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明媚 李中华 刘学忠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渔业是大农业中的重要产业,而贝类产业是我国渔业中的重要产业,更是沿海省份渔业中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各大类海水养殖业中发展最快的一类产业。据统计,2016年海水贝类养殖产量约占当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20.6%,贝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蛋白。贝类养殖业还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对渔业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贝类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其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进行贝类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贝类产业是沿海省份渔业中的支柱产业,从供给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对策非常必要。
(一)贝类养殖业总产量分析。山东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大省,贝类养殖业是其中的支柱产业。2016年海水养殖贝类产量达405.2万吨,占全国贝类总产量28.5%,位居全国第一位;占山东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9%,在全国海水贝类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山东省海水养殖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从变化趋势来看,近十年山东海水养殖贝类产量增长50.6%,年均增长率4.7%,略高于全国年均4.1%的增长率。
(二)贝类养殖业面积分析。近十年,除了2007、2008年山东海水贝类养殖面积占全国海水贝类养殖面积的25-26%以外,大部分年份占比为23%左右,但2016年占比又增加到近10年高点(不是山东养殖面积的增加,而是全国贝类养殖面积因辽宁减少所致)。2016年山东养殖面积达352.3千公顷,占全国养殖面积的25.9%,占山东省海水养殖总面积的62.7%。从养殖面积的变化趋势来看,2012年前呈缓慢增长趋势,之后呈小幅波动趋势,基本在350千公顷左右。
(三)贝类养殖品种结构分析。山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主要品种是蛤类、牡蛎、扇贝、贻贝,四大品种产量占贝类总产的90%以上,其他小品种占比不足10%。其中蛤类产量最高,2007-2011年扇贝产量高于牡蛎,近5年牡蛎和扇贝产量相当,贻贝产量最低,四大贝类产量皆呈波动上升趋势。小品种如蛏2016年产量仅16.18万吨,螺1.75万吨,鲍1.54万吨。从四大品种的占比变化来看,呈波动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小品种占比有所上升,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鲍产量2011年比2007年增加75%,2016年比2011年再增加84%,这是较好的发展趋势。
(四)贝类养殖方式。蛤类养殖主要采用底播养殖,牡蛎的养殖,一般在风浪平静的内湾多采用筏式养殖,在潮流畅通的水域多采用棚架式养殖,扇贝主要采用网笼养殖,贻贝主要采用延绳养殖。总体而言,不论是哪种贝类哪种养殖方式,山东省传统贝类的养殖方式大多比较粗放,大部分水域采用单一种类、单一模式的养殖,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立体养殖、多层养殖、间养等多元化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缓慢。
(一)大众产品多,产业结构低端化。山东贝类养殖以蛤类、牡蛎、扇贝、贻贝等低价值种类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蛏类、螺、鲍产量占比仅为4.0%、0.4%、0.4%。总体上,山东贝类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值偏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近10年鲍养殖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但是跟福建省相比差距甚大,2016年福建鲍产量占贝类总产的6.9%,远高于山东。究其原因,养殖业从业者习惯于传统的贝类养殖,投资相对少,技术相对简单,而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投资较大,养殖技术与风险相对较大。
(二)养殖方式粗放,养殖水域生态压力较大。山东省贝类养殖多采取粗放型养殖方式,在局部水域单一种类、单一模式的养殖规模过大,养殖密度过高,接近有的甚至超过了其养殖容量,增大了养殖水域的环境压力,严重制约了贝类生长速度,降低了贝类抵御病害的能力,轻则导致养殖贝类肥满度降低,有的病害加剧,死亡率上升,造成减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粗放型的增长观念,以及渔业管理部门疏于对养殖者养殖行为的管控。
(三)传统养殖空间受限,深海养殖有待开拓。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贝类养殖空间如滩涂、池塘等日趋减少,加之最近二三十年养殖的面积越来越大,养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可养的面积越来越小,使浅海养殖趋于饱和状态。山东省贝类养殖主要集中在滩涂和水深负10米以内浅海,目前基本饱和,而负10米以上20米以内深海海域底面利用率不足2%,有待进一步开拓。而且,工农业以及城市污水排放也会影响近岸海域贝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导致的传统养殖空间萎缩的问题无法回避;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导致的近海岸水质问题也很难完全避免。
(四)三产融合发展较慢,综合效益不高。从全国来看,现阶段渔业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值约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1/2,第二、三产业尚未形成重要的经济驱动力,产值分别约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1/4。山东省渔业中第三产业占渔业经济总产值25%,其中休闲渔业仅占5%,而美国休闲渔业产值约占渔业总产值的7成。贝类产业作为渔业的支柱产业,主要还是以养殖为主,加工环节还比较薄弱,以养殖为基础发展的相关休闲旅游产业更是严重滞后,大大制约了产业综合效益。
