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金 吴立峰
(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朐 262600)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因不同因素造成的动静脉狭窄或者拥堵,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吞咽问题在本病的并发症当中是最普遍的,不少患者都会存在呛水、食物进肺等现象,严重时能导致死亡。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生活的能力。其治疗目前仍没有特效方法,西医主要采用手术、介入及康复训练。以上方法均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显效率不高。笔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别采用舌三针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和常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6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2];临床就诊并经 CT、MRI明确诊断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患者具备自主观念,可以按医嘱实现相应操作,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首例中风患者,或者过去存在脑卒中病史,经治疗后没有遗留吞咽障碍的患者。本研究决策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所有患者知情并且表示愿意配合。2)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不足者;数次卒中并遗存吞咽障碍患者,或具备观念、精神、以及智能化障碍病史的患者;兼并有心、肾、肝等多种疾病的患者;非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临床信息不完整、脱落以及疗程未完结亲自退出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 21 例,女性 14 例;平均年龄(61.49±7.71)岁;平均病程(69.23±27.67)d;其中右侧偏瘫17例,左侧偏瘫18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38±9.15)岁;平均病程(67.22±24.93)d;其中右侧肢体功能障碍有15例,左侧肢体功能障碍有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参照《综合康复治疗法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3]中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包含:口唇闭锁练习、下颌运动训练、舌部运动训练、冷刺激、声门闭锁训练、咳嗽训练、声门上吞咽练习、促进吞咽反射练习以及摄食练习等。1)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手段进行治疗。患者平卧张口取穴,常规消毒。左手用压舌板,将舌抵于上腭,右手持针快速对金津、玉液穴进行点刺放血。取风池穴:针尖沿着朝向喉结的方位刺入,得气以后进行捻转,促使针感向咽喉部放射。直刺内关穴、通里穴,手法皆是以平补平泻为主,进针的深度以得气为准,每次留针30 min,每隔15 min行针1次,每次30 s。取针后,针孔要进行轻压。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2)治疗组给予舌三针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舌三针法在仰卧位下取穴,取上廉泉穴及其左右各旁开1寸。第1针:上廉泉穴,单手持针,针尖朝舌根方向进针,第2、3针针尖向舌根方向针刺,提插捻转20 s,以针感酸胀,或向周围补扩散为宜。留针30 min,每隔10min手法行针。每日1次,1疗程为10次,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Vitalstim 5900吞咽电刺激仪 (美国FDA认证颁发,Chattanooga集团生产),取仰卧位,要求患者自然放松,通道1和通道2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颈部中线的左、右两侧,最下方电极放置在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水平[4]。开启电源,同步或者交替增加两类通道,需要患者持久回馈。患者的感觉往往是刺麻感,伴随着电流上升不断提高,再转变成轻度的烧灼感,最终是紧掣抓挠感,那时收缩运动实现了一定的水准;保持该水准的刺激,与此同时,告诉患者做吞咽动作[5]。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4 观察指标 1)吞咽障碍功能的评定依据藤岛一郎“摄食-吞咽障碍评分表”实施。考评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程度越良好。2)吸入性肺炎的评定: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时,行胸片检查,除外患者存在肺炎,在治疗的环节中,若产生肺炎的现象,随时安排胸片复查,治疗完结时已存在肺炎者不复查胸片,其他患者都进行胸片复查,考评两组患者肺炎的发生率,比较两组结果。3)生活质量评定通过吞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评估,积分越高,则表示吞咽状况越佳,生活质量越好。
1.5 疗效标准 采用藤岛一郎摄食-吞咽障碍评分法。9分为基本痊愈,提高6~8分为显效;提高3~5分为有效;1~2分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ASS1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吞咽能力评分、SWAL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能力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
2.3 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吸入性肺炎3例(8.57%),对照组为9例(25.71%)。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
组 别 时 间 吞咽功能评分 S W A L-Q O L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3.5 1±1.0 1 1 0 2.5 6±1 8.1 0(n=3 5) 治疗后 8.1 3±1.2 5**△ 1 9 8.9 1±1 9.3 5*△对照组 治疗前 3.5 6±1.1 3 1 0 3.7 1±1 7.6 9(n=3 5) 治疗后 5.8 1±1.6 6* 1 8 0.1 3±1 7.8 5**
