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星
(苏州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在笔者关注中国近代护理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天津护理史的研究工作走在了同行前列,甚至是近年来研究最为系统的地区。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护理通史”的论述,微观层面的“护理区域史”更能体现研究者的用力与用心,结合阅读《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共同探讨中国护理史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护士专业、护理理念和技术是伴随西方医学而传入,所以中国护理历史在150年左右。资料整理文章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笔者了解,比较系统介绍中国国家的护理发展史的专著有:1963年徐霭诸编写《中国护理史略》;1987年王琇英主编《护理学发展简史》;1989年中华护理学会编写 《中华护理学会八十年会史》;1995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护理发展简史》;1999年王益锵主编《中国护理发展简史》等。有关中国地方或局部护理史的专著有:1987年王琇英编写的《护理荟萃》,以北京协和医院护校为主要内容;1989年王桂英等编写的 《天津护理简史》;1998年张芙美主编 《护理学史》;1999年台湾护理学会张淑容等编写 《口述护理史丛书》;2008年张芙美编写 《台湾护理学史》;2016年姜月平,张克森主编《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等。而有关护理史研究的文章就非常多,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刘燕萍撰写的“中国护理世纪回眸”,内容丰富,分章节系统介绍中国护士起源、护士服装、护理教育、国际交流等,引起广泛关注,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广阔地域、100多年护理历史、现在拥有300多万护士的世界护士大国,护理史研究还远远不够。
天津的护理史是中国护理历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护理史的缩影。天津为国家护理事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2.1 天津具有独特的护理历史资源和优越的护理环境。①是最早开展西方护理的城市。1860年左右,当英国人南丁格尔两次前往德国学习护理技术并在伦敦建立第一所规范护士学校的时候,天津已有英国人建立的医院,伴随西医进入也带来西方护士和护理工作,并逐渐开展对中国人的护理培训。②有中国第一所官办护士学校。1908年在袁世凯资助下,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由留美归国的金韵梅医生担任校长,由英国留学护理专业的钟茂芳担任护理教学,并使用伦敦GUY医院护理教材。她们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学校教育起步高,大大缩短与国际护理教育的距离。③杰出的护理英才钟茂芳出自天津——1914年中华护士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钟茂芳是唯一中国护士代表,并被选为副会长。最重要的是在这次大会上她提出将英文Nurse汉译的“看护”改称“护士”沿用至今,历史意义非凡,受到当时国际护理界广泛重视。④有新中国第一位护理院长。1957年协和护校毕业的陈路得被任命为天津总医院副院长,还受到周总理接见。她是第一位由护士担任的院长职务,体现了天津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和护士的政治地位。⑤有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护理教育机构。1983年,在国家卫生部、高教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同努力下,天津医学院创立护理系,从此开始了新中国本科护理教育,提升护士学历水平,为改善护士素质和护理质量,为和国际护理接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⑥有完整的历史资料。天津市护理学会自1947年建立至今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天津市目前还有健在的90岁左右护理老前辈,她们以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和记忆口述历史。以上都为本地区护理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包括文字,照片,实物等。天津这样独特的护理历史资源和优越的护理环境,给护理历史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编写 《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著书立说积攒能量和精神,保证目标实现。
2.2 系统持久稳定的开展本地区护理史研究。2007年,在以往护理史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护理》编辑部为主组成天津护理史研究专题小组,先以问卷形式调查护士对本地护理史了解情况,继而发表“天津护士百年史初探”文章,作为整个研究的开篇,之后陆续在天津日报、天津晚报、学术期刊等发表多篇介绍天津的护理教育历史、名人创业史、天津对中国护理事业的贡献等,还被邀请到护理学院、医院报告讲座,进行本地护理史宣传。2009年11月,专题组成员《天津护理》杂志常务副主编姜月平专程赴北京五塔寺瞻仰金韵梅墓碑,了解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2010年4月她又赴浙江宁波考察金韵梅家乡的故居,加深对她童年生活的了解,这些都为天津的护理历史研究提供丰富佐证资料。2010年5月,《天津护理》主持召开“纪念金韵梅诞辰146周年座谈会”,参会人员有天津和北京的教育专家,历史学家,护理专家和新闻记者,金韵梅家乡宁波也派史学家与会。这是迄今唯一的专为金韵梅历史功绩的研讨会,根据专家发言整理《梅之韵》论文集。是难得的研究成果。2014年,天津派代表参加“西方医学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向各国代表介绍天津的护理历史和护理名人,引起代表们的兴趣和关注。2015年,派人赴江西考证1913年出版的钟茂芳翻译的《护理要义》,此书历经100多年,极其罕见,为天津的护理历史研究增添珍贵的历史实物。2016年,在多年资料积累基础上《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出版,是目前国内比较系统的地方护理专著。2017年4月,为了解钟茂芳英国留学历史,姜月平专程赴伦敦,参观GUY医院和大都会档案馆,查询原始档案,更加丰富了这段历史。2017年9月,天津派代出席在北京北大召开的“国际医学史第九届大会”并发言,向与会的史学家宣传介绍天津护理历史,希望护理史在医学史中享有一定地位。