(五)优质苗种少,良种覆盖率低。贝类原良种场建设作为种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规模都与山东黄渤海贝类养殖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贝类养殖品种绝大多数未经选育,存在近亲繁殖、种质退化、抗逆性差等问题。良种覆盖率低是造成贝类养殖单产低、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养殖户从浙江、福建等外省购进种苗,有一定风险,而且增大了养殖成本。良种覆盖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山东的水产良种场数量不足,缺少科学的育苗规范和标准,优质苗种的生产能力不够,这已成为制约山东贝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开拓高端养殖。贝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使适合养殖的水面或滩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最佳配置,以提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在传统的四大贝类养殖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高档贝类养殖,譬如引导增加鲍、蛏类等高价值贝类的养殖。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和养殖者到福建省的鲍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在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扶持,譬如贴息贷款等。此外,传统的贝类要争取实现全年均衡供应。
(二)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到2020年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要从2015年的45%提高到65%。要完成这一任务,依靠单个的养殖户不现实。必须由大企业牵头,形成利益共同体。山东莱州湾渔民过去多采取分散粗放式的海上养殖,养殖品种无序跟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从2011年开始由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生态海洋牧场,通过海域流转及共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渔民”的新模式,采取立体生态混养的模式,将养殖区域分为上中下三层,合理混养,分区间间养,使“一亩海变成三亩海”。经过4年的生态建设,莱州湾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到2015年出产大量的牡蛎、扇贝、文蛤等贝类及其它水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单位水体产出。我们认为莱州湾这一新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三)适当控制近岸养殖,积极探索深海养殖。近岸养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在发展近海健康养殖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负10米以上20米以内深海养殖。但是深海养殖必须同时考虑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学特性,必须研发与深海养殖环境相适应的品种以及养殖方法。譬如传统的牡蛎品种只能生长于盐度为10度左右的咸淡水交汇处,一旦走向深海,牡蛎就会因盐度过高而死亡。广西北海合浦县廉州湾贝类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成功研发出一种大型深海杂交牡蛎苗,这种牡蛎不仅可以在低于盐度26以下的海域生长,且仅需约4个月就能收获。可见需要研发适合深海养殖的贝类品种,同时养殖方法也需要与之相适应。
(四)大力促进三产融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要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效益,就不能局限于养殖,必须树立大产业的理念,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贝类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贝类产业等渔业为基础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山东荣成市泓泰海洋生态休闲旅游有限公司以前是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公司,2014年开始调整发展思路,将养殖业与休闲旅游业结合,融合传统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态观光、垂钓、餐饮等于一体,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休闲渔业的收入大大超过养殖和捕捞的总和,公司效益大增。当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大大增加,现有的旅游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休闲渔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贝类等渔业从业者必须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整体效益。
(五)科技创新引领,重视新技术应用。推动种苗业发展,提高良种覆盖率。一是利用现代海洋生物育种技术,提升品种和苗种质量,在新品种引进和现有品种改良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制定育苗技术规范和标准,开展贝类良种繁育和苗种培育,提高苗种质量,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场,提高原、良种场的生产规范性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