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牟氏庄园管理处,山东 栖霞 265300)
目前,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主要的工作模式逐渐个性化、信息化及学习化。为了能够将丰富多样的优秀陈列展览献给受众,必须在灌注陈列展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尊重其客观规律,在选择适当的信息传播设施以及知识表达方式时,必须要根据受众的程度,以及陈列展览的内容进行。此外陈列展览的主要对象是文物展品,所以拉近受众与文物展品距离的同时,要保障在情感上以及文化上触动受众的心灵,最终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知识性与通俗性的相互融合。
目前,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物主要分为非实物展品和实物展品,实物展品主要是为了能够将实物展品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非实物展品辅助实物展品在讲解故事时而打造成的展品。实物展品是指博物馆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收集的历史和现代物件。实物展品既是自然与人类生存关系的重要见证,也是公众了解自然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变化关键性信息的来源。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实物展品的价值是告诉公众自然和人类的发展变化过程。
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信息能够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进行提高。如果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物知识没有被教授和讲解,那么博物馆也就体现不了真正的价值了[1]。所以我们必须把游客的基本需求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与现代发展和变革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想要使陈列展览通俗化,首先要改善的是它的内容,再就是展览的方式,尽可能专业化和大众化,这样能够得到受众的喜爱与赞赏。当今,陈列展览离不开受众的教育,促使展览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游客的体验和感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部分博物馆设置了教育交流区,将游客的需求纳入陈列展览的设计中,以便能更好地制订方案。不仅只是图片展览,还利用了现代化技术来展览相关内容,这样不但可以直观地获得文物故事,还能够使受众了解更多的知识[2]。
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对各行各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创新原有的陈列展览模式。在此条件下,将会加深公众对文物知识的理解以及认识,并加深对博物馆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博物馆。因为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以,自动解释系统应设置为多种语言,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展示中国博物馆的服务水准。在陈列展览中,应该考虑到观众知识和文化的差异,不仅要具有专业性,也要具有通俗性,使来访者在全面了解陈列展览文物的前提下,激发更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的体现文物的价值[3]。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展览中,展览活动不仅限于室内,还可以进行户外展览,使其更贴近人,让人们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并得到良好的参观。
目前,与过去愿意听文物知识讲解不同,观众更乐于获取文物背后的故事。所以,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时,要十分重视讲解的效果,在传授给参观者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词语,激发参观者兴趣,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文物知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语的出现,语言要简单明了,在讲解过程中要突出关键信息,把文物的知识提供给参观者,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素养。
寻找对有关历史文物以及展品方面背景知识比较专业的讲解员,利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并具有画面性的语言,对有关历史文物以及展品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以此来吸引观众,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想要对文物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既要重视对人的研究,也要重视对历史文物以及展品的形态的研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体现在文物中,所以,在注重对文物展品进行研究时,还要注重研究文物展品中具有的人文精神[4]。例如:某个博物馆每年暑假都会针对少年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些少年的年龄主要集中在8~12岁之间。选派具有较强专业以及过硬的讲解员对他们进行辅导,利用自身对文物背景以及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单独针对个别文物的解说词进行写作,并且在对文物进行介绍时,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方式来进行介绍,以提高少年对知识的储备以及创新精神。
对文物进行简单易懂的讲解有助于缩小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全民参与能够使社会不断地发展,所以,博物馆将全面保持文物知识的全面改革,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对文物进行陈列展览时,博物馆应把游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为游客设计出更多的服务项目,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使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加人性化,服务也更具人性化,从而极大地改善游客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对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的体会程度。
过去,文物展览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物馆工作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地改变为启发式教育。对游客进行指导的同时,与游客进行沟通。想要让游客感受到他们并不是别动的,就要唤起游客的兴趣,促使游客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和挖掘文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探索文物的相关知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更深刻地方式认识文物。
为了能够充分地将博物馆的知识展示给游客,在对讲解人员的选用方面,博物馆应当提高要求,并尽可能地选用专业人员。这种方式使公众对展品有更直接、更专业的理解。此外,对文物研究也要系统化,尤其应加强对形态学方面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物能够展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因此,文物中的人文精神应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例如,我国的部分博物馆将在每年十一长假期间为所有参观者开展一些活动,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讲解员来讲解展览的文物,详细介绍这些文物的背景故事,以便公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有一全新的认识,既满足了观众学习专业知识的愿望,又充分展现了文物的价值[5]。
参观者进入参观之旅时,博物馆就应该简洁地陈述文物整体的概况,让参观者对陈列展览文物有最初的、全面的认识,了解并知晓博物馆的珍贵古代物品,则要做好事先准备工作,例如,准备好一些宣传且带解释的图册等等。对于学生来说,博物馆能够帮助他们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形象、深刻的理解,例如:对于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文物所处的年代,让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历史知识。另外,对社会各个行业来说,博物馆还能够加强他们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能够让参观者对眼前的文物有一个立体的、综合的认识,并在学识和涵养方面获得新的洗礼。又如,在对博物馆中的中国文字书写进行展开时,可以将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等相应的时间段的文字和书写变化共同展示出来,从而使陈列展览的内容更显清晰与宏伟。由于置于世界文字文明背景中,不但可激发参观者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使参观者对中国的馆藏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在规划陈列展览时,应尽量缩小参观者与其之间的距离,从而消除参观者心中的神秘感。要与参观者互动,了解参观者实际需要、经验和建议,使陈列展览更有创意、展示的文物文化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可。陈列展览可为游客带来一个固有的场景,使他们能够真正沉浸在博物馆文物的魅力中,并通过行为和语言来表达对陈列展览文物的反馈。例如,著名的美国垃圾博物馆,是基于垃圾场分类而建立的,是一个进行环境教育的场所。它的显著特点是为来访的游客提供环保教育的无偿服务。参观人员进入其中,会了解和认识到绿色环保的塑料瓶地毯,并进一步了解到,每重新利用一吨废旧报纸,就可让17棵大树免遭采伐。因此,来参观的游客不仅了解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而且会触动到他们的心灵,意识到环境恶化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环境意识得到加强。
博物馆是弘扬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为使参观者能更加充分地认识文物的发展历史以及背景故事,并在对文物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提升参观者的思想素养以及文化水平,博物馆则应借助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来完成。通过了解陈列展览文物,可直观地感受文物的深刻魅力,满足游客对知识的渴求。博物馆应大力加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和通俗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激发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参观与学习的兴趣,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