值。不仅如此,身为中国人,天生便带有历史使命。将眼光挪至过去,具有复兴和振兴国家繁荣的责任,而音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人都拥有传承音乐文化的家国责任。对于具有专业属性的音乐硕士生而言,他们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强,他们更应该背负起音乐艺术文化传承的责任。因此在改良音乐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进程中,教学改革小组和专业的硕士生教学人员,便应该意识到融合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方面价值。因此融入传统音乐素材这一改革方向,具有切实的创新应用价值。
在中国音乐硕士生教育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实际上多数高校都已经完成了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改革步骤。但观察地方高校硕士生课程体系可知,当前多数音乐教学专业仍然以西方古典音乐的技法和概念为主,而中国传统音乐符号仅能作为“填充物”存在,并未具有自己的核心地位。虽然西洋古典音乐具有经久不衰、情感丰富的艺术类别,但长期以其作为核心,淡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明显不符合“伟大复兴”所号召的历史传承使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样具有“身心合一”的理论价值,音乐文化也能够与生态发展和生命实践高度吻合。因此在课程体系变革的过程中,教研人员应该适当调整音乐结构的主位部分,需尽可能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主体,呼吁和培养各个音乐研究生重视和深度研究传统音乐,务必要从最基础层面,改良音乐研究生的音乐价值观。在改良多样性的过程中,教师人员需要注重的是,需要改良的仅仅为教学体系,而并非学生个人的研究习惯。具体的学习和研究仍然要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一般而言在教育体系中,学位课程基本都以“必修课”作为主要的对外形容词。高校在安排音乐类专业必修课的进程中会以“10学分”作为基础的分配概念。也就是说,音乐类研究生若要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获取到可满足毕业需求的学分,那么他们便必然要认真对待公共类学位课程。
在地方高校中,艺术硕士(音乐)类课程基本都以传递基础的理论概念和应用概念为主。一些“其他”类别的课程也会作为公共必修课呈现。例如英语学科、心理学学科、社会学学科等,近年间也有部分高校针对音乐硕士生开通了通识类数学课程,这类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即为,要求艺术硕士生在锻炼自己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对偏理性的知识点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左右脑的思维逻辑与综合能力可以同时被锻炼,而不会产生能力偏坠现象。能力偏坠对于艺术硕士生而言,理论上不会存在过多的影响。但艺术创作需要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过于固化时,也不符合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会令学生与社会脱节,难以承受社会考验。故开通上述通识类课程,具有实际价值。
在我们国家,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属于极为重要的教育选项。因此马列课程、毛邓课程也应该规划在公共必修课范围内。正确的哲学观教育不但可以令学生的政治思维更加符合中国国情,还能够辅助学生深刻理解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诉求。
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专业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为主。音乐类研究生若要成为专业的研究者,其便必然要在专业领域中进行学习。而专业学科课程就是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本科阶段开展的理论学习以扫盲和强化为主,而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拓宽眼界”。意义即为,学生不但要精化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点,更要深入的探究自己从未涉猎过的专业领域,以彻底升级自己的专业视角作为宏观目标。而研究生虽然本职学习目标为研究,但他们的个人精力也存在一定限制。故高校可以采用分类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在专业学科课程中选择自己需要强化的专业方向,继而为学生提供完全专业的教学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学业和专业能力的升级优化。分类学习重点在于主次,学生在选定主要的研究方向后,其他课程便可以以某一课程为核心延展开来,以层次性的方式辅助学生定期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这样一来,课程体系便可以改良以往的教学错节、无连贯性等现象。
公共选修课负责为学生传递延伸性的教学观念,高校可以为研究生开通古典音乐技能和审美的选修课,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爱好进行择选。高校也可以开通细致的民俗与民族音乐研究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建立研究分支,引导音乐研究生以民族音乐为主展开研究。但在设定具体的课程体系时,高校若要保证选修课的质量,便应该在专家人员的辅助下科学有效的设定课程。
专业课程选修课的设定可以直接以实践性的专业课程为主,校方可以将教学体系设置为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结构,继而为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短板的学生提供能力提升途径。不仅如此,专业选修课的负责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传达当前音乐艺术领域中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在与时代关联的状态下。
综上,文章以地方高校为主,对音乐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课程属性应该带有不同的特征,而具体的教学方向可以确认,但细致的教学内容却需要不同高校按照自身所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适当调整。本文旨在为各个读者提供一些课程体系分类思路,希望读者查阅本文后,能够再次对音乐硕士生教学体系产生正确和更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