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升阳顺气汤浅析

2018-01-23 14:58吴进享李欣耘杨幼新
天津中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顺气阴火李东垣

吴进享 ,李欣耘 ,杨幼新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其《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等著作为后世医家留下宝贵的治疗经验,其提出的“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对后世医家有着重大影响,后世尊其为“补土派”。李东垣先生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提出:以升清阳、补中气、泻阴火的治则,创立升阳顺气汤。全方用药在上3个原则基础上,再根据新的病症特点,从中焦论治,用药以温中顺气,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1 方证解析

升阳顺气汤由“黄芪一两,半夏三钱,草豆蔻二钱,神曲一钱五分,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各一钱,炙甘草、黄柏各五分,人参三分,生姜三片”组成。该方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1]。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2]春日则草木生发,阳升而日暖,人身之气与天地四时相应,遇春则脾阳升发条畅,然脾虚则升清之力不及,胃虚则入口之味不藏,且脾胃之病,谷气升浮之力不及,春生之令不行,故在春则易加重,故遇春则口淡无味。夏季则病情稳定不变,脾阳不升,卫外不固,故遇夏虽热,尤有恶寒。胃阳不足,受纳腐熟水谷之力不及,故饥则常如饱,不喜冷食物。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使得谷气不能升浮,而“火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更易乘脾胃。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疾病重视“升阳补中,兼泻阴火”,故创升阳顺气汤以治疗饮食、劳役或七情内伤所引起的短气、腹胁满闷、不思饮食等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畅之症。

2 方药性味

2.1 升柴之性味 张元素首次提出“风药”一词,李东垣在他的启发下,对“风生升”类药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完整的风药理论体系。其中升麻气平,味苦甘,味薄气厚,阳中之阴也。柴胡气平,味微苦,气味俱轻,阳也,升也[3]。柴胡既可引清气行于阳道,又可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升柴两药归属风药之类,共用既能生发脾胃之气,又可升举阳气、散其火郁。

2.2 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之性味 黄芪气温味甘性平,人参气温味甘,气味俱轻,阳中微阴。炙甘草气平味甘,阳也[3]。脾胃虚弱者,肺气易受邪,故用黄芪益其皮毛、补其中气;短气者,以人参补五脏之阳也;炙甘草补脾胃之元气。上3味为气温味薄之品,气味上行,可助阳气升浮,充实腠理,使阳气卫外得固,中焦不足之气得补。当归气温,味辛甘而大温,气味俱轻,阳也。阳本于阴,阴本于阳,当归、炙甘草、人参同用,阳旺得以生阴血,上4味共奏补中益气之功。

2.3 黄柏之性味 黄柏气寒味苦,苦厚微辛,为阴中之阳,降也[3]。黄柏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黄柏气味俱降,可降浊气,浊降则阴气自顺,亦可降阴中之伏火。

2.4 草豆蔻、神曲、半夏、陈皮、生姜之性味 草豆蔻气热味大辛,阳也。本草亦云其主温中,下气,胀满短气。神曲气暖味甘,入足阳明经。主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半夏气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轻,阳中阴也,能胜脾胃之寒湿,和胃气,化寒痰,除胃寒。陈皮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厚,阴也。主胸中痰浊逆气,利水谷下气。生姜气温味辛,气味俱轻,阳也,能行阳而散气,益脾胃[3]。

3 方中治法

3.1 生发脾胃之气 升麻、柴胡两药同用,味轻性升,共奏升举清阳之功。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疾病,因阳气不能生长,春夏之令不行,而五脏之气不生,善用升麻、柴胡味薄之品生发脾胃之气,引脾胃之清气上行至诸经,以滋春生之气。脾胃清气在下,内伤胃气为曲,升发胃气为直,故饮食内伤之脾胃病,用升发之药升麻、柴胡,令脾胃之清气上升,因曲而为直。

3.2 升阳以发火郁 李东垣强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而脏腑虚弱之处,正是容邪之所。东垣用药指出“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故脾胃内伤之病,李东垣善用升麻、柴胡等风药以生发肝胆之气,进而升举清阳,截火郁之源。

3.3 泻阴中之伏火 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则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脾气不能上行散精于肺,反下流成为湿浊,脾胃内伤,气机不利,复有湿邪下流至肾间,阻滞下焦肝肾之气机,使下焦肝肾之火不得流通,转变为病理的相火、散气伤阴的壮火[4]。李东垣提出“阴火”,并未明确阴火属何脏腑,笔者认为东垣对阴火的提出目的在于明确出现此类病症应以“泻阴火”为主要治疗法则。故升阳顺气汤方中加少量黄柏一则以清阴血中所受火邪,二则泻阴中上乘阳分之伏火。内经有云“阳本根于阴”,用味薄之升麻、柴胡升发,以展阳气,散其火郁,则阴气不病,阳气自升,脾胃调和,又佐以黄柏泻阴中之伏火。

3.4 补中益气 方中重用“黄芪一两”,大补中气,黄芪气温味甘,温之以气,补形之不足,补之以味,益精之不足,味甘者,禀地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当归身养血而中守,与炙甘草、人参同用共奏补中之功。佐以“人参三分,炙甘草五分”,调中焦斡旋之机,使脾阳得升,中阳得运。凡脾胃内伤,李东垣好用上4味以补中益气,温补脾胃,体现其“人以胃土为本”的学术思想。

3.5 温中和胃顺气 升阳顺气汤中原文提及“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由于脾胃内伤,荣气下流,心肺无所禀受,上焦的皮肤腠理无阳,卫外失固,故恶寒;脾胃失于温养,纳运失和,故不喜冷物,亦无饥饿感。方中用草豆蔻,一则用其温中之功,二则取其气味芳香,故能宣通气滞。草豆蔻、神曲、生姜能温中消食,食消则谷气顺,半夏、陈皮利膈和胃化痰,膈利则痰气顺,故此方名为顺气也。

4 小结

升阳顺气汤在治疗脾胃内伤用升麻、柴胡以生发脾胃中阳之气,风药以散火郁。因其病症本源乃脾胃内伤,故用甘温之品补益中气。脾胃之气不得上升而反下流,日久则生阴分之伏火,故少量佐以苦寒之黄柏以泻阴火。草豆蔻、神曲能温中行气消食,使谷气得顺,陈皮、半夏和胃化痰,使痰气得顺,故中焦之气得顺,脾胃气机得以调转。临床上根据此方,在遵其总治则下,因病症的特点而酌情加减药物,以常达变,更加灵活地运用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疾病“升清阳、补中气、泻阴火”三大治则。

[1]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宋·林忆校正.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 元·王好古著.汤液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4]高青,王华男,吴亚鹏,等.“阴火论”刍议[J].国医论坛,2017,32(3):62-63.

猜你喜欢
顺气阴火李东垣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日常生活中也有“顺气丸”
浅析“阴火”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顺气又可口的食物
HPLC同时测定羌药川木香顺气丸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