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集团博物馆,辽宁 鞍山 114000)
鞍钢工业遗产群是鞍钢历史变革的见证,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中国、掠夺中国矿产资源,奴役、压迫中国劳动人民,进行经济侵略,妄图长期霸占东北的有力物证。
自1916年“满铁”建立“振兴铁矿无限公司”起已有百年历史。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记录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振兴到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完整的保留了近代钢铁工业的遗迹。
鞍钢工业遗产群全方位承载了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奋斗精神,是几代鞍钢人为了实现钢铁强国梦想而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抹不去的钢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记忆,深入研究鞍钢工业遗产群和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对擦亮鞍山的文化符号、建设城市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将成为阅读城市和体现城市魅力的重要依托。
通过对鞍钢工业遗产群的合理保护和改造开发利用,让一大批“历史文物”得以完整留存。围绕工业遗产群建成的钢铁主题公园、博物馆、艺术中心、休闲娱乐等场所,成为新的城市活力增长点,带动地区发展,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为社会及个人提供艺术创作、交流、参观、学习、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与空间。同时也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区域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鞍钢工业遗产群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鞍钢进入“九五”后,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大量生产设备面临更新换代,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设备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鞍钢工业遗产群也成为科技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它承载着真实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化时代信息,对于生产基地的选址规划、生产机械设备和工具的改进、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产品制造以及各个方面的更新都具有科技研究价值,保护好工业遗产将给后人保存下相对完整的工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鞍钢工业遗产群具有悠久的历史,正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背景,决定了鞍钢工业遗产群呈现出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展现了鞍钢每个时期的民族甚至国家的特色文化和生活习俗。如井井寮旧址,1920年由“东京建筑会社”建造的哥特式建筑;1925年烧结厂办公楼,为二层砖混结构的俄式建筑;北部备煤作业区门型吊车,1918年由德国布莱海特公司制造……。作为建筑艺术的延续,工业遗产群也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品[1]。
鞍钢工业遗产群成为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鞍钢工业遗产群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了中国钢铁工厂最鲜明的标志,是打造最具特色钢铁行业的重要抓手。
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出现了,古代冶铁遗址、铜矿遗址和造船厂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工业遗产的保护正式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行列[2]。
在2008—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鞍钢对拥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整理,并建立了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和日常维护、看管的保护机制。
一是整体性原则,即对建筑群、设备群类的工业遗产需整体上报。二是真实性原则,尽量减少对现有工业遗产的破坏,落实科学保护。三是参与性原则,发挥各级组织力量,对新发现的工业遗产进行申报、保护,开展全民性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成立了鞍钢集团公司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负责鞍钢集团工业遗产的普查、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和相关工业遗产保护方案的制订与推进实施等工作。
一是加大对鞍钢工业遗产群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鞍山市范围内普及工业遗产保护重要性。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形成覆盖面。二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国际纪念日宣传工业遗产保护。如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组织开展“国家工业遗产”图片展,全面展示了鞍钢工业遗产群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工作进展以及遗产保护成果。
鞍钢工业遗产群现有工业遗产41项,通过国家“一普”即不可移动保护普查有27项,其中,1917年的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1920年的井井寮旧址、1933年的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等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19日“鞍山钢铁厂”厂牌正式被认定为第一批11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并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牌匾。为使鞍钢更多的工业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鞍钢正在积极开展第八批全国工业遗产申报工作。
(1)建立名录档案,为每一处工业遗产取得“身份证”。由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普查,详细掌握鞍钢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情况、本体特征、基本数据的保存现状及遗产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情况。按照“依法保护、分级保护”的原则设置名录序列和保护等级[3]。
(2)启动保护措施,力争文物保持原貌。对修建年代久远目前仍在使用的工业遗产建筑物,鞍钢启动了抢救保护措施,如井井寮旧址、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旧址、昭和制钢所运输系统办公楼等工业遗产建筑。对其内部进行更换原有的门窗、室内的地板换成理石地面、走廊铺陈地砖等维修改造,但外观基本保持原有设计风格。
由于设备类工业遗产均为体积较大的铁质文物,且全部露天存放,受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4],维修投入费用高,为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和修缮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改造和再利用也需大量资金支持,但至今尚未配套专项资金,工业遗产保护面临资金瓶颈。二是吸引社会资金有限。社会资金利用率不足加剧了资金紧张程度。国际上缺少为工业遗产保护配套的激励措施,例如,对更新改造的权利人给予贷款优惠、相关审批程序简化等政策支持,政府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对民间、企业自发更新保护的吸引力不足。三是经营模式不稳定。部分工业遗产受让给私人开发,在拍卖、转产、转制、置换等过程中,由于主体变更,经营模式频繁发生变动,不利于工业遗产持续保护与再利用。
对工业遗产群进行全方位的工业旅游开发无疑是保护工业遗产的第一模式。
工业博物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建筑、厂房等的保护;根据工业遗产的规模和自身特点,选取废弃厂房中的露天场地或是空间较大的生产设备,经过创新改造后,成为展示原有钢铁工业生产文化、文化艺术作品的场所。2014年,鞍钢集团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设计理念,将建于1953年的炼铁二烧厂房与建于1917年的炼铁一号高炉完美合璧,改造为具有钢铁工业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展现鞍钢工业遗产群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实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神文化延续、企业发展三者高度统一。使鞍钢辉煌历程、改革创新、技术进步、英雄模范、文化品牌得到了充分展示。目前已成为中国冶金文化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钢铁冶金知识科普基地和工业遗产保护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将工业遗产改造为景观公园、公共休闲、游憩、娱乐健身场所等,既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带动了周边环境提升。
2015年鞍钢集团博物馆进行二期建设, 利用1925年日本黑崎窑业修建的老竖窑、401号电力机车、矿用重型汽车轮胎、英雄中板轧机、新中国第一代主战五九式坦克、钢水罐等12件大型工业遗产,采用景观设计学原理,建造了鞍钢钢铁主题公园,既展示了鞍钢在新中国建设中走过的非凡历程,又创造了一个展现产业美的休闲游憩空间[5-6]。
一是会务功能。利用原有工业建筑遗存,进行合理的修复和改造,用于开展大型会议。 1952年东山宾馆建筑群保留了原有的结构与内部空间格局,将其改造为一个综合性的会议中心,包括若干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型会议厅和多功能厅,可以举办大型会议,其露天场地环境优美,能够承接草坪婚礼、大型室外活动。二是住宿功能 。工业遗产通过内部空间的改造和装饰,提供住宿服务。1952年东山宾馆建筑群被改造为酒店客房、餐饮、休闲娱乐及体育健身等多功能空间。三是办公功能。1933年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1950年,鞍钢根据工作需要,在原3层楼的基础上加盖一层,现为4层。1985年、1996年、2012年对其进行了保护性全面维修,更换门窗,加装电梯,现为鞍钢集团本部的办公中心。
工业遗产保护对企业和城市的振兴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工业遗产是城市“昨天”的记忆,“今天”和“明天”我们将以拥有工业遗产而骄傲和自豪。新形势下,积极推进鞍钢工业遗产群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巨大价值,将成为提升鞍钢集团企业形象的温度和城市“可阅读性”的重要支撑[7]。深入发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将鞍钢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写的更加充实、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