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的话语建构

2018-01-23 13:36郑世高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话语建构

郑世高



中国能源安全的话语建构

郑世高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 100037)

能源安全是能源领域的核心概念,也是各国能源战略的施策重点。能源安全的话语界定不但反映社会现实,也反过来建构社会现实。以中国能源实践的发展进程为线,以能源安全话语与能源实践的互动为面,以官方话语对能源安全的建构为切入点,历时分析能源安全概念的内涵演变,探索话语研究与能源研究的有效接面。

能源安全;话语研究;概念演变

一、引言

能源安全是各国能源政策中的重要目标,但是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无论在学术话语还是政策话语中并无统一的界定(Loschel,Moslener & Rubbelke,2010;Checchi,Behrens & Egenhofer,2009)。话语主体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立场或意识形态侧重强调能源安全的不同侧面。例如,能源进口国关心的能源安全是价格合理的持续能源供应(Knox-Hayes et al.,2013),而能源出口国家的能源安全则是价格要高,顾客要多,需求要稳。除市场角色外,社会角色也是影响能源安全概念界定的重要因素。例如,政治家们关注能源资源和设施不被恐怖分子和战争破坏,而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将能源安全理解为拥有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成熟的技术转让机制。

作为能源领域的核心概念,能源安全的话语界定不但反映社会现实,也反过来建构社会现实。梳理我国能源安全概念的演变和话语建构对于理解我国能源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众多学者已从传统能源战略和能源经济视角对我国能源安全进行了概念化(吕致文,2004;秦晓,2005;张磊、郑丕谔,2006;任娜,2008;李岩、王礼茂,2008;舒先林,2009;江斌,2010;杨名舟,2012;赵庆寺,2012;史丹,2013;张建新,2013;周新军,2017),但是鲜有从话语分析角度进行的历时系统阐述。本文以我国领导人讲话、能源白皮书、能源战略等多个话语为例,采用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梳理我国能源安全概念的发展和演变,从中透视我国社会实践变迁与能源安全概念演变之间的关系。

二、话语与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开拓者之一费尔克劳(Fairclough,2000)认为,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成分中的一种构型,那些进入到社会实践的元素被称为社会实践的环节,话语与社会实践中其他环节构成了一种辩证实现关系,即话语在受到社会实践其他环节制约、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形塑着其他环节。因此,话语不再是对于客观现实的镜像反应,而是作为社会实践过程的要素之一,参与到社会现实的构建中来。

哈杰(Hajer,1995)将话语界定为“一个观念、概念与范畴的特定集合体,它们在特定的实践场景中得以产生、复制和转变,经由该话语,意义被赋予到物理与社会现实之上”。德雷泽克(Dryzek & Niemeyer,2008)说的更加具体,话语是群体共享的一组概念、范畴和思想的集合,它给予群体成员理解现实情境的框架,包含特定判断、假设和动机,还提供分析、辩论、协商的基本词汇。话语中的语言可以让群体成员将获得的信息融入既有的故事框架,并在主体间进行彼此理解的传播。田海龙(2016)认为:“话语首先是指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场合的运用,同时也因为如此,话语还包括与语言运用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诸如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机构利益这样的社会的因素。”

综合观之,话语作为社会实践要素与社会结构存在互构的关系,话语中的核心概念是话语建构的基础。可以说核心概念的产生和传播是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果话语的生产者是国家,就需要将国际关系进程中国家地位和国家利益的变化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纳入到对话语的考察中来。

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路径分为费尔克劳的辩证关系分析法、范代克的社会认知分析法和沃达克的话语历史分析法。辩证关系分析法与社会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结合较为紧密,社会认知分析法重视从社会认知和人类文化学角度开展研究,话语历史分析法采取纵向分析,注意语料的多样性,并建有小型语料库。以上各分析方法皆表现出突出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也是国内学者采用较多的研究方法。田海龙(2016)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是需要被继承、被发展的。对话语的研究要超越对语言本体的研究,话语研究需要涉及语言运用中的各方利益和价值取向,涉及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作用的各方权力及关系。穆军芳(2016)通过对1995-2015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学术文献考察后发现国内学者大多沿用上面提到的传统研究方法,因此,创立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研究领域发展不平衡多集中在媒体领域。如何有效地将多个学科与批评话语分析进行接面研究是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尝试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从更丰富的社会语境中观察话语的发生、演变和创新。

能源安全是能源话语建构的基石。无论是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都因能源资源的战略意义而带有了国家安全的色彩。本文抓取能源领域的这一核心概念,以中国能源领域的发展进程为线,以能源安全话语与能源实践的互动为面,以官方话语对能源安全的建构为切入点,历史分析能源安全概念的内涵演变。

三、中国能源政策话语对能源安全的建构

能源安全的概念在中国政策话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之中:“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之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能源安全的概念也逐渐演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分别于2007年12月26日和2012年10月24日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和《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能源发展现状、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供给能力、促进能源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以及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

