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生育时代的到来:人格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2018-01-23 08:13吴小勇
心理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神经质外向开放性

吴小勇

(贵阳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1 引言

近十年,欧美国家相关研究者开始关注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联。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外向性和宜人性对生育数量存在正向预测作用,而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对生育数量存在负向预测作用(Avison & Furnham, 2015;Berg etal., 2013;Jokela et al.,2009;Jokela et al.,2011)。 随着我国二孩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民众的生育行为拥有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这势必会放大个体差异在生育行为中的影响。本文将就人格与生育行为产生关联的历史背景、欧美人群中人格与生育行为的关系特点、从进化角度理解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以期引起国内相关研究者关注个体心理差异对于生育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2 人格与生育行为产生关联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经历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完成了人口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第一次人口转变。从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许多国家开始发生第二次人口转变。1965年之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出现了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现象(石人炳,2012)。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的总和生育率甚至降到1.5以下,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2.1,陷入了“低生育率陷阱(low-fertility trap)”(吴帆,林川, 2013)。 与此相伴随的现象是,初婚率大幅度下降,初婚年龄上升,初婚初育的时间间隔拉大,离婚率大幅度提高,无证婚姻或同居成为一种可接受的选择。与此同时,美国也出现类似变迁,从20世纪60年代的性别革命起,婚姻逐渐转变为不以父母的意愿为中心,初育年龄增高,初婚年龄增高,同居关系增加,非婚生育在总体生育中的比例增加。相对于传统的结婚、生子、抚育后代的人生历程规范,现代人的人生历程变得更加非结构化(Briley et al., 2014)。 为了解释生育行为的转变,相关研究者确认了第二次人口转变(Lesthaeghe, 2010; Lesthaeghe & van de Kaa,1986; van de Kaa, 1987)。

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孩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常规的人生目标,孩子变为人生的可选项目。社会价值趋向于容忍个体表达迥异的生育行为,在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与生育行为发生关联存在了可能性。Eaves等人(1990)首次发现了人格特征与生育行为存在关联,他们发现,更多子女数量的女性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而在神经质上得分较低。随后,Miller等人(1992)发现,人格特征在预测生育动机时存在性别差异。就此,人们开始关注人格与生育之间的关联。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或者经济对生育行为的解释与人格对生育行为的解释并不兼容,也就是说,人格特征可以独立地预测生育行为 (Jokela et al.,2011; Avison & Furnham, 2015; Berg et al.,2013)。目前,相关研究者已经通过对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了支持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直接证据。Jokela等人(2012)以10253名出生在1914年到1974年之间的美国人为样本,发现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出生年代效应 (birth-cohort ef-fects)。相对于2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出生的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更好地预测拥有孩子的可能性,人格特征的效果量随较晚的出生年代而提高。相似的出生年代效应也在挪威男性中被发现。Skirbekk和Blekesaune(2013)通过对7017名在1927年到1968年出生的挪威人样本分析发现,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抑制了1956年后出生的男性的生育行为,但是在此之前出生的个体中,并没有发现神经质人格特征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

3 特质论视角下人格与生育行为的关联:基于欧美社会人群的研究

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研究者广泛接受的人格结构,可适用于不同文化,尤其是以英文为母语的社会。关于大五人格结构的研究结果反复地验证了其稳定性,与此同时,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五个人格维度均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可能性。关于人格与生育关系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主要围绕大五人格模型中不同的人格维度进行。

3.1 外向性与生育行为的关联

外向性是影响社会行为的一个核心人格特质。高外向性个体往往充满热情、开朗以及善于交际。研究发现,外向性对于初育时间有较高的预测作用(Jokela et al.,2009),高外向性倾向个体的初育时间更早。同时,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外向性倾向与子女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Jokela et al.,2011)。在另一项关于无孩一族的研究中,与已经有孩子或者期待有孩子的个体相比,选择不要孩子的个体在外向性上的得分更低 (Avison& Furnham,2015)。总体来看,外向性对积极的生育行为和结果存在正向预测作用。

