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丙兰
铁路以及围绕铁路的修筑权、管理权、运营权等相关权益产生的路权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东北是近代中国铁路网最密集、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铁路系统最为完善的地区,①191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计10,346公里,其中东北地区有3,584.4公里,占全国的34.6%。193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3,960公里,东北激增到6,225.9公里,其比重上升到44.5%。到1946年时,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计26,857公里,东北高达11,525.9公里,占全国42.9%。铁路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东北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由于东北在东北亚地缘政治、近代中日和中俄关系中的首当其冲的位置,围绕东北铁路产生的路权问题也最为复杂,路权甚而成为近代中日、中俄关系的晴雨表。
必须指出的是,在近代东北铁路的发展中,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首的奉系集团主政东北期间,东北当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设了锦朝、打通、奉海、吉海、呼海、齐克、洮索等多条官办为主的自建自营铁路,天图、吉敦、洮昂等包工或合办铁路,民间投资修建了开丰、鹤岗等铁路,这些铁路的营业里程达到了2,074.8公里,与京奉铁路一同组成了东北铁路系统,与南满铁路系统、中东铁路系统鼎足而立。同时,奉系主政时期也是中外路权冲突最为复杂的时期,奉系军阀与俄(苏)、日关系的变迁无一不与东北路权息息相关。学术界在讨论东北铁路时,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着墨较多,②有关国内学术界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研究现状可参考武向平《三十年来我国满铁研究现状述评》,《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马蔚云《中国学者中东铁路学术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4期。对奉系主导建设和管理的铁路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即简要梳理自1920年代以来有关奉系与东北铁路的研究,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继续探讨有所助益。
国内对奉系集团东北铁路建设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一时期,国内的收回利权运动和经济建设方兴未艾,中外路权冲突尤其是中日路权纷争不断,不少论者从铁路史研究和日本侵华史研究两种角度关注东北铁路问题。
一方面,许多亲历者注意到这一时期东北铁路的发展成绩,简要介绍和积极评价了奉系主政下的东北铁路建设成果,①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出版地不详,1924年;刘树藩、邹恩元:《最近满蒙铁路大势纪要》,苏州:振新书社,1928年;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篇》(共18册),1935年;祁仍奚:《东北铁路要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李德周、吴香椿:《东北铁路大观》,北平:北宁铁路运输处计核课庶务股,1930年;东北文化社:《东北年鉴》,1931年。其中,《东北年鉴》最详尽地介绍了东北铁路的发展状况,对日、奉在东北路权上的冲突也有较多的关注。指出奉系的铁路发展策略具有抗日的性质。②王同文:《东北铁路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3年;张恪惟:《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1931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另一方面,日本在东北铁路问题上的不断进逼,激发了人们对东北铁路的深层思考,如王同文等十几人在1928年组织了“满蒙铁路研究会”,着重研究东北铁路问题。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带来的强烈民族危亡意识催生了研究东北的热潮,北平、南京等地出现了东北问题研究会、东北学会、黑白学会等研究组织,不少人撰文讨论九一八事变的缘起及其与东北路权问题的关系,出现了一批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为主题的著作。③比较典型的如章勃:《日本对华之交通侵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张恪惟:《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1931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金士宣:《中国东北铁路问题汇论》,天津:天津大公报馆发行,1932年;林同济:《日本对东三省之铁路侵略》,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陈觉:《日本侵略东北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王一新:《日本侵略东北之新经济政策》,上海:中华国风社,1932年;范任宇:《二十年来列强环伺下之东北问题》,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王同文:《东北铁路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3年;方乐天:《东北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陈晖:《中国铁路问题》,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等。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东北处在“强邻之日肆压迫与侵略”④金士宣:《中国东北铁路问题汇论》,天津:天津大公报馆发行,1932年,第1页。的环境下,路权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九一八事变前中日关系的核心和焦点。⑤万良炯:《中日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1页。在史料整理方面,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辑并发行的48册《交通史》,其中《交通史路政编》共有18册,不少内容是与奉系建设的铁路相关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奉系铁路建设的研究进入更为丰富的阶段,主要体现在铁路史、满铁史研究和史料出版上。在研究理路上,这一时期,学术界对奉系的定位,多强调北洋军阀在阶级关系和阶级本质上的反动性,突出他们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阻滞,⑥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574-575页。突出张作霖等人作为“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的军阀”“反动历史人物”的一面。⑦常城主编:《张作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史料整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写组编写的《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①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写组:《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宓汝成编的《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1863—1911》②宓汝成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1863—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等。