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邬 军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以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的“创新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综合社)试点”目标任务,以完善“三权分置”为抓手,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为引领,以组建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制订出台实施方案、实施意见,创新合作社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和村干部以资金入股、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农地综合社试点,计划用2年—3年时间,规范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综合社30家,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合作社发展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实现农民抱团发展、共享成果,村集体、村组干部和农民同步增收。目前,全区16个村开展农地综合社试点,入社成员6410户,入股面积9794.04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为推动强村富民提供了经验和示范,夯实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基础和组织保障。
1.围绕规范运营,突出股权科学设置,着力构建村党组织引领发展机制。农地综合社试点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动探索和大胆实践,涉及农村诸多方面。试点突出村党组织领导作用,围绕合作社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建设,有力推进、有序发展。一是试点先行。为防止出现“穿新鞋、走老路”,回到过去大包干的模式,选择16个符合条件、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有工作积极性的村先行试点。各试点村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在部分村民小组先行试点,组建农地合作社,不断总结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的经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力争到2018年底建成30家以上的农地综合社,并不断规范运营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规范组建。对试点工作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广泛听取农户意见,科学制定章程,明确成员权利义务、“三会”职能等核心内容,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理财小组,制定财务管理监督等制度,同时做好备案和工商部门登记工作,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办社原则。三是突出集体引领。科学合理设置股权,明确规定以农户流转土地入股为主体,村集体、村组干部以资金入股为补充,土地股、资金股同股同价,由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担任理事长,选举村组干部与农田管理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理事,共同负责农田管理,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2.围绕生产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着力构建乡村联合发展机制。股份合作实现了土地整合,推进了规模经营,但要实现持久发展、效益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健全管理制度。推行“自主经营、分块包干、责任到人、利益联结”生产管理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分成集中连片的生产田块,通过自愿选择,选派村组干部或种田能手负责管理农田作物生长全过程,实现了责任与权利相结合,劳动付出与收益报酬相结合。二是严格奖惩考核。合作社与管理员签订管理协议书,明确产量标准,明确管理费用,并结合完成目标产量给予奖惩。如真武村合作社,明确减产部分管理人员与合作社3:7分担,超产部分4:6分配,激发了管理人员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据统计,2017年12个农地合作社开展水稻、小麦种植的6965亩耕地实现了丰产丰收,水稻亩均产1018.5斤,小麦亩均产660斤。三是拓展生产服务。部分有条件的合作社,通过购置农业机械设备、村组干部操作,实现机械化作业,并低价为本社外其他农户服务,农户得了实惠,合作社和村组干部也增加了收入。
3.围绕收益分配,突出二次分红,着力构建综合社成果共享机制。综合社试点把收益分配作为关键举措,实行保底分配、二次分红,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实现村集体、村组干部和农民同步增收。一是明确保底分配。坚持入股农户自愿原则,采取土地股与资金股相结合的股权结构,入股土地每亩作为1股土地股,村组干部个人出资每1万元作为1股资金股,签订入社协议,并明确保底分配的金额。如真武村明确每股土地股、资金股保底分配500斤粳稻,年底以国家指导价进行现金兑现。二是实施二次分红。在结清生产成本、农户保底分配、生产管理报酬和超产奖励后,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剩余部分按股分红。2017年有5家合作社实施了二次分红,金额达33.5万元,其中,吴桥镇季刘村二次分红金额达152元/股。三是提供劳务服务。村组干部与种田能手获取一定生产管理费的同时,与村民同劳同酬,获得劳务收入。据统计,2017年,16个试点村开展农地综合社试点,92名村组干部参与生产管理,平均每人管理费达2万元,平均每亩用工支出323元,为村民和村组干部增加劳务收入434万元。入社农民有土地“租金”收入,参与盈利分红有“股金”收入,到合作社打工还有“薪金”收入,真正成为“三金”农民。
4.围绕持续增收,突出风险防范,着力构建综合社稳定发展机制。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气候、病虫害影响,粮食规模化经营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股份合作管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风险,需要积极破解和防范。一是建立风险基金。指导合作社在保底分配后,提取风险基金,逐年累积,实现“以丰补欠”。目前,有3个试点村已提取风险金70.42万元。二是强化财政扶持。在给予每家农地综合社20万元发展启动资金,对综合社改革试点任务验收合格的村一次性以奖代补10万元的基础上,经营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的合作社,优先申报各级各类合作社项目。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新建烘干房等配套设施,提升生产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真武镇真武村、丁伙镇新庄村已配套了粮食烘干设备,既解决了自身粮食烘干问题,节省了生产成本,也为周边家庭农场及农户服务,增加了合作社收入。2017年,两个村的烘干房收入合计达385万元。
江都区开展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农地综合社创新试点,通过优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激活土地、劳动力、管理等资源要素,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预留调整空间,同时也通过构建村集体、村组干部、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村级组织活力。
与此同时,试点工作推进也存在着不平衡性,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提升:一是在股权设置、股份分红及合作社独立运行等方面还有待规范提升;二是在规范生产运营管理,实现村集体、村组干部和农民收益共享、同步增收上还有待完善提升;三是在生产上,综合社目前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等生产,在产业链延伸和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需加强探索。同时,农地综合社试点作为省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任务,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彰显全省农村改革典型示范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还需深入研究继续探索。
1.始终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地综合社试点工作既要发挥村集体引领作用,更要注重维护农民土地权益。要坚持以农户流转土地入股为主体,资金入股为补充的股权设置原则,严禁借开展农地综合社试点之名,打破原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2.注重发挥农民参与的主动性。把强化入社农民权利、义务作为重要内容,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土地入股年限,在保障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愿”权利,合作社投资收益的同时,健全完善以保底分配和二次分红为重点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合作社财务和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引导更多农民主动参与股份合作,稳步推进农地综合社发展。
3.突出综合社运行的规范性。把规范组建、规范运行放到突出位置,健全完善合作社章程,优化法人结构,重点在明晰村“两委”与合作社界限上下工夫求实效,以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规范运行为抓手,让成员民主决策。同时,强化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确权登记等相关工作的联动,确保农地合作社实现独立运作、规范运营,促进农地综合社试点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4.着力提升发展路径的科学性。农地综合社试点是江都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在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合作领域以及全区试点扩面增量等方面,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有序、科学有效”的要求,发挥各地农业特色优势,考虑试点村的经济实力、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力有序,科学推进,确保农地综合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