相对于内向性个体来说,外向性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获得爱情(Neyer& Asendorpf,2001),高外向性倾向个体具有更高的交配动机 (Schmitt&Shackelford,2008),同时,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有着更高的成功率(Nettle,2005)。这一趋势促使高外向性个体更容易成为父母(Jokela et al.,2009),而与此相反,害羞则会推迟个体结婚并成为父母的时间(Jokela et al.,2011)。 这一系列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向性与生育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原因。

另外,Berg等人(2013)一项关于计划怀孕和意外怀孕与人格的关联研究发现,意外怀孕的女性在外向性上的得分更高。影响怀孕计划性的因素颇多,其中危险的性行为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多个性伴侣、缺乏避孕措施、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都可能会导致意外怀孕。相关研究显示,高外向性个体更容易出现出轨行为(Nettle,2005),拥有更多的性生活和更多的短期性关系(Schmitt& Shackelford,2008),高外向性和感觉寻求个体倾向于更容易发生危险的性行为(Briley et al., 2014)。这意味着高外向性个体更加容易出现未婚先孕的情况,这也为外向性与生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3.2 宜人性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高宜人性的个体往往更富于同情心,更会关心人,更具有合作精神(Larsen & Buss,2015)。 Miller(1992)发现,关怀和乐群属性上得分高的被试存在更高的生育动机水平。而更高攻击性水平的个体有着更多的负面生育期望,更少的正面生育期望(Hutteman et al.,2013)。 在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也发现,低宜人性个体在是否愿意成为父母的决策上有着更大的矛盾心态 (Pinquart,Stotzka,& Silbereisen,2008)。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宜人性个体在生育决策上可能存在更少的心理障碍或者更多的内在动力。从实际生育行为看,有孩子的女性比没有孩子的女性在宜人性上得分更高 (Dijkstra&Barelds,2009),宜人性得分更高的女性会更早结婚,更早生育,拥有更多的孩子 (Jokela et al.,2012;Tavares,2008)。但是,男性的宜人性水平与生育结果之间的关联显得并不那么紧密 (Jokela et al.,2011),男性的宜人性水平与成为父亲的可能性以及子女的数量没有关联。这表明,在生育与人格之间的关联中存在性别差异,毕竟女性是生育行为的最终决策者,以及子女养育的主要责任人。

友好和善解人意是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偏爱的品质,Newton和Stewart(2013)比较了有孩子和无孩子的中年女性,无孩子的女性在传统观念认为的女性化特质上得分较低,如同情心、关怀和寻求安慰,与此相对,却在男性化特质上得分较高,比如独立性、怀疑主义。高宜人性的特质让女性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加适合担负起子女养育的角色,这可能会有助于解释女性的宜人性水平与其生育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3.3 开放性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开放性水平更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求知欲,乐于变化,更多的开创性,同时更加开明,更少保守(Larsen & Buss,2015)。已有研究发现,高开放性与成为父母的可能性以及子女的数量呈负相关(Jokela et al.,2011)。 不仅如此,高开放性个体更倾向于推迟或者放弃婚姻(Lundberg,2012),通常初育的时间也更晚(Tavares,2008),而且对于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高开放性个体在子女生育时间间隔上也更长(Jokela et al.,2011)。关于无孩一族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较晚决定不要孩子的个体,早年就决定不要孩子的个体在开放性上的得分更高(Avison & Furnham, 2015)。

对于开放性与生育之间的关联可能存在两方面解释。首先,开放性与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Berg et al., 2013),对教育成就的抱负以及职业生涯成功的追求常常会推迟个体成为父母的时间,这种情况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开放性与智商之间存在中等的相关(Ackerman& Heggestad,1997),而且高开放性的女性往往在学历上也更高(Tavares,2008)。其次,开放性与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存在关联。相对于有计划怀孕的个体来说,意外怀孕的个体在开放性上的得分更高(Berg et al., 2013);而相对于有孩一族,无孩一族在开放性上的得分也更高,他们在生活上更加注重独立和自由。因此,非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另一个可能会导致开放性与生育行为之间出现负相关的原因(Avison& Furnham,2015)。