2007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宣传既定能源战略、方针、政策,提高国际认知度和透明度,就是在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论调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作出的积极应对。因为是在特定国际环境下出台的文件,有较强的针对性,其目的之一是打消国际社会对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的过分疑虑,强调中国的能源自给能力,中国能源市场的稳定对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当年的白皮书中使用“能源安全”15次,其中11次使用“世界”、“全球”、“国际”作为修饰语, 6次提到维护世界、全球或者国际能源安全,3次指出实现世界、全球或者国际能源安全。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以国际能源安全为己任,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的良好愿望和诚意。与能源安全概念共现的高频词汇还有“合作”、“石油”等。白皮书中对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主要着眼于国际能源安全体系中中国的角色和作用,表现出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解决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态度,石油在能源安全中占据核心地位。

在考察与能源安全同时出现在句中的概念关系时,与能源安全具有直接因果或者表征关系的概念有市场空间、国际合作、法律制度、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合作、多元、协同、对话、节约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对于世界能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不是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威胁。白皮书也重申了胡锦涛主席2006年7月出席八国峰会时首次提出的新能源安全观,即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白皮书中也提到如果能源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影响到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从概念关系上看,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体现出能源安全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化①趋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1月发布的《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使用安全概念104次,其中3次提到能源,分别出现在安全形势、规范后勤管理、援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程三个部分。

(1)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围绕战略资源、战略要地和战略主导权的争夺加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动荡扩散,热点问题增多,局部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加深,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粮食等问题严峻,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风险的联动性、系统性、全球性特点明显。恐怖主义、环境灾难、气候变化、严重疫病、跨国犯罪、海盗等问题日益突出。”

(2)深入开展能源资源节约活动,积极推行节约型保障方式和消费方式,搞好军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军队草原保护建设、沿海军事设施风沙防治试点工程和驻环渤海地区部队单位污染治理。

(3)支援能源、交通、水电、通信等重点工程建设200余项”等。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能源问题进入到了国家安全的视野,但是主要还是作为物质保障要素来看待,军队在与能源的关系中表现为使用者和建设者。

2015年5月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其中使用安全概念103次,只有一次提到能源。在国家安全形势部分提到随着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国际和地区局势动荡、恐怖主义、海盗活动、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等都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这一表述明确提出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作为重要安全问题进入军事战略的视野。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与时俱进,从强调国际能源安全中的中国角色逐渐过渡到强调和维护中国自身的能源安全利益,特别是在海外的中国能源利益进入到国家安全范畴。

通过对《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书中提到能源安全17次,其中7次涉及世界或者全球能源安全,3次指明国家能源安全,5次指的是我国能源安全,也就是说全文17次提及能源安全的话语中有8次涉及我国的能源安全。与2007年的白皮书不同,2012年的白皮书明确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即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2012年数据,2016年上升到65.4%)。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与能源安全同时出现在句中的概念关系较2007年也增加了更多的成员进来,如对外依存度、运输安全、管道安全、价格波动、能源储备、应急储备、发展核电、科技进步、改革、法律制度、行业管理、国际治理、国际合作、地区局势、能源通道、协商解决、避免武力等。与国家能源安全相关联的概念越来越多,一方面表现出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另一个方面也表现出从政策走向角度,国家把更多的元素纳入到了能源安全的范畴。与能源安全一起出现的高频词汇中还有“核电”等。与2007年的白皮书相比,核电在能源安全话语中的地位提升,政策话语中更加注重维护中国自身能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国家能源安全相关联的概念中国际政治范畴的因素增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领域关注解决问题,也是对存在哪些威胁的回答(Cherp & Jewell,2014)。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的国际环境不同,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本国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不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过程中对保护谁的安全、保护哪些价值的安全的回答也会不一样。一个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界定既要有统摄全局的宏观架构,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关键系统准确施策。

能源是经济的血液。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需求也水涨船高。我国的资源禀赋表现为煤多、少油、缺气的特点,对外能源依存度,特别是石油,逐年升高。中国的能源安全实践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合作和投资海外油田来巩固能源保障。西方传统能源安全概念基础上构建的国际能源话语充满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新问题的旧叙事框架严重扭曲了对于中国能源需求的认知。一度在国外产生了对中国会耗尽世界能源储备的不必要担忧,而事实是中国石油公司大约75%的石油产量来自国内,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目前位居世界第四(许勤华、钟兆伟,2017)。2014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持续低迷的事实说明西方霸权话语衍生出了极其荒谬的观点。因此,中国通过政府白皮书的方式自2007年开始向世界传播我们的能源状况和能源政策,以打破西方霸权话语对于我国国际能源合作发展的阻碍。

没有哪一项社会实践不需要话语支撑,话语赋予实践意义,为实践打开行动的空间,同时成功的实践会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并促进话语的制度化。霸权话语对霸权具有护持作用,对竞争话语产生制衡作用。中国的能源安全话语在国际能源实践中从现有话语秩序中不断寻求突破点和断裂处,用实践的效果和不争的事实不断打破和构建新的国际能源安全话语。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带来世界权力格局的演变,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实践能力增强,能源安全话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承担国际减排责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之路,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也被会丢进话语演变的历史尘埃中。

