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总结*

2018-01-23 12:53杨珺超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3期
关键词:哮喘发作

申 敏 杨珺超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宋康教授是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肺病”和“治未病”的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咳喘二十法、膏方处方时辨体质诊治等。

支气管哮喘[1]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要表现,每遇冬春季节或接触过敏原,病情即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但吸入药物一方面价格昂贵,一方面因患者对激素的恐惧心理使得病情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以致病情反复发作,随着哮喘急性发作次数的增加,气道损伤逐渐加重,最终可致气道不可逆性的破坏。中医治疗方面,现代医家根据本病发作病因及特点,多从“风”而论,亦有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反复发作,病程长,久病如络,从“瘀”而治。宋师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本病当从“痰”而论。中医药以祛邪、扶正[2-3]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充分发挥其“治未病”的特色,不仅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糖皮质激素的依赖及不良反应,还减少急性发作次数,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 宋康教授对本病的治疗思路

本病临床症见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宋师认为与中医“哮证”“喘证”相似[4],属本虚标实,虚多指肺脾肾诸脏亏虚,标实多指痰。本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宋师认为其关键症结在于内有“宿痰”[5],每遇外邪、异物、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可引动伏痰,气上痰动,痰气互阻,而发喘鸣。正如古人所述哮喘的形成乃痰气相击,气机不利所致[6];宋师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为“痰”,治疗上当重视治“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哮喘》提出“哮喘……专主于痰”的记载,从西医的发病机理角度,气道炎症是哮喘发病的主要机制,气道炎症不断刺激气道上皮,引起黏膜水肿渗出增多,宋师将其归为中医的病理产物“痰”。宋师认为本病治疗首辨发与未发,“未发以扶住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7]。急性发作期当祛邪祛痰为主,缓解期以固本为主,兼顾祛痰。治疗上多从宣肺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益气化痰、温阳化痰治疗。

2 急性期以祛邪为主

宋师提出急性期的治疗以迅速缓解患者急性发作症状为主,此期的病机为复感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宜引起气机逆乱,引发宿痰,痰气交阻。

2.1 外邪犯肺,引动伏痰,治宜宣肺化痰 肺为娇脏,其气通于天,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易受外邪入侵。宋师认为外邪多见风、寒、燥、热之气,风邪多见,外邪从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壅遏肺气,气机阻塞不通,引动宿痰,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气道鸣息不畅而发哮喘。近年来雾霾天数增加,使哮喘发作频繁,有些医家将雾霾、花粉等归于外毒[8]。宋师多将吸入性致病因子(如花粉、尘螨、宠物皮毛及刺激性味道等)、雾霾、气候变化等等,均属外感邪气致病的范畴[9]。故气候突变或花粉、尘螨较多的季节,哮病发病率。临床症状除咳嗽咯痰、胸闷喘息等症状,发作前常有晨起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先兆症状,偶有荨麻疹、风疹团块样表现,这些症状与“风善行而数变”相契合。宋老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病虽因外邪而发,但非风寒燥热自能生痰,根本为宿痰内伏,治以宣肺疏风化痰,常用药对有麻黄、桔梗,麻黄为肺经专药,宣肺平喘,桔梗降气化痰,两者相伍,一升一降,宣通肺气;荆芥、防风相伍,祛风解表长于宣散外邪的药物助肺宣发;外感多从口鼻入,多见口鼻喉咽等上呼吸道症状,兼见鼻塞、流清者加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咽喉肿痛者用射干、桔梗配合,射干善消痰邪、利咽喉,桔梗能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两者配合清利咽喉之力大增。宋师提出久病入肺络,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祛邪,多用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物,取其祛风散痰化结之用。此外,现代研究证明蝉蜕、僵蚕有抗过敏镇咳之效,风邪易夹他邪,夹热者加黄芩、桑白皮清肺中邪热;夹寒者加桂枝、细辛等辛温之品温化寒痰;夹燥者加瓜蒌、贝母等清润肺津化痰。