脑卒中是由器质性的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它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类型。主要临床表现:起病突然、脑功能的缺损。食物从人体口腔摄入,进入胃的环节中存在着障碍,反映为吞咽障碍。其相应的中枢部位以及神经受到影响,最终产生多数病症并存的一类临床综合征[6]。其最关键的是口以及咽部阶段的异常,以及对于食物吞咽、摄入存在着问题。吞咽问题是本病特别普遍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可达30%~45%[7]。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呼吸气道拥堵[8]、营养不良以及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促进吞咽功能障碍的复原已逐步成为改进临床预后的核心。
脑卒中后吞咽问题归属于中医学中 “瘖痱”“类噎嗝”等范畴[9]。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并脉证并治》云“邪在……舌即难言,口吐涎”。本病病位本在脑,标在舌咽部[9]。此病多因年老体虚、肝肾亏虚,水不涵木,气血不能濡养于舌咽[10],进而产生气血逆乱,而痰、瘀等邪闭阻,于经络舌咽。上廉泉与其左右两穴被称为 “舌三针”,它是靳瑞教授创立的三针疗法之一。上廉泉,经外奇穴,出自《新医疗手册》,具有利咽活络的功用,主治流涎,咽痛,音哑,舌强[11]。 《难经·二十八难》曰“任脉者,起于……入目络舌”。《内经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任脉……皆起于头”。廉泉是位于任脉上的经穴,由“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廉泉穴可调节阴经之气,滋阴健脑、充脑髓,对于舌咽部的疾患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代相关研究报道:廉泉穴正好位于迷走、吞咽神经感觉纤维支配的范围内,对此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兴奋延髓周围神经运动纤维,使横纹肌收缩,达到恢复舌咽的随意运动[12]。吞咽障碍症状大多数和咽喉部、舌有关,所以针刺本穴可使咽部的经气得到调节,有利于局部症状的改善[13]。Vitalstim吞咽治疗仪采用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技术,已经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Vitalstim电刺激往往作用于一些吞咽肌群,咽部肌肉获得激活,肌肉出现普遍收缩,能不断提升肌肉的协同性,提供与恢复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效果[14]。它采用了双向方波,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节,刺激颈及面神经肌群。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通过刺激舌咽、舌下、迷走、面部等脊神经的分支神经末梢,吞咽反射弧开展有效的修建工作[15],能阻止咽下肌群的废用性肌肉出现萎缩现象。同时,可以缓解颈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改善椎基底血液供应,降低外周阻力,更好的调节颈内动脉的供血,对增加脑组织血流,产生了有效的调配功能,最终有益于机体的复原。
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以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舌三针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效率可达91.43%,且未发现不良反应,为临床上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舌三针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以显著改善吞咽功能,减少肺炎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全国第4届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
[3] 王如贵.综合康复法与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089-1090.
[4] 郑越超,陆静波,叶玉珍.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观察与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13-1014.
[5] 叶珠,顾旭东,时美芳.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47-148.
[6] 汪军,崔晓,瞿佩育,等.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25-227.
[7]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47.
[8] 高永霞.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36):3365-3367.
[9]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23.
[10]许若晴,范刚启.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2,32(11):1054-1056.
[11] 梁繁荣.针灸推拿学辞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6.
[12]朱海霞,资晓宏,曾赵军,等.综合疗法在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重塑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06,27(1):127-128.
[13]张辉.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10):49-50.
[14]盛明贺,王晓玉.低频电脉冲改善脑血管病吞咽障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5):521.
[15]黄臻,黄芬,颜海霞,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2):96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