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带概念、构建目的和路径探讨
——以陕西黄河文化带为例

2018-01-23 07:4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陕西黄河区域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区域。由于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象征意义,黄河沿线区域形成了具有地带性的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空间蕴含着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精神上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显著的标识性。沿黄地带的城市、乡村中遗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利用这一文化空间的精神标识性,积极开展沿线地带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活化、整合,构建具有显著文化吸引力且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特色文化地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传统文化复兴、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黄河文化带的构建与这些现实需求是契合的,而且是实现沿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作。

本文试图提出黄河文化带的概念、说明构建目的,并对陕西沿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及保护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论述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的路径,以抛砖引玉,希望对今后关于黄河文化带构建理念、实践路径的研究有所助益。

1 概念和目的

1.1 黄河文化带概念

黄河文化带指在黄河沿线两侧一定区域空间内,以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并利用这些文化特征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构建形成具有地带连续性的文化区域。其文化属性、精神属性是内在核心和外在表现,而衍生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主要依托和最终目的,即通过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最终实现地域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黄河文化带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空间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考虑到黄河沿线区域这一界定,参考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层级,大致以黄河沿线两侧地级市一级行政单位作为其主要空间范围。从共同文化特征看:一是这一区域均位于黄河沿线这一特殊文化空间;二是这些地带均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区域。“传承华夏文明”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主旨,在这一主旨下,各区段可根据其文化特色设立分主题。

1.2 黄河文化带构建目的

黄河文化带构建的目的大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传承地域文化和推动地方发展。传承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挖掘地域文化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构文化价值观、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培养文化自信、提升凝聚力和认同感等;推动地方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文化旅游、推进产业融合、增加居民收入、构建生态文明、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1.3 陕西黄河文化带

黄河共流经陕西省715.6 km,自北向南经过黄土高原腹地和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界河,在黄河西岸经过陕西的4个地级市,分别为榆林、延安、韩城(副地级市)、渭南。毗邻黄河的县级行政区有12个,自北往南分别为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大荔、合阳、潼关。由于陕西黄河沿线区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标识性强、数量丰富、特色鲜明,加之该区段具有黄河自然景观观赏性突出的复合优势,因此,陕西段居于黄河文化带构建的核心区。

2 陕西黄河文化带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2.1 性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 物质文化遗产

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是当地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见证,它们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主要物质载体。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已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是当地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在黄河文化带的构建中起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大量未定级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未纳入文物序列的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于城市和乡村中,它们普遍价值一般、体量较小、影响范围有限,但往往与地方的历史文脉、生产生活、民间文化结合紧密,是当地地域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属于延续至今的聚落型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文物保存丰富、集中连片的特点,其资源内涵丰富,观赏性好,体验性强,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也是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的重要节点。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结合紧密,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创造力,它们扎根于当地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促进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维系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风情,主要分关中和陕北两个片区类型,它们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重要内容。

2.2 分布: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

2.2.1 城市区域

城市脱胎于乡村,承担了很多地区职能,陕西黄河沿线城市自古至今多为县级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多为衙署、学宫,文庙、城隍庙等礼制建筑,商铺、民居,城墙等。展现出古代城市由治理、文教、信仰、经济、居住等方面所构成的比较完备的体系,反映了古代陕西沿黄区域城市的规划理念、政治治理、文化教育、居民信仰、生活状况、商业活动等,同时该区域城市建设往往受军事影响较大。当代,该区域城市建设多在老城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少数为新旧城分离建设。在老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多为点状保存,新旧城分离城市的老城得到比较完整的保存,历史文化资源分布集中连片。

2.2.2 乡村区域

陕西黄河沿线乡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多为传统民居、祠堂、戏楼、寺庙等,反映古代农村区域的生产生活、宗族观念、自治制度、熟人社会、文化信仰等。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城市相比,同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更加紧密,与农耕文明更加贴近。从活化利用看,由于农村年轻人和能力较强的人大多已移居城市,农村区域相对城市最大劣势是人力资源的缺乏、活力缺失,这也是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中最薄弱的一环。

3 陕西沿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现状

近年来,陕西省沿黄各市县均较重视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在文物保护持续推进、民俗文化开始复兴、全域旅游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沿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若干文物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虽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与黄河文化带构建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性丧失,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形式单一、利用深度不足,民间力量尚未充分参与,制度、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等。

3.1 地域文化被破坏、肢解,出现了地方性丧失现象

多年来,陕西沿黄区域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农业条件等发展第一、二产业,未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多重价值,在追求物质建设成果的过程中,忽视了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出现了地域文化被破坏、肢解,地方性丧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方特色建筑风貌的消解、地方民俗的衰退、农耕文化的断裂、人地关系的紧张等方面,造成建筑环境趋同、历史文脉中断、人文生态失衡现象,地方风格逐渐变得模糊[1]。同时,当地资源消耗型、低端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可持续、效率低下、生态破坏的先天不足,区域发展定位开始走向迷茫,若不积极采取系列措施,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保护、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能会错失这一追赶超越的历史机遇。

