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方治胃痛

2018-01-23 12:53:17朱帅鹏指导葛惠男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方胃痛胃脘

朱帅鹏 指导 葛惠男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215009)

合方,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适应临床需要,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方剂相合使用。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合方之法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刘公望教授认为合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由于疾病的病证病机错综复杂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组方形式[1]。合方既可扩大方剂的治疗范围,又可衍生出新的治疗作用,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关于合方的目的,贾春华等认为主要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当然也存在经验及信仰的因素[2]。至于所合方剂之间的关系,至少存在对等和主辅两种关系。合方不仅扩大了方剂的运用范围,为方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更为临床上治疗复杂病证,增强疗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也是中医药防治胃肠病的优势病种。笔者在跟导师葛惠男教授抄方及读书过程中,有感于小方灵活组合治病的神奇,故对临床常用治胃痛小方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名医合方治胃痛经验,以期为医者治疗胃痛提供新的组方思路。

1 常用小方

1.1 温中和胃 温中和胃法适用于寒凝胃脘或脾胃虚寒证。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实则温散,虚则温补。寒凝胃脘证见胃痛暴作,得温则减,得寒则剧,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弦紧,治疗常选良附丸[3]。良附丸由高良姜配香附而成。本方既可温胃驱寒,又可疏肝理气,温而不滞,散而不补。临证寒重则倍高良姜。脾胃虚寒则胃痛隐隐,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喜温喜按,甚则呕吐下利,神疲肢冷,苔白脉弱,治疗常取黄芪建中汤。张仲景言“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4]。里急,即脘腹痛也。如寒胜痛甚,亦可用大建中汤或理中丸温中散寒。

1.2 疏肝和胃 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证见胃脘胀痛,或连胸胁,多因情志因素而作,嗳气频繁,或见肢冷,苔白脉弦,治以四逆散或香苏散。四逆散[5]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配伍巧妙。柴胡配白芍疏肝养肝,柴胡配枳实一升一降,枳实配芍药调气和血,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香苏散由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组成,原治“四时瘟疫、伤寒”[6]。后世医家多以紫苏梗代紫苏叶用治肝胃不和之证。香附疏肝理气,苏梗、陈皮行气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和胃之功。

1.3 行气活血 行气活血法适用于瘀血停滞证或兼气机阻滞,证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或有针刺感,食后夜间痛甚,或兼胃胀,舌质紫黯,脉涩。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活,故活血药多配伍行气药组方以提高疗效,如丹参饮、金铃子散。丹参饮[7]乃清代医家陈修园名方,原方由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组成,主治心痛胃脘诸痛。丹参重用养血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气行则血行,共奏行气活血止痛之功。金铃子散[8]乃金·刘完素所创之方,由川楝子、延胡索两药组成。川楝子既可清肝泻火,又可行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两药合用,尤宜气郁化火所致脘腹胁肋诸痛。失笑散[6]由五灵脂、炒蒲黄相合而成,既可活血止痛,又可化瘀止血,宜于瘀血停滞所致脘腹疼痛、出血症。

1.4 清热和胃 清热和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证或湿热中阻证。两证虽皆可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脉数。然肝胃郁热则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湿热中阻则渴不欲饮,恶心纳呆,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兼滑。前者治以左金丸、栀子豉汤,后者治以小陷胸汤。左金丸[9]由黄连配吴茱萸而成。黄连两清肝胃,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和胃,两药并用,温清并施,辛开苦降,可达热清郁解胃和之效。临证热重则重用黄连。栀子豉汤由栀子、豆豉两药组合而成。本治热郁胸膈之虚烦不眠,心中懊。栀子清泻三焦,凉血除烦;豆豉苦辛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恰合“火郁则发之”之理。仲景言“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5]。心在膈上,胃在膈下,解剖部位邻近,胸膈郁热多扰及心胃,阻滞气机,故后世医家有以本方治郁热胃痛者。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仲景言[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心下”者,胃脘也。黄连清热,半夏燥湿,瓜蒌化痰,诸药合用,尤宜湿热痰浊中阻之胃脘痛。

1.5 养阴和胃 养阴和胃法适用于胃阴亏虚证,证见胃痛隐隐,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可选芍药甘草汤、百合汤、益胃汤等。芍药甘草汤[5]由芍药配甘草而成。本用于治疗“脚挛急”或“两胫挛”,因芍药配甘草酸甘养阴,缓急止痛,后世医家多用治阴虚之脘腹痛。临证多用白芍,且须重用。百合汤[10]为清代名医陈修园治胃痛方[3]。本方由百合一两,乌药三钱组成。陈氏虽言治“气痛,脉沉而涩,乃七情郁滞所致”或“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然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清胃养阴,且数倍于乌药,故笔者认为本方以治胃阴不足,或兼胃热气滞之胃痛为佳。百合佐乌药,补而不滞,行而不燥,恰合“胃润则降”“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益胃汤[11]是清代温病名家吴鞠通所制之方,由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本方甘寒养阴,生津润燥,临床多用治胃阴不足之胃脘痛。

