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如何向他者展示自身
—— 2018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侧记

2018-01-23 13:05程..鹏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社区

程..鹏

2018年6月2日—12日,由美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及日本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社区如何向他者展示自身”(2018 Summer Institute on Folklo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w Communities Present Themselves to Others”)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高级研修学院(The 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举办。本期暑校得到亨利·鲁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的资助,来自美国、中国及日本三个国家的民俗学者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

本期暑校以个案研究为重心,集中讨论社区如何创造、协商、塑造、审查、改变及评价他们自身的展示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向他者展示其自身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员授课、学员发表、讨论及田野考察交叉进行。教员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包含了著名民俗学家、青年民俗学者和公共民俗学家。学员同样是来自三个国家不同民族的青年民俗学者和研究生,每位学员都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围绕本期暑校主题进行一小时的非正式发表,并在发表后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在开幕式上,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杰西卡·特纳(Jessica A. Turner)对来自各国的学者表示了欢迎,并就本期暑校的主题进行了简单的阐释,希望大家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和交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位教员和学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文化语境下社区展现自我的原因、方式、功能等内容。

一、背景与方式

在当代都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等语境中,社区为何展示自我、如何展示自我等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日本东京大学的雷婷,就以上海的金山农民画为例,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艺术的多层次、动态的真实等问题。她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外来者”造访了当地,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大多数“内部艺术家”乐于向外来者展示他们的本土艺术,但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外来者完全接受,有时会以改变或重新定义艺术本身为代价。评价艺术的标准对金山农民画这种本土艺术形式的影响,通常也被视为艺术实践的一部分。神户女子大学的川森博司教授则研究了都市化背景下日本乡村社区的转型与民俗文化的呈现问题,他认为在旅游发展背景下,日本民俗学家需要改变他们对社区的看法,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如文化人类学中的“写文化”争论,但在民俗研究中有更多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问题。他指出结合人类学实地研究和文本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我们研究的人已经用不同的方式书写了他们的文化。

同样是出于写文化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央吉卓玛则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个抄写格萨尔史诗的家族为例,探讨了口头和书面交流之间的互动,并讨论了《格萨尔史诗》文本的组织和叙事规则的三个方面:寺院书写文本与民间书写文本的相似与差异、“写”史诗与“抄写”史诗之间的内在关系、史诗传统中抄写和写作的区别。她认为在演唱者、观众和写作者中,口传艺术的“悦耳”概念不仅是“书面”史诗文本的内在机制,还是书面史诗口头表演时的交际机制。

虽然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申遗是社区展示其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有些社区却反其道而行之。日本新泻大学的加贺谷真梨,就以冲绳的社区为案例,探讨其在没有将社区实践认定为文化财的情况下怎样实践公共生活。虽然将仪式和民间娱乐认定为文化财或组织纪念活动可能是社区向他人展示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有效途径,但在冲绳,一些岛屿社区却不愿意将他们的仪式认定为文化财,他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维持他们的公共生活:(1)秘密进行仪式(小滨岛)、(2)停止仪式表演(久高岛)、(3)通过已确定历史的输入来淡化他们的历史(波照间岛)。

此外,以文化遗产的在地化、整体性与主体性保护为宗旨的生态(社区)博物馆也是社区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艾米丽·比安基( Emily Bianchi)就讨论了博物馆化的问题,她通过对比Sabbathday Lake 和Pleasant Hill两个震教徒(Shaker)村庄社区,探讨了每个地点如何呈现震教徒叙事,以及如何整合社区资源和本土知识。而在田野实践中,世界遗产地陶斯印第安村,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外,社区民众的选择性居留和生产生活文化的展示,也可以说是社区博物馆的一种独特代表。