3.2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形式单一,文化体验性不强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传统模式是对外开放展示、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目前,当地文化价值突出、观赏性好、区位较优越、保护级别较高的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保存较完整的历史古城、古寺庙、革命旧址、古民居、传统村落等,基本对外开放,允许游客进行观光体验,取得了一定的展示效果和带动作用。这种模式有长处也有短处,其长处是可以通过相对简单、投资少的方式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利用,发挥社会效益;其短处是并不适用于那些数量众多的价值、观赏性一般,却是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因为这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影响范围有限,吸引力差,纯粹的观光展示不足以激活这些资源,利用路径的单一性导致这部分文物资源难以“活起来”。此外,纯粹的观光旅游模式使文化遗产资源的体验性不强,游客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停留时间短,缺乏深度体验,从而使游客对文化内涵认知程度普遍偏低。

3.3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深度不足,与区域发展结合不紧密

历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传统内涵、历史记忆,只有通过价值的再发现、整合、激活,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中,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物质、精神生活中的价值,才能使地域文化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传承的自觉。目前,陕西沿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结合不紧密、利用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等级比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粗放,价值内涵没有充分展示,大多数还停留在纯观光阶段;二是绝大多数低等级、未定级的文物资源尚未发现其价值,处于沉寂状态。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求,如何转变人们的观念,寻找到将历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的路径,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到区域发展中,是需要当前解决的关键问题。

3.4 各方面力量尚未整合,民间力量尚未充分参与

当前,陕西黄河沿线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工作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当地居民、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有限。第一,政府主导的好处是可以利用自身在资金、行政管理、集中力量方面的优势,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专业、系统、科学的保护利用工作,然而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历史文化资源来说,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其力量主要用在高等级历史文化资源上,对于比例占绝大多数的低级别和无级别历史文化资源,政府一般只能开展一些基础的登记、监管等工作,缺乏资金、人力开展更深入的工作。第二,黄河文化带应该是当地人的文化带,若没有当地人的认同和广泛参与,黄河文化带构建缺乏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民间组织是黄河文化带构建可以依赖的重要社会力量,它们具有资金、经营或智力、专业方面的优势,目前这部分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3.5 鼓励引导机制尚未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陕西黄河文化带的形成,既需要各点、片区建设成果的积累,也需要从全局着眼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服务设施。制度机制包括各级政府的鼓励引导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实施项目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机制;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设施、游客服务设施、景观设施等。目前,这些工作大多未系统展开,制约着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推进,影响建设实践工作的效果。

4 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路径的思考

(1)创新性开展各类等级高、影响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适度利用工作,发挥其构建黄河文化带的带动作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是陕西沿黄区域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最重要的见证,具有价值突出、内涵丰富、知名度高、标识性强的特点,是传承区域历史文化的主要抓手和展示区域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形式下,创新性活化利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本体,科学、系统地诠释文物价值,探索文物合理利用的途径,贴近当地实际,使文物保护单位融入当地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经济建设中,真正发挥文物保护单位在沿黄区域华夏文明和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带动作用。

(2)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格局与风貌,发挥其展示地域文化的节点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富集性,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的重要展示节点。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这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延续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加强传统民居保护和有机更新,维护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原则,建设人文城市和美丽乡村;综合发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优势,探索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文化体验,使其成为陕西沿黄区域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展示黄河文明、黄土风情。

(3)活化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其内在活力和生命力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重要抓手。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沿黄区域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实际出发,把握地域特色,挖掘黄河文明、黄土风情的深厚积淀,遵循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护其文化内涵、文化基因、核心工艺,注重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开展展演活动,使其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文化旅游开展,成为展示陕西沿黄区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2]。

(4)注重城市与乡村低等级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活化,保护地域文化,修复文化生态环境,夯实黄河文化带构建的土壤。分布在沿黄区域广阔大地上的各类低等级历史文化资源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根基和土壤,没有广大城乡区域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修复,只是对高等级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展示,黄河文化带只能是狭义的文化带,对挖掘区域发展后发优势、推动地方转型发展的作用有限。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挖掘和活化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中,应对沿黄区域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开展活化利用工作,积极修复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以多种形式使其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促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

(5)整合各方面力量,尤其注重发挥当地居民、民间组织的作用,构建属于当地人的黄河文化带。沿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地人所创造、延续,并融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中,当地人的参与与认可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根本,也是黄河文化带构建的最大动力所在。应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保护、活化中来,注重发挥当地有知识、道德品质好、热心乡村建设、有威信乡贤的引领作用,吸纳民间智慧[3];注重发挥相关民间组织的作用,构建政府引导、当地居民主体、民间组织参与、专家学者指导的合作、协作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全社会共担[4]。

(6)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和配套设施,为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提供保障。陕西黄河文化带的构建是一项区域性的整体活动,是一项与国家、陕西省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基础性工作,涉及若干市县,需要从整体层面提供政策、服务、宣传、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需要整体包装、宣传。应该加强陕西黄河文化带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工作,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其成为陕西文化旅游新的名片。应进一步完善交通、游客服务等配套设施,为黄河文化带构建提供硬件保障。

(7)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产业、生态相结合,实现生态、生计和文化三者良性互动,是陕西黄河文化带构建的最终目的。在当今城乡建设、经济发展中,历史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一方面,它们是当地人共同的记忆,能够增强当地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陕西沿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活化应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进行互动,通过地域文化与相关产业、生态建设的结合,推动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的结合,把握产业融合的趋势,实现地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5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普通大众也逐渐开始认识到文化遗产,尤其是“较为朴实”[5]文化遗产的价值,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陕西黄河文化带的构建,通过合理、综合地发挥沿黄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后发优势,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更可使发展的精神内核得到回归,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根的探寻,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找到自身在现代文明中的位置,更好地在现代文明中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陕西黄河区域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分割区域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