3.4 尽责性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尽责性的特质与目标取向、成就寻求、有毅力以及自律的特征相联系,它是职业生涯成就动机的重要预测变量 (Judge& Ilies,2002)。Jokela等人(2010)发现,高毅力特质会降低个体要孩子的可能性。另一项关于“好市民身份(solid citizenship)”与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结果(Perkins et al., 2013)。 “好市民身份”相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长远的计划性、高成就取向、富有责任心、高毅力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具备“好市民身份”特征的个体拥有较少的子女数量。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发现,对于女性来说,尽责性与生育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女性的尽责性水平不仅与更少的子女数量相关联,而且与更低的意外怀孕水平相关联(Berg etal.2013; Jokela etal.2011; Skirbekk &Blekesaune,2014)。此外,高尽责性倾向的女性在终身生育的时间跨度上通常也更短,也就是说,她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拥有了自己的全部孩子 (Jokela et al.2011)。

对于尽责性与生育之间的关联存在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随着女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女性不仅拥有照顾家庭的角色,而且拥有了在社会中工作的角色,在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中,具有工作导向的女性可能会延迟生育或者选择不要孩子。在自愿放弃生育的问题上,与人格相关的常见说法包含了完美主义和焦虑型人格(Avison& Furnham,2015)。高尽责性倾向的女性在终身生育的时间跨度上更短可能反映了其在工作与家庭冲突中权衡生育利弊而产生的结果(Judge& Ilies,2002)。虽然也有研究发现,女性的尽责性水平与子女的数量呈正相关(Dijkstra & Barelds,2009; Roberts & Bogg, 2004),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女性在成就取向上更关注家庭生活,而不是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具有高尽责性倾向的个体往往会更倾向于使用有效的避孕措施(Berg et al., 2013),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生育时间的延后,生育行为更具有计划性。

3.5 神经质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神经质体现了体验到更多负面情绪的倾向,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更易于陷入抑郁。研究发现,高神经质个体的子女数量更少,成为父母的可能性更低(Reis et al., 2011; Jokela et al.2012),但是与此同时,高神经质个体意外怀孕的可能性较高(Berg et al., 2013; Tavares, 2008)。 从这些结果来看,神经质与生育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

Pinquart等(2008)发现,低情绪稳定性的青少年对未来要生孩子的决策存在更大的矛盾心态。这一倾向可能会导致高神经质个体更易于认为他们的怀孕是非计划内的。另外,高神经质个体的情绪稳定性较低,更容易陷入抑郁,在生活中往往会知觉到更多的压力(Lahey,2009),这样的状态也会导致个体出现意外怀孕的可能性增大。

在社会交往中,神经质与人际交往困难相联系,比如人际关系质量较低,夫妻关系不良(Karney&Bradbury,1997; McNulty, 2008)。 基于婚姻和亲密关系对于生育的重要性,神经质对夫妻关系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阻碍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不仅如此,高神经质个体对于养育子女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这也会导致其要更少的孩子,或者选择不要孩子。

总体来说,基于欧美社会人群的研究发现,对于高生育行为倾向的个体来说,在人格特征上呈现出高外向性、高宜人性、低尽责性、低开放性、低神经质的特征。

4 进化视角下人格与生育行为的关系

由于人格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 (Buss&Hawley,2011),而生育行为又是人类延续和繁衍的基本途径,有研究者开始从进化角度来分析人格与生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格的进化策略。目前,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人格遗传中的基因多样性如何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得以保持。一方面,从人格特质的基因构架以及人格特质与生育适宜性(reproductive fitness)的关系来看,人格受到进化动力的影响,它并非独立自然选择(selection)而存在。另一方面,从直接选择(directional selection)的观点来看,如果特定的人格特征与更好的生育适宜性相关联,那么,人类人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性应该会随着进化的历程逐渐消失,但是,很显然,事实证明情况并非如此。通过一系列人格与生育关系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开始逐渐认可平衡选择(balancing selection)在人格进化中的作用。平衡选择能够在种群中维持遗传学的多样性,而不是仅选择一个最有利的基因型,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多样性的成因。可以通过生育行为中“质”与“量”的衡量以及生育行为的环境依赖性来认识人格进化中存在的平衡选择策略。

4.1 “质”与“量”的权衡问题

在对动物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生育行为中存在生育质量和数量的权衡。关于大山雀的研究发现,大山雀的探究行为与为幼鸟觅食没有显著关系(Patrick & Browning, 2011),但是,更多探究行为的大山雀在守卫自己巢穴时会发出更多的警报信号(Hollander, Van Overveld, Tokka, & Matthysen,2008)。另一项对人工养育貂的研究发现,更少活跃性的雌性貂有更少的繁殖行为,但是其幼子成长的速度更快,表明这些动物采用注重质量的亲代投资方式,而非注重数量(Meagher,Bechard,& Mason,2012)。