二、角色与关系

在社区展示自我的过程中,社区民众、学者、政府等的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至关重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就介绍了政府、学界和社区民众在二十四节气的申报过程中的作用。他通过梳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历程,总结了中国政府、学界、社区和传承人等多方组成的协作机制在这一申报过程中协作并申遗成功的经验。政府、社会团体、个人、大众传媒和其他社会参与者形成了多元行动方,而社区则在申报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他特别强调了在地赋权,指出当地民众决定一切,并反思了非政府组织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如其社会力量的限制、成员依附于其他资格等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迈克尔·戴伦·福斯特(Michael Dylan Foster)同样反思了社区与民俗学者的角色及关系等问题。他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以日本男鹿市传统节日生鬼节(Namahage)为例,通过Metaculture和 Esoculture的概念,指出应始终将本地关注的(Esocultural narrative)放在话语的最前端,详细情况应先于一般情况,实践应该引导有关这些实践的政策。

与中国和日本不同,美国独特的国情也使其在文化保护方面独辟蹊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前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客座研究员比尔·艾伟(Bill Ivey)就梳理了美国的文化政策,美国由于没有文化部,没有全国性的文化政策,也没有加入联合国的非遗公约,非遗目标无法把政府和传统文化及拥有传统文化或者个别拥有民俗艺术家的团体联合起来。这些外部环境创造出美国民俗的问题以及起点。他借用米歇尔·福柯批判(critique)的概念,指出我们必须不停地质疑我们在对待传统艺术和传统艺术家自己个人的设想偏见和动机,并且不断地挑战那些代表传统文化群体的人的动机,包括受我们尊敬学习的群体成员。

美国民俗学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公共民俗学的发达,许多公共民俗学家长期致力于社区的发展等问题,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公共民俗学家、费城民俗项目的负责人塞琳娜·莫拉莱斯(Selina Morales),就以自己长期所从事的项目为个案,探讨了公共民俗学方法中的伦理、理论和实践。她认为繁荣的民俗和传统文化与社区活力、自主性和清晰/自信的交流直接相关,所以在费城民俗项目(PFP)中,他们的许多工作都侧重于支持社区和艺术家“展现自我”,因为从社区开始有助于采取行动,建立牢固的基础,并培养伙伴关系。她以与费城藏族协会(TAP)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例,重点介绍了PFP加强基础工作的目标怎样与TAP“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目标和谐相融。

三、区别与认同

对于社区来说,文化展示不仅是面对他者区分你我的重要手段,也是面向内部构建认同的重要符号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元昊老师,讨论了中国的回族人如何使用唐瓶这样一个民间器物,来对他者和自我展现其民族特色。他分析了三种不同语境下不同用处的唐瓶,包括舞台上的舞蹈表演、回族商贩制定的清真标志习俗和关于这个习俗的叙事。在这些不同但同时并存的展现中,不同的社会角色——所有这些都涉及回族,突出了唐瓶的不同目的。同时,通过不同的语境,他们在国家、民族和地方各级层面上回答了“谁是回族?”这一问题。他认为,同样的物质文化对象,在不同的表演背景下,可以提供不同的识别策略,以区分一群人以及他们空间的轮廓边界。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艾什莉·明纳(Ashley Minner)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北卡罗莱纳农村大批搬迁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隆比族(Lumbee)印第安人为例,探讨了移民的认同和文化展现等问题。这一数千人的社区,没有出现在大众对这个城市的描述中,甚至可以被称为“隐形”, 但其存在标志着独特文化景观和建筑环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也在建立着联系与认同。

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程鹏同样关注到了社区文化展示对构建认同的作用。他指出借助于景观生产和景观叙事,社区可以讲述历史、唤起记忆,引起共鸣,满足受众审美和对历史记忆的社会需求。而仪式展演则通过年复一年的操演,在展示社区文化的同时,强化民众体认实践,加深记忆,构建认同。他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其通过重建三桥、文昌阁、照胆台,建设名人廊、民俗馆等项目,举行圣堂庙会、中秋祭月、城隍出巡等仪式,在展现自我、发展社区旅游的同时,也对非遗传承、社区教育、民众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中美日三国虽然国情不同、政策各异,但在社区展示、民俗学实践等许多方面都有许多可以交流互鉴的内容。此次暑期学校充分注重交流,给教员和学员们留下了充足的讨论时间,大家围绕着社区、文化、空间、民间艺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并引发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此次暑期学校低调自由的会风和注重讨论的方式,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美日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的再次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三国民俗学年轻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为大家建立起了学术联系,也为今后的合作研究和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社区
导言
社区大作战
民俗中的“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