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柯宇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民歌,简而言之就是人民之歌,它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编年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民族文化价值内涵。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传媒科技的快速更新,这些因素不断影响着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从乐谱到广播到音乐电视再到网络,民歌也从单调的听觉审美艺术进化到视听审美艺术的新高度。民歌的传播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展现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民歌传播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成为民歌传播的重要内容。
传播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特有的现象,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的音乐传播“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印刷到无线电广播和电影,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音乐的传播,也伴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轨迹展现着深刻的变革过程。”
从上古时期人类就产生了口头歌谣,口头传播是当时民歌最原始传播形态。到先秦时期开始有了关于民歌的文字记载,《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当手抄乐谱媒介出现后,中国文人音乐将其作为主要的传播形式。到了近现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发展,乐谱作为传播媒介清晰准确的记录了歌曲作家的音乐创作成果,许多民歌被编辑成册进行出版发行;20世纪30年代出现一大批抗日救亡类民歌,在革命抗战的前线和后方通过简谱进行传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一段时期,民歌的创作与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此时期民歌通过乐谱的记载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中国民歌传播历史从口头传播到乐谱传播其历史的沿革是最漫长的一个时期。只到唱片及无线电与有线广播媒体的出现。这几种媒体作为音乐传播媒介出现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歌唱家们开始通过录制唱片进行民歌的传播。在建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民歌的传播很多时候都依靠广播来传播。随着电视媒体的产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电视得到进一步普及,民歌的传播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随着新兴媒体的诞生与飞速发展,数字化媒体成为民歌传播的新途径。
随着当下原生态民歌传唱场景的更新,现代新兴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民歌生存土壤在日益迅猛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传唱人的减少,生存现状正逐渐消弱。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今许多音乐传播的形式除了沿用大众的电视、报刊、网络传播的方式外,开始进入了融媒体跨平台传播的时代。《中国民歌大会》就合理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进行联合推广,运用了融媒体传播扩展了节目影响。《中国民歌大会》通过互联网的直播、点播、滚动资讯、网络推送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结合自身网络平台,爱奇艺、优酷、微博、微信、人人网、百度贴吧等外网平台,今日头条、网易等商业平台,还有Facebook、YouTube等平台,与国内网名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各国网友进行传播、交流与互动。跨平台进行媒体融合传播不仅克服了电视媒体传播的局限性,更有效扩大了民歌的传播范围,且给予大众多样化的媒体选择与自主选择媒体的空间。
在今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走入了融媒体时代,从以前单纯的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的方式进入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新时代。
为了坚持对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想,《中国民歌大会》采用了原生态民歌+经典民歌的展演形式。在《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中选手选择一首原生态民歌以及一首融入新编元素的经典民歌作为展示内容。在节目中民歌选手进行原生态民歌展演部分体现了传统民歌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意义。在演绎经典民歌的部分,音乐创作者们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取材,吸取作品的精华,再融入现代的创作技巧与表达手法来进行改编,增加作品的时代特色。这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传播路径与传播形式是对民歌传播的一种新型的继承和发扬。
在物质条件发达的今天,人们逐渐转向对精神文化的需,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与记忆。顺应当下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纷纷投入民歌选秀类节目的制作中。如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等,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大部分民歌类综艺节目看,大多都是以竞技综艺为主,对深入传播民歌文化与知识的融入很少。民歌传播如果脱离了民歌自身专属的文化语境,它应有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就会难以维系与展现。而《中国民歌大会》节目的设置确是以展示民族民间原生歌曲内容,普及民歌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综艺竞技为辅,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歌文化为首要任务。力求做到对中国民歌认识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这种以民歌+民歌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呈现形态应成为未来民歌传播的一种新方式。
一个优秀的民歌类综艺节目需要有别具一格的内容设计,准确的受众定位,精美的舞台呈现,高度的思想文化内涵,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
扩大受众的参与性,《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节目的参与者由民歌选手团和百人团组成。每期4位选手,由来自基层、各行各业的优秀民歌歌手组成;而百人团则来自海内外的民歌爱好者和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学生组成。
精美的舞台设计,两季《中国民歌大会》在舞美设计上力图还原民歌的真实场景,让歌者与民歌本有的意境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极高审美感受。让观众更清晰了解作品独特的地方文化与艺术特色。《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在舞台设计方面运用了“斗拱”设计,在第二季中,《中国民歌大会》除了延续第一季的中国特色外,还特地选用了“榫卯”元素。两季精心的舞美设计不仅给民歌选手带了至真至美舞台体验,也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审美艺术感受,使之更深刻、清晰的理解民歌内涵。
从先秦的诗经中的“国风”、魏晋的“民谣”、隋唐的“曲子”、元明的“山歌”“小令”、清代的“小曲”“小调”到现代的“新民歌”。“民歌”在历史长河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新时代中国媒体文化生态中,当代媒体人应肩负起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融媒体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传播途径,因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应该成为民歌传播的主要路径。
《中国民歌大会》两季选择了250多首民歌,都是精心选取了民族音乐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主题积极向上的歌曲,内容涵盖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爱国主义、幸福小康、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活、劳动、习俗等各个体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传播传统音乐节目的兴起,人们逐渐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逐渐走低,开始表现出对传统音乐的浓厚兴。民歌的传播应跳出以前单纯为了展现和传播民歌作品本身的固有思想,合理利用当代新媒体为民歌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翻开了民歌传播的新篇章。民歌不仅只展示民歌本身魅力,还应力图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从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归属,从而重拾大众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
《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让观众更全面的感受到民歌给我们留下的精神价值与人文价值。这在促进全民族真正地拥有文化自信这一点上,《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为同类型的综艺节目提供了经验和路径。
在民歌面临传播传承问题的当代,这就需要通过当今高速发展的媒体,以符合现代受众接受的形式为之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意传承,传播民歌知识和精神内涵,从而吸引更多人传承、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中国民歌大会》这样一档现象级民族文化精品,在紧跟国家号召与受众需求下,用民歌唱响中国故事,让民歌在传播中传承,发展与创新,将引发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热潮。■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J].出版广角,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