2 名医经验

2.1 益气活血方 益气活血方是江苏名中医葛惠男教授治胃痛的经验方。组成:黄芪15~30 g,川桂枝10 g,炒白芍 10~15 g,炙甘草 6 g,生蒲黄 10 g,五灵脂10 g,铁树叶30 g,制乳香 3 g。本方由黄芪建中汤合失笑散加铁树叶、制乳香而成,适用于脾胃虚寒,络脉瘀阻之胃痛,证见胃脘疼痛,喜揉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减,喜热饮食,或有纳差嗳气乏力,苔白,脉细或涩或弱,尤宜病史较久,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者。此类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张景岳言 “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12]。 患者饥饿则痛,得食则减,喜温喜按,故属中焦不足,治以黄芪建中汤温补中焦。胃痛日久或反复发作,多有瘀血阻络,叶天士言“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又言“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络中血瘀……用缓逐其瘀一法”[13],故以失笑散合铁树叶、制乳香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两方合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验案:患某,男性,35岁,形瘦。2015年12月4日因反复胃脘部隐痛3年又发2个月就诊。患者胃痛空腹明显,进食可缓,平素喜热饮食,怕冷,自觉着衣较常人多,偶有嗳气,胃稍胀,轻微乏力,纳眠可,大便1~2次/d,成形,小便可,舌体适中,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外院11月15日胃镜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3年间曾多次服用西药,仍反复发作,故来本院求诊。辨证:脾胃虚寒、瘀血阻络。治法:温补中气、通络止痛。方药:益气活血方加味:炙黄芪20 g,川桂枝10 g,炒白芍 15 g,生蒲黄 10 g,五灵脂 10 g(包煎),铁树叶 30 g,制乳香 3 g,乌贼骨 30 g,木香 6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12月11日二诊:胃痛明显缓解,次数减少,夜间偶有刺痛,胃胀消失,乏力好转。上方继服,14剂。12月25日三诊:患者疼痛消失,上方去木香,继服7剂。嘱患者平素少食生冷油腻。一年半后随访未再复发。

2.2 清热活血方 清热活血方亦葛师治胃痛常用方。组成:川黄连 3~5 g,吴茱萸 3~5 g,炒白芍 10~15 g,生甘草 3~5 g,川楝子 10 g,延胡索 20 g,五灵脂 10 g,生蒲黄10 g,陈皮10 g(兼夹痰湿,加制半夏10 g,茯苓20 g)。适用于肝胃郁热,络脉瘀阻证,证见胃脘灼痛,口干口苦,嘈杂泛酸,舌红稍紫,苔黄或腻,病程较久者。本方由左金丸、芍药甘草汤,金铃子散、失笑散合方加陈皮而成。左金丸配金铃子散清肝和胃,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失笑散活血化瘀,痰湿盛者合二陈汤。

验案:患某,男性,45岁。2016年7月8日初诊。患者胃脘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吃火锅后出现胃脘疼痛,偶有泛酸,服质子泵抑制剂及保护胃黏膜西药后症状可缓解,停药即发,因来中医院就诊。刻下:胃脘阵发性疼痛,饭后多见,偶有泛酸,口干口苦晨起较剧,纳差,胃稍胀,二便尚可,舌红有紫气,苔薄腻根部稍厚,脉弦有力。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肝胃郁热、络脉瘀阻。治法:清热和胃、活血通络。方药:川黄连5 g,吴茱萸3 g,黑山栀10 g,炒白芍15 g,制半夏 10 g,川楝子 10 g,延胡索 20 g,五灵脂 10 g,生蒲黄 10 g,陈皮 10 g,茯苓 20 g,煅瓦楞 30 g,生甘草5 g。7剂,水煎服,日1剂。7月22日二诊(患者自行续方1周):胃脘疼痛偶见,口干口苦消失,纳可,舌淡红,苔薄腻,脉弦。上方继服7剂。嘱患者平素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1年后随访胃痛未再发。

2.3 三合汤、四合汤 三合汤、四合汤[14]是已故北京名医焦树德教授治疗顽固性胃脘痛的经验方。组成:高良姜 6~10 g,制香附 6~10 g,百合 30 g,乌药 9~12 g,丹参30 g,檀香6 g(后下),砂仁3 g。上方加蒲黄6~10 g,五灵脂9~12 g名四合汤。三合汤由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相合而成,再加失笑散即四合汤。三合汤主治顽固性胃脘痛,胃部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若兼有胃院刺痛,痛处固定,或夜间痛重,唇舌色暗或有瘀斑,脉象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则宜四合汤。胃部喜暖,痛处喜按,多属虚寒,然不能重按,虚中夹实。胃痛久病不愈多兼瘀血阻络,若胃脘刺痛,舌暗脉涩,瘀血阻络尤甚也。方选良附丸疏肝温胃,百合汤养阴清热,行气和胃,丹参饮养血活血,行气止痛,瘀血阻滞严重则加失笑散,恰合病机。

验案:患某,中年男性,胃脘痛七八年之久,时轻时重,每因受凉或情绪波动反复,1年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过多种西药不效,近10 d疼痛加重,夜间明显,大便溏薄,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寒凝脾胃,肝郁气滞,治疗用三合汤合理中汤加佛手10 g,香橼皮 10 g。7 剂后疼痛大减,再服 7剂,诸证告愈[15]。

3 小 结

从以上验案可以看出,合方并不是单纯的方剂堆积,而是在辨证论治前提下的灵活选方,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且所选方剂之间多有明显主次关系。另一方面,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合方治胃痛高度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使方药更具有针对性,且此类小方多药味少,可明显降低用药成本,提高临床疗效。

[1] 刘公望,祁向争.论“合方”运用之理法[J].天津中医药杂志,2005,22(1):40-43.

[2]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等.张仲景合方理论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0):653-657.

[3] 谢元庆.良方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1.

[4]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

[5]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 林惠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56.

[8]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0.

[9] 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7.

[10] 陈修园.时方妙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

[11] 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9.

[12]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65.

[1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8.

[14] 焦树德.“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J].中医杂志,1989,5(3):16-17.

[15]董振华.学习焦树德教授“三合汤治疗胃脘痛”经验的启示[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1):68-69.

猜你喜欢
合方胃痛胃脘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6
突然胃痛不用慌 按压至阳来帮忙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0
基于“气血水”学说探讨陈宝田教授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合方思路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乌梅丸临床应用举隅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肺心合方联合耳穴压丸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22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9:02
针刺足三里加口服良附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