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也被称为传统西洋唱法,经过17-18近一个世纪的演变,美声唱法达到顶峰。主要特点有音色圆润、发音清晰、音与音的链接顺畅并且紧密、花腔演唱使乐句优雅灵动等。发声方式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式使其音色具有独特的金属感。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广泛的歌唱方式,包括歌剧、清唱剧及音乐会的通用唱法。对于美声唱法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有着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的美声应当具有三项要求。第一、声音自然优雅;第二、经过系统的锻炼,歌手能够驾驭华丽的音乐作品并且演唱毫不费力;第三、重点把握美声唱法的艺术风格。
民族唱法历史悠久,民族唱法的出现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就用歌曲来表达美好的爱情和辛勤的劳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曲均取材于孔子的《诗经》三百首,在宫廷和民间流传甚广,这时的演唱方式就是如今民族唱法的雏形。唐代以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在音乐创作机构上不仅得到了完善而且还建立了教育机构培训专门的演唱和舞蹈人才。这样发掘了不少在歌舞方面有独特才华的人,又创作出许多影响力旷日持久的经典作品:如诞生于唐代的《唐大曲》;元代的《元曲》、《南曲》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构成了最基础的民族演唱艺术,为民族声乐延伸至更长远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呼吸是发声的源头,歌唱的基础。我们人类的呼吸机能主要是由呼吸道和肺这两部分来配合控制。平时人们的呼吸主要靠呼吸器官进行,但是歌唱中的呼吸就要比平时的呼吸复杂的多,对比说话时的呼吸要更深,更长。歌曲乐句的长短决定了要进行呼吸变换,随时都要控制气息,所以歌唱上的呼吸是带有技巧性的,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呼吸。
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强调气与声的结合,主要包括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呼吸方法。民族唱法中的呼吸则要求先收腹,后以下腹部作为发力点,这样可以形成窄而浅的呼吸通道,形成了一种“吟”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使的声音圆润、唱腔透彻、吐字清晰、发声自然舒展、行腔自然流畅。
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了整个歌唱体系中的腔体,在我们的歌唱进程中,要运用起全身各个共鸣腔体,使得歌唱共鸣的通道像是一个管状的腔体在振动。为了获得更好的状态,那么首先就要张开嘴使腔体通畅,用一个舒服正确的深呼吸,自然地放下喉部,但要注意的是喉部放下的位置并不是越低越好,所以这就需要歌唱者长期的练声来控制好自己的喉部,我认为这步十分重要,不然压扁或者抬高喉咙都会将发声的管道堵塞,取得不了良好的共鸣,发出的声音自然也不好听。
美声唱法大多采用胸、鼻、头三腔共鸣,共鸣的位置位置较低,可流动范围较窄。所以在发声时,要尽量使整个歌唱的通道放松拉宽,咬字即可获得到最大的共鸣。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差别很大,民族唱法则要求更多的发挥胸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综合效果,声音一般都是较为集中。明亮,结实的,便于歌唱者发音咬字,所以民族唱法中喉部和咽部不需要开的太宽。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存在了太多的不同,但二者依然存在许多相似点。这些相似点构成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辅相成的理论基础。二者都讲求声音的流动性、连贯性和延展性,要求将共鸣调整到头腔中较高的位置,而后根据呼吸气息和一系列的歌唱方式发出声音。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要求歌唱者要沉住气,吸足气,并且保持气息和腔体的融会贯通。因为发声的基础源动力就是气息,无论何种演唱方式,气息流畅才能保证发出的声音流畅,在气息完美的运用下,发声才会美妙,轻松,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