以上看出,天津在十几年的研究中主题突出,过程持续连贯,深入平稳,才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在国内医学护理历史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积极参加跨学科的历史学术会议不但能够拓宽研究视野增加研究的动力和汲取更多知识,还起到传播宣传弘扬作用。
不是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独特的百年以上护理历史,不是每个省市都早有高等护理教育,不是每个城市自古至今都有领导人如此关怀支持护理工作,而都一一具备这些条件恰好又有一群热衷于把护理和历史结合研究的护理工作者,才成就于《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本书旨在探索近代天津护理医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地位;探索护理工作作为一种平凡而高尚的职业,如何以严谨认真的高尚人格和对生命的爱心,留下动人的温暖,为解除患者疾苦做出无私奉献。
3.1 《天津近代护理发展史研究》的出版是天津护理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
首先,本书设计合理,主题突出,只写天津地区,近百年为主。排除其他多余,完成目标预期值高。内容以发展为轴—分专题叙述,前后连贯,纵横有度。资料收集从清末至2015年、包括文字、报纸、档案、照片、实物,史事翔实准确,有的史料时隔七八十年第一次公布,非常珍贵。尤其作者注意了全书内容分布,历史和近代比例3:7,更注重近代发展,贴近现代,有利于护士兴趣和阅读。
其次参加写作的人员全部为护理护理工作者,她们既是护理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者,其中最年长的92岁,最年轻的研究生只有23岁,她们专业性强,水平高。大家怀着对护理历史的敬畏,对护理前辈的敬仰,以一种职业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挖掘一百年来天津护理的发展史迹,认真收集资料。仔细核对每一个时间、人物、经过,特别是需要克服阅读繁体字等史料的现实困难,保证资料完整真实可靠,让读者不得不为之动容。写作过程同时也植入对护理学科的执着追求和再认识。比如为了获得护理前辈四十年代原始资料和照片而费尽周折寻找,这些护理前辈的后人被深深感动,说真没想到还有人记得她们,翻箱倒柜不怕麻烦积极配合贡献史料。才得以让读者看到许多珍贵历史照片。
3.2 本书史料丰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图片,还有众多的历史细节呈现。书中32-36页详细记录了作者对天津护理重要的历史人物——金韵梅的研究历程。还有佘韫珠和陈路得1931年、1937年协和护校毕业照片、朱美棋1946年赴联合国学习的照片、现在极少能见到的钟茂芳女士1913年翻译的《看护要义》研究等,正因为有这样的科研态度才为读者展示了护理前辈的先进事迹和不朽贡献。
本书关于护理历史部分写的比较完整详细,其他部分似乎多以发展总结,有待持续积累关注。书中也有一些编著不够规范的小问题,如再版应该修正。
3.3 思考。调护摄生,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医学的护理观,意即在治疗、服药的同时,协助患者调理保养,以保障疾病痊愈,恢复健康。这与近代传入我国的西方医学护理观,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国近代护理教育早期,特别强调“护病历史”和“护士伦理”,认为通过这两个教材的学习能使护士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并不断完善自己,体现护士职业帮助他人的高尚与无私。这一点似乎正是我们当下护理教育中去重拾“护理人文”的历史依据,也是我们的回归。
书中的几个观点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第一,关于传统医学中的护理起源问题。在一般的《护理学导论》中关于护理起源的问题,总是会笼统地描述为“护理的起源,就是基于人类应付生老病死的基本需要而产生。”似乎我们也就这样记住,而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形象。而这本书中,为读者理解思绪,描述了护理起源的一个过程:“原始的医疗护理伴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在自然的生老病死中应运而生。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即设法涂裹包扎,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暑,这些本能的自我保护,减轻疼痛的行为即是医护的开端。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和康复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护理学的萌芽。”简而言之,即原始人类无意识的自我照顾行为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护理的经验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经验护理”,比如传统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有经验的妇女能在紧急情况下履行产婆角色,普通人在家人生病时能进行简单的照顾,这些都是经验照顾知识的总结,是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发现,并经过不断地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内容。第二,关于护理人文关怀的起源问题。笔者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上曾发表《护理人文关怀的历史渊源》,提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在具体的家族、家庭照护中,“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侧。亲调尝药饵而供之。父母有疾,其子色不满容。不戏笑。不宴游。一切不得如平时。甚则不交睫,不解衣。舍置余事,专以迎医检方合药为务。疾已,复初。”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成员的护理一般由患者的亲人所承担,“患者精神生活的护理、煎药、给药、饮食等事情交给患者最亲近的亲属去料理”,而作为义务护理工作者的父母、妻子(丈夫)、子女对待作为亲人的患者通常是给予精神上和物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最为著名的就是汉文帝,曾因为母亲生病,而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护理生病的母亲。