四、中国气候政策话语对能源安全的建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在此后每年发布年度报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的紧密关系使得任何气候变化的政策都广泛涉及到能源问题,继而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的实现。在2008年的白皮书中共使用能源概念49次,与能源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有可再生、结构、节约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气候政策的施策重点。在新近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中与能源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的依然是可再生能源。

从话语建构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保障能源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双重意义。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同年9月发改委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对比这两个涵盖同样时间段且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前者提到能源安全概念9次,分别涉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加强应急储备,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等,后者却仅有一次。

(4)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的压力和我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国要承担的自主贡献责任(INDC)需要我国不断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及单位能源的碳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气候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到诸多安全领域,包括能源安全。在气候变化压力之下我国能源体系必须要像《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传统的仅仅通过增加能源供应量来保证能源安全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维护能源安全的需求。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定调推动能源体制革命,还原能源商品属性。要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就要通过体制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是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综合观之,未来的能源安全需要在市场机制下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以实现。关键能源系统因国家而异,因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是一种政治社会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资本主义国家掐脖子的时代获得能源自给是最大的安全,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的时代获得多元、稳定的能源供给是最大的安全。当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能源供大于求的新时期,能源要恢复其商品属性,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结语

能源安全的话语界定不但反映社会现实,也反过来建构社会现实,引导着人们对于能源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源安全话语兼具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双重意义,话语生产者多为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因此就需要将国际关系进程中国家地位和国家利益的变化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纳入到对话语的考察中来。随着低碳社会的到来以及能源革命的深入,能源安全话语面临新一轮的要素重组和话语建构。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和能源经济研究视角之外,能源研究与话语研究的结合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领地,亟需加以深入研究。

注释:

①冷战结束后安全研究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哥本哈根学派学者奥利·维夫(Ole Waever)提出一个普通议题之所以成为安全议题是行为体言语行为的结果。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研究是将安全概念化为一种通过言语行为方式对威胁进行社会建构的进程,并通过这一进程塑造某个安全问题的缘起、演变和消解。

[1] Cherp, A. & J. Jewell. 2014. The Concept of Energy Security: Beyond the Four As[J]., (75): 415-421.

[2] Checchi, A., A. Behrens & C. Egenhofer. 2009. Long-term Energy Security Risks for Europe: A Sector-specific Approach[J/OL]. https://ssrn.com/abstract=1334620.

[3] Chester, L. 2010. Conceptualising Energy Security and Making Explicit Its Polysemic Nature[J]., (2): 887-895.

[4] Dryzek, J. & S. Niemeyer. 2008.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J]., (4): 481-493.

[5] Fairclough, N. 2000. Discourse,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Research: The Discourse of Welfare Reform[J]., (2): 163-195.

[6] Hajer, M. 1995.[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Knox-Hayes, J. et al. 2013.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toward Energy Security: Results of a Cross-national Survey[J]., (3): 609-622.

[8] Loschel, A., U. Moslener & D. Rubbelke. 2010. Indicators of Energy Security in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J]., (4): 1665-1671.

[9] 江斌. 2010. 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 172-179.

[10] 吕致文. 2005. 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结构性分析[J]. 宏观经济管理, (9): 33-34.

[11] 李岩, 王礼茂. 2008.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J]. 资源科学, (12): 1784-1790.

[12] 秦晓. 2004.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J]. 中国能源, (7): 4-7.

[13] 任娜. 2007. 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以中日关系为例[D]. 山东大学.

[14] 穆军芳. 2016.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进展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5-2015)[J]. 山东外语教学, (6): 26-34, 107.

[15] 舒先林. 2009. 中美石油安全态势与环境比较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 (10): 8-12.

[16] 史丹. 2013.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J]. 中外能源, (2): 1-7.

[17] 许勤华, 钟兆伟. 2017. 中国能源政策解读[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8] 杨名舟. 2012. 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五大关键[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7): 13-15.

[19] 田海龙. 2016. 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6): 3-9.

[20] 张磊, 郑丕谔. 2006.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价格理论与实践, (1): 17-19.

[21] 赵庆寺. 2012. 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新疆社会科学, (1): 18-24.

[22] 张建新. 2013. 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J]. 国际安全研究, (6): 124-149, 154.

[23] 周新军. 2017. 能源安全问题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当代经济管理, (1): 1-5.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s Policy Discourse

ZHENG Shi-gao

Energy security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he domain of energy and a fundamental policy objective for our country. Defining energy security is a reflection of energy practice as well as a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energy reality. This paper follows China’s energy strategy with a focu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ergy security discourse and energy practice in China. A survey of official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energy security within a period of 2007-2016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of energy security.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a feasible transdisciplinary interface between energy research and discourse study.

energy security; discourse study; conceptualization

H030

A

1008-665X(2018)3-0087-08

2018-02-1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国际能源领域中国身份建构的话语分析”(ZX20150217)

郑世高,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能源话语分析、国际政治语言学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话语建构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北京市能源安全水平评价分析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