目前对于人类的许多关于人格与生育关系的研究,主要将子女数量作为生育适宜性的评价指标,忽视了子女质量在生育适宜性中的作用。前文基于欧美社会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较低的成为父母的可能性以及较少的子女数量相关联。单纯从子女数量上来看,神经质特质会降低生育的适宜性,但是部分研究者并不认为神经质会降低生育的适宜性。研究发现,当家庭规模较小(少于3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神经质得分水平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当家庭规模较大(多于5个孩子)的时候,两者的关系反转为负相关(Jokela et al., 2014)。这表明高神经质父母可能更加注重子女的成就(Nettle,2005),导致其对子女的亲代投资更多,而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高神经质父母会倍感压力(Hutteman et al., 2013; Jokela et al., 2009),因此,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父母神经质倾向与子女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出现反转就有了可能性,这也表明,关注子女的质量而非数量对于高神经质父母是最优的。另一项针对传统高生育率社会的女性研究也表明,高神经质与更多的子女呈正相关,但是同时也与更差的子女健康况状正相关 (Alvergne et al.,2010)。可见,从“质”的角度来分析生育适宜性,显然神经质对生育是有益的。

与神经质人格特质情况相似,基于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开放性与较低的成为父母的可能性以及较少的子女数量相关联。在生育数量和质量的权衡上,高开放性的父母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对于较晚出生的子女,较早出生的子女在受教育水平上更高(Jokela et al., 2014),这意味着高开放性父母会给予较早出生的子女教育优先权,这一优先权会随着出生的次序而逐渐减弱。这种趋势与亲代投资的资源稀释的观点相一致(Downey,2001)。可能正因这一趋势的存在,导致高开放性个体倾向于要更少的孩子,由此,高开放性个体的生育特征也是对生育适宜性有益的。

4.2 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的环境依赖性

通过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的环境依赖性分析,也可以发现人格进化中平衡选择趋势的证据。首先,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以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的研究结果表明,尽责性和开放性与子女的数量呈负相关。但是,一项基于玻利维亚Tsimane原住民的研究却发现,男性的尽责性与开放性与子女的数量呈正相关(Gurven et al., 2014)。 玻利维亚Tsimane的原住民社会属于小规模的传统化社会,缺乏有效的避孕技术,卫生保健水平较低,缺乏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约束,而且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小。这样的环境让高尽责性和开放性男性较少受到降低生育水平的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高尽责性和开放性往往与掌握更多的资源相关联,比如,更具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男性会更多地走访其他的村落和城市,这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人际资源,获取更多的交配可能性 (Stieglitz et al.,2012)。因此,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格与生育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呈现出相反的模式。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人格与生育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性,而从进化的角度看,环境可能是维持个体差异的主因,不同的环境下个体存在不同的最优适应策略。与这一观点相一致,Gurven等人(2014)同时也发现,Tsimane女性原住民的人格与生育关联模式也存在区域差异,对于临近城市居住的Tsimane女性原住民,高外向性和亲社会的特质与较多的子女数量相关联,但是对于居住在偏远区域的Tsimane女性原住民,两者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临近城市居住的Tsimane女性原住民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代社会,获得更多的交配可能性。通过比较发现,相对于居住在偏远森林地区的Tsimane女性原住民,居住在邻近城市的Tsimane女性原住民在外向性、亲社会特质、开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均更高。当然,在这里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格与生育不同关系模式的分析,并未否定前文关于第二次人口转变的观点,Gurven等人(2014)虽然发现Tsimane女性原住民人格与生育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是在整体Tsimane女性样本中没有发现人格与生育存在任何关联,这可能是Tsimane原住民社会较为普遍的婚姻包办现状造成的(Gurven, et al., 2009)。

