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同
收到从药汀先生的四卷本《屈原赋辨译》比较晚,没有充足的时间拜读学习,但还是尽量腾出时间阅读了《九章》卷的前言、《天问》卷的前言和「结尾辨」以及相关章节。阅读伊始,我就不由想起来清朝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中的一首七言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从先生这部百万字的《辨译》就是对赵翼这首诗最好、最恰当的注脚。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楚辞》研究是奠定国学、传统文学研究的基础,汉末刘向整理屈原、宋玉等人流散在民间的诗歌,集结成书,专名《楚辞》,东汉王逸是注释《楚辞》第一人,撰成《楚辞章句》。此后,历代研究学者不断,出现了宋代的洪兴祖,清代戴震,近代梁启超,当代郭沫若、闻一多、姜亮夫等在《楚辞》研究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发展,并多有认知和观点上的创新。从药汀先生的《辨译》问世,可以说是《楚辞》研究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楚辞》学研究中又增加了一个涉及广泛、观点鲜明、读者获得感极强的新分支——《楚辞》辩证学。
药汀先生的《辨译》具备三个主要特点,值得读者关注,也值得学术研究界重视。
鲜明地继承并发扬了《楚辞》(屈原)研究寄情、领悟、拨正、阐释的传统。
由于屈原的爱国情感,诗句中流露出的高风亮节、率性任情所寄托的激昂慷慨、悲凉豪壮的情怀,成为其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因此,自宋代以来,喜欢屈子赋、热爱屈子赋、研究屈子赋的文人学士,大多都有命运多舛的经历或仕途上的沉浮。特别是南宋偏安后,忧国忧民的早期研究者,形成了「寄托中领悟,拨正中创新,开辟了研究心里的阐释路程」的鲜明特色。宋代著名的《楚辞》学著作有六种,即晁补之的《重编楚辞》、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杨万里的《天问天对解》、钱杲之的《离骚集传》、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谢翱的《楚辞芳草谱》。除晁补之生活在北宋,生平不详外,其余五人都生活在南宋时期,且不同程度受到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的迫害,抗金爱国的满腔热忱难以伸张。这样的情愫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他们的楚辞研究中。
而戊戌变法维新领导人梁启超,不但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而且还是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奠基者。他开创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其中就包括《楚辞》研究中的巨大成就。
从先生生性豪放,仗义执言;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待弱者,他像天使一样温柔;面对恶人,他像魔鬼一样残忍」。诗人流沙河曾送给从先生一副对联:
弃古礼变旧法原非礼法之士;
扬天性抒真情乃是性情中人。
这两句话准确概括了从先生情愫天资和为人处事。这种「弃古礼变旧法」的创新精神和「扬天性抒真情」的率实坦荡情怀,不仅流淌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也体现在《屈原赋辨译》的字里行间。他用仁爱考据,用衷心辨析,用悲情铺陈,用哀怨译文。每每写到悲情之处,常拍案而起,老泪纵横,久久不能自已。这就是蕴含在《辨译》中的药汀。
创造性的运用赋、比、兴手法,将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信、达、雅俱备的现代骚体译文新范式。
从先生在《屈原赋辨译》过程中,既恪守古文翻译「三原则」、「四步骤」、「五方法」,又不因循前人的套路亦步亦趋,而是创造性地将《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灵活运用在《辨译》的铺陈中,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辨译》的注释和译文建立在鲜明辨说的基础上,不但要辨其真伪,辨其是非,辨其正误,还要追溯原委,指证讹传,说明遗患。大量的借物说事、以物抒情、寄情于物的文字充斥于本书「辨注」和「辨译」的段落中。这不仅仅是为了以事实说理,以道理服人,强化新说的可读性,增进读者理解《辨译》的获得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将一种现代骚体诗歌的新范式呈现给《楚辞》研究者和广大喜爱屈原作品的读者,并最大程度促进他们认可这种前无古人的译文范式。
证实了接受了美学对中学、大学文言文教学改正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可成为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进一步发展的范例。
接受美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的「以读者为中心来解读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文艺理论界,新世纪渗透到中小学教育改革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接受美学理论者认为,一部作品未被读者阅读前,还不能称为有意义的作品,他只是个文本;所谓的文学作品必须是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的结合,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要靠读者体现。他强调读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个人素养、认知结构和知识经历对文学作品的参与过程;强调读者开放性视野(审美期待)和独特感受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药汀先生撰写《辨译》之前,曾反复多次研读了屈原的辞赋和多位楚辞大家传世的研究文集,他就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期待和文学素养来阅读的。不但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发现了许多前人没有发现、读者全盘接受、社会以讹传讹的错谬之处,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鲜明地指出,严正地辨析,以正视听。这种不迷信权威的气概,「我爱先贤,但我更爱真理」的精神,值得当今为学生讲授文言文的教师们学习。
故宫出版社慧眼识珠,出版了这套从内容到体例,从观点到行文都别具一格的《屈原赋辨译》。本书肯定会在《楚辞》学中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先生的《屈原赋辨译》正是《楚辞》辩证学的发轫,后继才人辈出,肯定会有对这部《辨译》再辩证的作品问世。「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正是从药汀先生撰写这部《辨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