前者收录了1906年至1945年期间满铁及日本外务省等机构与东北路权相关的资料,共计100多万字,以揭露日本对东北侵略为主题。对奉系与东北铁路问题,侧重于日本方面和奉系军阀的勾结和合作,认为奉系经常出让国家利权,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财源和其他支持,对日本方面和奉系军阀在东北铁路上的矛盾与分歧,将其归结为“由于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投降派卖国也不得不有所顾忌”。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写辑组:《满铁史资料》第二卷“路权篇”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页。后者全面收录了近代铁路发展的相关档案和报刊、著作等资料,按“1863—1889”“1889—1900”“1900—1911”三个阶段分三册出版。该丛书的主线一是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铁路、攘夺中国路权,二是清政府的铁路修建及其与列强的勾结,三是是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夺回利权。虽然这些资料并未涉及奉系主政时期的东北铁路问题,但编者提出了“铁路的主权掌握在谁的手里,是我国近代铁路史的核心问题”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页。的重要观点。
另外,台湾地区整理和出版的《中俄关系史料·中东铁路》收录了1917年至1921年中俄有关中东铁路交涉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东北地方政府与一战后中东路处置的相关资料。辽宁省档案馆整理的《奉系军阀密信》《奉系军阀密电》等奉系相关档案虽重点反映奉系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但对奉系在铁路发展方面的活动也偶有涉及。
20世纪60年代,宓汝成著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⑤此书成稿于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修改,初版于1980年。见“说明和致谢”,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一书。作者提出,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的展开,决定着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总历程。作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前中日在东北路权上的矛盾是日本发动军事进攻的朕兆。⑥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9页。不过,由于篇幅所限,这一部分的讨论多是提纲挈领,未有详尽论述。
国外学术界对奉系时期的东北铁路建设与路权问题的研究,以日本最为突出。不过,二战结束后,日本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存在巨大的立场差异。“东亚同文会”“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和“满史会”等机构在对二战史、东北近代史、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中,认为日本是“满洲开发”的功臣、将奉系为代表的东北官民在铁路上的作为定性为排斥日本利益的敌对行动,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近代铁路的研究更加深化,如铁路个案、铁路管理、铁路与外债、铁路附属地、铁路史资料等方面都有不少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铁路史研究领域有新的进展外,①如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上海书店,1997年;罗文俊、石峻晨:《帝国主义列强侵华铁路史实》,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等。在铁路外债史上,如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铁路附属地方面,如程维荣《近代东北铁路附属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等。铁路管理体制方面,如寇兴军《中国近代铁路体制演变史(1835—1949)》,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研究者在研究视域上,从交通史拓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人类学等领域,探讨铁路与政治、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城市发展的论著层出不穷,近代铁路的研究进入更为多元化时期。②最多的论著是铁路与区域经济、政治、社会变迁方面,如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熊亚平:《铁路与华北乡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郭海威:《陇海铁路与近代关中经济社会变迁》,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王明东:《民国时期滇越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变迁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与此同时,在军阀史研究方面,尽管仍有一些论者延续此前的对奉系的封建性、反动性评价模式,强调奉系在路权上与日本的妥协与合作,③任松:《张作霖与日本“满蒙铁路交涉问题”考略》,《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车维汉:《吉会铁路交涉始末》,《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但整体上,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奉系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和转型中的活动和影响。
以交通史角度全面论述20世纪20年代东北铁路建设的代表性著作是王贵忠的《张学良与东北铁路建设——二十世纪初叶东北铁路建设实录》。此书的最大特点和价值在于运用中日文档案对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的自建铁路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论述了张学良治理东北时期的铁路运营政策及其在东北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不过,由于作者侧重全面概述东北各铁路的建筑情况,对奉系与东北当局的铁路发展策略、具体路线的决策考量、日方对它的回应、中日在筑路过程中的纠葛等问题的论述相对薄弱。
研究者在考察近代东北铁路时,越来越关注它对近代东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带来的积极效应,有整体的勾勒,④戴五三:《东北早期铁路发展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李淑云:《铁路交通与东北近现代经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李书源、徐婷:《铁路与近代东北交通体系的重构(1898—1931)》,《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4期;刘莉:《近代交通变革与城市结构变动——以东北城市为例(1860—1931)》,《浙江学刊》2016年6期;佟银霞:《1920年代东北地方政府的铁路政策及其成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也有针对南满铁路、中东铁路的具体分析。