2.2 饮食不当,湿聚生痰,治宜燥湿化痰 宋师指出多食肥甘厚腻,或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脾主运化,吸收、输布水液失常,则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内经》云“大饱伤脾”“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气道内痰湿聚集,气道不利,痰气交阻,痰随气涌,相搏即鸣。且《证治要诀·发丹》谓“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10]。明确指出,饮食与过敏亦有密切联系。可见饮食不节是触动身体内伏痰的一大重要因素。随师侍诊时见进食海鲜、炒货、芒果等致敏物后发作哮喘者,临床症状多见咳嗽痰多,痰质黏稠,或自觉喉间异物感,或伴胸闷,夜间打鼾,舌苔白腻,此类多见体型偏胖的人。宋师认为本证病机虽为饮食伤脾,脾失运化,水湿停聚为痰,但本因仍为宿痰内伏于肺,生痰之源源源不断,贮痰之器盈满而溢,痰阻进一步加重肺之宣肃,宋师教导我们治病当治其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喜燥而恶湿,治宜燥湿化痰。宋师常用陈皮、半夏、茯苓、苍术、白术等燥湿化痰,健脾理气之品。其中半夏配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为治痰之基础结构,半夏归脾胃经,专于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具有开泄滑降之长,能荡涤痰浊,陈皮辛苦性温,辛能行气,苦能燥湿,两者相伍,共奏理气化痰燥湿之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胃经,长于淡渗利水健脾,白术配苍术,苍术偏燥湿化痰,白术长益气健脾,亦能化痰,两者合用,不仅增强燥湿化痰之力,更能健脾化湿,少佐藿香、佩兰不仅芳香化湿,亦能醒脾,诸药合用,水湿得去,脾运得健而痰涎自消。宋师指出哮喘反复易发,伏痰已成顽痰,湿邪易与体内热邪相交织,缠绵难消,而一般的祛痰之药实难奏效,宋师多用大黄利痰顺气,荡涤腹中实热,使痰无所依,煅磁石坠痰,宋师强调磁石必煅,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不发,两者共奏破积散坚、去除滞痰的功能。宋师指出痰浊易脾胃,可出现脾运化功能失司,食积停留,反之,食积亦可加重痰阻,在方中多用炒谷芽、炒麦芽、神曲之品,一方面可以消食积,另一方面亦能健脾,体现未病先防的思想。

2.3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痰凝,治宜理气化痰 宋师临证尤其注重肝肺之间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肺主气,司呼吸,肝主宣发肃降,两者共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维持气血运行通畅;在病理方面,肝肺互相克制。情志变化,如焦虑、抑郁、暴怒等均可使肝气郁结,气郁痰凝,痰气交阻,影响肺气肃降而发哮喘。赵献可在《医贯》中言“外感、饮食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由此可见情志不畅,多责之于肝,肝气郁解不升,则肺气难降,肝肺升降失序,肝风挟痰上逆犯肺,气道痉挛狭窄,气机升降不畅,则见喘鸣有声。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促,喉中痰鸣,胸胁胀痛不适,平素性急易怒,伴口干口苦,苔黄腻,脉弦滑等。宋师认为此证病机为肝郁气滞为先,郁久化火上逆,引动体内伏痰,上犯于肺而发哮喘,此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平喘。所谓“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清”[11],宋师临证多用柴胡、白芍、郁金、香附、佛手片等疏泄之品疏肝解郁,柴胡辛苦,归肝胆经,功在疏肝解郁,可散诸经血凝气聚;配白芍柔肝养血,两者配使疏肝行气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且白芍[12]还可抗过敏,郁金辛苦,行气解郁,凉血破瘀,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可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可解周身气机郁滞,与柴胡相伍,增强行气解郁之力;佛手片舒肝理气,与杏仁、前胡配伍可增强平喘化痰之力;同时,宋师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机不舒,则血运亦不畅,易生瘀血,反过来,瘀血又可进一步加重气郁,宋师多在疏肝解郁同时,少佐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以达气助血行,血载气行之效。

3 缓解期以固本为主

宋师认为哮喘缓解期是治疗重要时机,通过缓解期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减少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总结此期的病机为肺脾肾诸脏亏虚,宿痰伏留于肺。临床常见肺脾肾脏常兼杂为病。治疗当治本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祛邪,清除内伏之痰。