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的环境依赖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性差异上,还表现在时代差异上。如前文所述,Jokela(2012),Skirbekk 和 Blekesaune(2013)发现了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出生年代效应。相对于较早年代出生的人,较晚年代出生的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更好的预测生育行为,人格特征的效果量随较晚的出生年代而提高。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个体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个体自身的生育兴趣。不仅如此,研究发现,特定的人格特质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出现反转。比如,Perkins等人(2013)认为“好市民身份”相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长远的计划性、高成就取向、富有责任心、高毅力等特征,这样的人格特质往往跟成功人士的特质密切关联(Barrick, Mount, & Judge,2001)。 在 19 世纪的英国,职业成功人士的子女数量是平均水平的两倍,而职业的失败往往也伴随着养育子女上的失败(Clark,2007)。但是在现代社会,具备“好市民身份”特征的个体与拥有较少的子女数量相关联。Perkins等进一步认为,这一关系的反转可能源于现代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现代社会女性的择偶标准不会太受制于经济条件。从频率依赖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女性择偶过程中,对亲代投资追求的降低,对遗传品质追求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不具备“好市民”特征的男性在生育行为上受益。

我们还可以从群体水平上的人格与生育的关联来分析环境依赖性问题。Briley等人(2014)发现美国不同州在大五人格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与不同州的平均生育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究其原因,不同的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不同特征的区域会吸引具有相应人格特征的个体迁徙到该区域生活。比如,更具外向性的个体往往更容易从偏远的与世隔绝的地区迁徙到有更多人的市区生活(Penke& Jokela,2016)。这会导致特定人格特征的区域性聚集,从而形成在群体水平上的人格与生育的关联,这反映了个体会主动地寻找适合于自身的生态位(niche picking)。在进化过程中,人格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与此同时,也会主动地选择环境。

总体来看,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反映出人格的多种适应方式和途径,这一特点保证了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这印证了人格进化的平衡选择假说。

5 总结与展望

5.1 不同人格理论视角下的生育行为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到来,欧美社会的生育行为个性化特征已经得到反复验证。人格特征可以独立地预测生育行为,主要表现为外向性和宜人性对生育数量存在正向预测作用,而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对生育数量存在负向预测作用,可见,人格特征已经成为生育行为无法忽视的预测指标。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主要从人格特质论和进化论视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从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其他人格理论视角进行相关探讨。有研究者发现,女性的尽责性水平与子女的数量呈正相关 (Dijkstra& Barelds,2009;Roberts& Bogg,2004),这一结果与其他多数研究结果存在冲突。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女性在成就取向上更关注家庭生活,而不是职业生涯,可见,人格特质相似的个体可能存在不同的内在需求。因此,未来研究者有必要从多种人格理论视角来分析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

5.2 生育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从进化角度对人格与生育关系的分析结果来看,多方面的证据支持了人格的进化策略可能主要反映了平衡选择的方式。人类人格特征的基本格局可能是人类历时上万年甚至更久的进化的结果,人格特征各个基本维度可能都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比如,宜人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存在资源冲突时,采用合作的策略还是采用自私的策略;情绪的稳定性反映了对社会隔离适应问题的敏感性,高神经质个体会因为对人际危机的警觉而获益,与此同时也会因高度的焦虑和抑郁而受损;外向性反映了对风险策略的追求,这让高外向性个体会在短期交往中获益,但是却难以在长期交往中获益;高尽责性反映了延迟满足中的长时策略以及对目标的不懈追求,而低尽责性则反映了立即满足和短期获益 (Larsen&Buss,2015)。可见,每个人格维度对于进化适应性来说均有所损益。当前,多数研究关注人格特征与生育数量之间的关联,较少有研究关注人格特征与生育质量之间的关联,这容易片面夸大对生育数量有助益的人格特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生育率的下降是必然趋势,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正在不断降低人口数量红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人格特征与生育质量之间关联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5.3 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环境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势必会导致社会民众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巨大转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从纵向角度研究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如果说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会掩盖人格与生育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近年来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宽松,人们对于生育行为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这一趋势必然会放大个体的人格特征在生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探讨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目前关于人格与生育之间关系研究的样本多数都来自于欧美社会,国内几乎未见关于人格与生育关系的研究。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在生育观念上与欧美社会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传统上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几千年来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育行为。东方文化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生育行为,中国人的生育行为所承载的意义可能远比欧美人群错综复杂。以中国人为样本探讨人格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式对于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质外向开放性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