故而,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护理起源中即暗含着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该书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为护理行为提供了人文关怀的光辉。中国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措施时不仅注意病,按照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方式;更注重患者,把患者的内部因素与其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对患者护理关怀,协助预防疾病发生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照顾患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方式,分析气候、季节、环境对患者的影响,提供适宜的护理措施。这样的认识论迥然于现在部分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分科诊疗,每个科室的医生可能会只关注自己领域的问题,造成看病不看人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是当前护理人文关怀高扬的刺激因素,如果我们参鉴历史,就能发现古人其实早已有了科学的认识论。第三,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和她的母校有什么不同,1836年德国牧师西澳多·弗里多尔在莱茵河畔的坎萨尔斯瓦茨建立了第一所被世界承认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先后两次前往学习。1860年南丁格尔在伦敦的托马斯医院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意义的正式护士学校。而我关注到不再是南丁格尔护士学校的里程碑意义,而是思考何以具有这样的里程碑意义,它与南丁格尔母校不同点在哪里?这是需要我们后来者深入研究的地方。
在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护理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研究也相当深入,涌现了部分颇有学术价值和特色的成果,但也应看到,仍存在薄弱之处。甄橙曾感叹,“即使在北大医学部这样的高等教学和科研机构里,护理史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独立开设护理史课程,没有独立地进行护理史研究”,因此她认为“十分必要大力提倡护理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写作的天津护理工作者也认识到:关于护理发展史,在护理教育教材中,仅是宏观地介绍护理发展的历史,却无地方护理发展史,因此,众多毕业生对此无从了解,《天津护士百年史研究初探》发表后,一位从事护理教育的大学教师说,虽然讲了多年的护理教育课,却不了解家乡护理的发展情况,这是应该弥补的一课,并希望将这段历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笔者在教授“护理史”课程中发现,护理学生可能对宏大的世界范围内的护理发展历史更为冷漠,却对身边的乡土护理发展脉络更加感兴趣,毕竟离得近,就在身边。著名护理学者李选教授认为,护理领导人应了解中外护理专业之发展史,尊重、保存、记载与传扬历史文化资产,了解如何善用历史资产与创造功绩成为明日的历史,成就后人的资产,使其成为护理软实力,鉴故知今,强化护理专业之发展优势。
护理发展史的研究总体而言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护理学科的研究者较少关注到这一方面或者具备的史学理论修养不足而造成研究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历史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尚未涉足其间。以笔者的目力所及,就现有的护理史研究中,多数还处于史实的陈述,而缺乏问题的研究。部分研究论题稍显碎片化,相关选题未形成串联,不能形成系统性、条理性的研究成果,而呈现缺乏联系的零散碎片。就护理史谈护理研究的情况,而没有能够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去考察或跳出护理的框架。由此也说明后人对历史资料的整理意识淡薄,忽略了历史所承载的厚重的记忆带给我们启迪和无价的意义;缺乏收集资料、续写历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而造成史料的不健全、不系统。还有部分研究成果止于对护理某种史实的具体描述、机械式还原,而没有理论的解释与剖析,缺乏“讲道理”的层面,使研究成果缺乏深度。由于护理史理论积累的欠缺,而有的作者又满足于基本史实的陈述,很多研究陷于就具体事件的琐碎考订和欣赏性描述,对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样社会造成这样的,回答不够。这些不足的表现,即缺乏问题意识的明证。
概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护理史研究中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资料零散或正在消亡;二是研究不成体系;三是问题意识缺乏;四是人文、自然科学跨界互动不足。而未来的努力方向则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各省市护理机构注意护理资料的整理和史料的汇编成册为本地域护理史,以教育和激励后人的专业思想;二是内向延生,拓展护理理论视野,美国护理史学者Barbara Mortimer在《New Dire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Nursing》第一章,介绍不同的护理史研究取向:妇女史、性别、专业化、种族与族群、教育、军护史、照护史等等。
未来的中国护理史研究,仍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向前推进。由于目前青年研究者外语水平日益提高、专业背景逐渐多元、意识形态影响逐渐下降,中国护理史的研究将逐渐出现档案资料的国际化、研究思维的多元化、研究方向的地域化、人文学者逐渐融合等特点。未来可积极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将护理史融入医学史甚至更广泛的历史领域,起到传播历史、宣传教育、传承优秀护理精神的作用。愿护理史研究的展开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厚重沧桑的护理进程,能增强我们对生命的关爱,愿护理英贤的艰难足迹,能引领我们审视明天,把握今天,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