3.1 肺脾气虚,痰邪难消,治宜补益肺脾,益气化痰脾胃为后天之本,宋师指出脾气健运,五脏六腑得以滋养,形体充盛[13]。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浸渍,湿从内生,日久聚湿成痰,痰饮犯肺而致咳嗽、喘促。《脾胃论》有“脾胃虚,则肺最受病”。由此可见,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水湿积聚成痰;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水湿积于肺中而生痰,影响肺气的升降,另外,肺在外合皮毛,肺气亏虚,则卫外不固,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缓解期或有轻微的畏风、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不适。五行脾属土,肺属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脾土生肺金。肺虚还需补脾土。宋师总结此证的治则为补益肺脾,益气化痰。宋老师多喜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之品,其中黄芪,味甘,归肺脾经,不仅长于补肺脾之气,还可固表,增强免疫力,防邪入侵;党参、白术善益气健脾,调和脾胃;茯苓健脾,少佐陈皮理气化痰,使补而不滞。此外,在哮喘治疗中,会使用激素、抗生素及支气管扩张药,易损伤胃肠道黏膜,宋师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另加焦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等顾护胃气,可见养护后天之本,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方面,皆取得较好疗效。此法正是体现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

3.2 脾肾阳虚,痰邪留恋,治宜温补脾肾,温化痰湿宋师指出痰为阴邪,易伤阳气,临床上见舌苔偏干看似津液不足,但多不欲饮水,此多为阳气气化不足,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宋师多从阳虚而论。古人云“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肾为气之根”[14],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不能保持肺之吸气的深度乃气逆作喘;再者肾为水脏,主津液,若肾阳不足,易阳虚水泛为痰,虽“脾为生痰之源”,但脾阳依赖肾阳之温煦,若肾阳亏虚,脾失温煦,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致水湿停聚、水谷不化,酿饮成痰。肾阳充足是脾气健旺的根本,而脾气健旺是正气存内的根本[15],肾虚精亏,摄纳失常,易阳虚水泛为痰,肺虚气不利津,痰浊内蕴,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而发哮喘。临床常见有活动后气短、气急、常感疲倦乏力、面色淡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虚寒症状。治当温补脾肾,温化寒痰,宋老临证多用温补药,如党参、山药、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冬虫夏草、胡桃肉等补益脾肾之品,其中山药入肺脾肾经,善健脾补肺固肾,淫羊藿配巴戟天增强温补肾阳,强筋健骨之力,补骨脂辛苦,性温,善补肾助阳,胡桃肉补肾同时还可温肺定喘,润肠;冬虫夏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两者合用,通过补肺益脾固肾,使肺气宣降得宜,脾脏运化得健,肾脏纳气功能恢复,从而使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哮喘得平。

宋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证多见气虚、阳虚,故而哮喘患者冬季适合膏方[16],夏天适宜三伏贴冬病夏治法,内外兼治,旨在顾护阳气。冬令时节,病情稳定时,可进补膏方,宋师指出膏方配伍的原则是平补,阴阳双补,同时配伍理气行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4 病案举例

患某,男性,54岁。2017年3月10日就诊。自诉咳嗽气喘半月余,发热2 d,体温38.5℃,静滴头孢噻肟钠、阿奇霉素10 d,咳嗽气喘未减轻,咳嗽呈阵发性,多在晨起和夜间加剧。既往有哮喘病史,每月发作1次。刻下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伴咽痒,胸闷气促,无口干口苦,查体: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喘鸣音,心律齐。X线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多,肺功能:肺通气轻度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辨证为正虚邪盛,痰湿阻肺,肺失宣降。治以燥湿化痰,止咳平喘。拟二陈汤加减,处方:炙麻黄12 g,紫苏子12 g,陈皮 6 g,半夏 12 g,杏仁 10 g,前胡 12 g,茯苓12 g,莱菔子 15 g,蝉蜕 6 g,僵蚕 12g,甘草各 6 g。 日 1剂,早晚分服,5剂后咳喘减轻,再服2剂,咳喘止。二诊时咳嗽气喘已消,面色萎黄,纳食少,汗多,晨起痰多,色白,吐后觉舒,治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予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处方:生黄芪30 g,白术12 g,防风 12 g,太子参 15 g,茯苓 12 g,橘皮 6 g,五味子 12 g,浙贝母12g,半夏12 g,胆南星12 g,浮小麦30 g。服上药2周未见咳喘发作,复诊时嘱咐再服1月,电话随访1年内只发作1次。