⑤于春英:《中东铁路与近代牡丹江地区城镇的兴起》,《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1期;江沛、程斯宇:《安奉铁路与近代安东城市兴起(1904—1931)》,《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李书源、徐婷:《铁路与近代东北区域经济差异:1898—1931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刘威:《铁路交通与近代开原城市的形成》,《关东学刊》2016年第3期;何一民、韩英:《中东铁路与民初东北城市发展变迁》,《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在奉系的自建铁路上,研究者肯定了奉系在铁路建设上的成效,分析了它的一些特点,概述了这些铁路在东北交通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治边等方面的影响。整体上从铁路与近代东北交通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视角考察近代东北铁路的成果增多。①王海晨:《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自办铁路的意义》,《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马尚斌:《东北自建铁路网计划的演变及其特点》,《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李淑云:《“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铁路建设》,《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杨小红:《从铁路政策看东北地方政府的治边思路》,《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曲晓范、王凤杰:《沈(阳)吉(林)铁路的修建与1920年代奉天、吉林两省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史学集刊》2011年第2期;易丙兰:《东北铁路自主化的开端——奉海铁路》,《东北史地》2012年第6期;杨乃坤、曹延汹:《近代东北经济问题研究1916—1945》,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尚斌:《奉系经济》,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到奉系铁路建设中的腐败问题,揭示了奉系铁路建设上存在的弊端。②曲晓范:《民国吉敦铁路工程腐败案形成和被查过程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4期。
从中日交涉的角度考察东北铁路问题的论著以胡玉海、董说平的《近代东北铁路与对外关系》《中日近代东北铁路交涉研究》和车维汉的《奉系对外关系》最具有代表性。其中,《近代东北铁路与对外关系》和《中日近代东北铁路交涉研究》在资料的使用和分析框架上大致相同,对奉系主政期间的路权问题,强调奉系与日本以国家主权换取派系利益的一面。《奉系对外关系》一书则认为1920年代初期以来奉系的自建铁路形成了与“满铁”的抗衡之势,从而引起奉日之间的路权矛盾以及“满蒙铁路”交涉,肯定了奉系对日本在路权上的要求进行的抵制。
在中东铁路上,越来越多的论者关注到奉系与中东铁路的密切关系。如薛衔天在《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对吉林和黑龙江当局收回中东路权益的肯定,马蔚云在《从中俄密约到中苏同盟——中东铁路六十年》中对《奉俄协定》和中东路事件的讨论。还有系列专文探讨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和南京政府发动中东路事件的原因、中苏交涉过程及中东路事件的后果。③杨奎松:《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张盛发:《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争夺与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历史演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刘显忠:《中东路事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铁路史资料方面,以宓汝成编写的《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1—1949)》、江沛主编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共计104册)、曹宁主编的《民国时期铁路史料汇编》(共计20册)以及殷梦霞等选编的《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共计15册)最有代表性,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东北铁路。解学诗整理的20册《满洲交通史稿》集中了满铁调查部有关近代东北交通的原始资料,大部分内容被此前的《满铁史资料》路权篇以及《满铁档案资料汇编》选译和收录。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奉系和满铁资料大量集中出版,如《满铁调查报告》《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东北边疆档案选辑》《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等。这些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的研究中,许多日本学者将奉系与东北铁路的研究置于中国民族主义浪潮和区域政治下进行考察,注重日本满蒙政策与奉系自主化发展之间的冲突及其与中日关系的演变。比较有代表性有:李明对满蒙悬案与张氏父子的研究,尾形洋一对东北交通委员会的研究,芳井研一对满蒙铁路交涉的研究,铃木隆史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东北的研究,西村成雄对张学良和东北区域政治的研究。①[日]尾形洋一:《東北交通委員会と所謂〈満鉄包囲鉄道網計画〉》,《史学杂志》1977年8月;[日]芳井研一:《〈満蒙〉鉄道問題の展開と田中内閣》,《人文科学研究》1985年7月;李明:《所謂〈満蒙懸案交渉〉と張学良の対応》,《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3月;[日]铃木隆史著,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日]铃木隆史著,周启乾译:《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台北:金禾出版社,1998年;[日]西村成雄著,史桂芬译:《张学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英美学术界对本课题的探讨,以加文·麦柯马克(GavanMcCor⁃mark)的《张作霖在东北》最为出色,作者虽对铁路问题着墨不多,但将东北路权问题置于中国军阀政治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与冲突的大视野中考察,极具启发性。
综上,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也提出了一些仍须探索的问题。
首先,横向上看,与学术界对华北、广西、安徽等地区的铁路的研究相比,对近代东北铁路的研究,无论是线索梳理还是多视角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都相对薄弱,概述性研究较多,深度研究不够。这与近代东北铁路网之发达居全国之冠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纵向上看,学术界在讨论东北铁路时,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仍是研究重点,对奉系及其主导的铁路交通近年来的探讨增多,但多为泛论性论述,系统性和专题性研究略显不足,难以反映近代东北铁路的全貌及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其次,在分析框架上,现有研究多侧重或考察“路”的发展,或揭示“权”的冲突,层面相对单一;研究模式上,多侧重日本进逼——奉系回应的单线研究;研究内容上,整体考察多偏于脉络梳理,个案研究比较集中在“满蒙悬案”上,其他个案关注不够。这些研究比较广泛地揭示了近代东北路权受外力控制、西方势力利用铁路对东北实施侵略以及奉系与日本等外力合作的一面。然而,奉系毕竟是纵横时的强势政治军事集团,这样的研究模式未能充分呈现奉系这一东北主政者在铁路交通上的能动性和主导性,难以丰富展现东北官民这一内在力量在近代东北铁路上的作为与影响。
第三,在史料发掘和使用上,已有研究主要利用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和发现的史料,新近出版的资料、大量未刊中日文献、满铁资料、方志资料等利用率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