按:患者既往哮喘病史,平素体虚,内有伏痰,现因外感诱发急性发作伴感染,症见发热、咽痒咳嗽等外邪侵犯肺卫表现,加之素体有痰,痰气搏于胸中,可见胸闷气急,两肺可及喘鸣音。急性起病当以疏散表邪,降气化痰为主,治宜二陈汤为治痰之主方,方中半夏、陈皮共奏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之效。又半夏、陈皮皆以陈久者入药,虽性辛温而无过燥之弊;茯苓健脾渗湿,一则攻邪:渗湿以助化痰之力,二则固本: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佐以生姜,一能制半夏之毒,二能助半夏加强化痰降逆之功;蝉蜕、僵蚕疏散表邪,祛风止痒,驱使外邪从上而散,紫苏子、杏仁、前胡3药降气化痰。一升一降,沟通上下,条畅肺气,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7剂后,患者病情稳定,处于缓解期,面色萎黄,纳差,痰多,苔白腻均为脾虚湿盛表现,治当益气健脾化痰,拟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此方为治脾气亏虚,痰湿内生的基础方。其中党参、炒白术甘温,功在补中气,健脾化痰;茯苓甘淡,淡渗利湿,兼以健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同时,兼以理气,此方从利湿、燥湿及健脾诸方治痰,因本病病程长,痰顽固不化,加浙贝母、胆南星化顽痰。

5 结 语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吾师指出本病易于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发作之时,根据诱发因素,及时控制发作症状尚易,但根治却难,本病的关键症结在于内有“宿痰”,每遇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即可引动伏痰,气上痰动,痰气互阻,而发喘鸣。中医学注重“治未病”思想,宋师认为本病的治疗重点在缓解期的调理,以减少发作次数为目的,本病的治疗原则还充分体现中医“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宋师指出本病治疗的关键除了平时的规律用药外,避免接触过敏原,慎起居,适寒温,注意饮食忌宜,情志舒畅,劳逸结合亦尤为重要。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 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9):675-697.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J].中医杂志,2013,54(7):627-629.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成立大会暨第15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1:359-363.

[4] 贾仰民,宋康.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J].光明中医,2010,25(5):782-783.

[5] 曹羽,杨珺超,宋康.哮喘证型的演变规律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1):2288-2289.

[6] 王琳,田建辉.“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J].陕西中医,2003,24(4):334-336.

[7] 方莉,季乔雪,李泽庚.朱丹溪喘证学说浅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4):341-342.

[8] 马重阳,程发峰,王雪茜,等.雾霾致病的中医病因认识探讨[J].现代中医临床,2016, 23(1):55-57.

[9] 宋康,骆仙芳.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1):71-74.

[10]周仲瑛.哮喘杂谈[J].江苏中医,2000,7(8):1-5.

[11]许大剑.理气祛痰法及其运用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12]蔡宛如,钱华,朱渊红,等.芍药甘草汤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41-342.

[13]王雪芹,周勇,宋康.支气管哮喘脾虚病机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43-45.

[14]周新颖.从中医古代文献比较痰饮成因、部位及其常见病证的范围[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

[15]宋康,石亚杰,夏永良.支气管哮喘与肾虚本质相关性的理论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23(7):1183-1184.

[16]汤军,徐志瑛,宋康,等.冬令膏方调治肺系疾病133例[J].河南中医,2017,37(1):107-110.

猜你喜欢
哮喘发作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比较3 种药对慢性哮喘大鼠的抗哮喘作用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VEEG监测对鉴别癫及非癫发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