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8-01-23 05:12:48郑民德
中国名城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聊城运河遗产

郑民德

1 引 言

中国运河是世界著名水利工程,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承载运输任务的人工性河道,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随着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地方政府、全社会对运河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运河文化带”、“运河经济带”建设也日益高涨。面对有利时机,作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聊城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进运河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促进运河生态、经济、文化、人居的协调发展。聊城运河历史遗存丰富、特色鲜明、文物密度高,在全省、乃至全国运河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的保护与利用聊城运河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强市,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 运河文化遗产现状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大运河遗产共包括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85个遗产要素,其中山东省境内计有8段河道、15个遗产点、23个遗产要素,聊城作为山东运河流经的重要城市,入选者有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三段河道,在山东沿运城市中,位列第一。遗产点有临清运河钞关、阳谷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5个遗产点,在山东运河城市中仅次于济宁,位列第二位。除列入《名录》者,聊城境内还有大量的水利工程、古建筑、民间工艺品、音乐与舞蹈、饮食文化等,它们属运河重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数量都是因运河而产生,或伴随运河而成长,属区域社会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或标识,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内涵。本部分即从运河河道、水利工程两方面的现状进行介绍,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保护与利用。

2.1 运河河道

京杭运河流经聊城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共计100公里,占山东运河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包括会通河、卫运河、南运河三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隋代开凿大运河,永济渠段经过山东临清、德州,不过那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所以运河仅经过山东西部的边缘地区,距离较短,影响较小。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为将南方漕粮、物资北运,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山至临清的河道,名会通河,成为元明清三代山东运河的主航道。聊城运河在运行了近600年后,于清代后期陷入断流与衰落之中,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铜瓦厢,冲决山东张秋运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至此汶河难以越过张秋决口,南北开始断航,清政府虽开辟八里庙、陶城埠新运道,但因黄河淤垫日加严重,内河漕运举步维艰。其后漕运大规模改道,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兴起,在此情况下,只有江北数府使用内河运输,年运输量不过十余万石左右。光绪末年,商品粮市场兴起,传统漕运日薄西山,驻扎济宁的河东河道总督裁撤,属下道、厅、汛也相继撤销,山东境内运河基本处于无序管理,不断淤塞,处于衰败之势。

2.2 聊城运河河道的三种类型

一种是市区内作为景观河道的运河;二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三是乡村已经废弃的河道。首先,城区的景观性河道在十数年前也属于断流河道,那时候对于古运河的保护不甚重视,很多工业污水、生产与生活垃圾都倾倒于运河中,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运河成为了臭水沟与垃圾河。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认识到了运河对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日加重视,特别是大运河申遗的提出与实施,目前聊城市区内部的运河已经完全渠化,两岸修有步行廊道,供市民、游客观光。聊城政府每年都会投入相当资金对市内运河进行挑挖、疏浚,并将运河与东昌湖进行贯通,运河中可以航行游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不过现在的运河不同于古运河,市内的运河经过了裁弯取直,人工痕迹明显,同时由于距离较短,河道宽度不够,不具备真正的航运功能。其次,作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得到了科学、妥善的保护。临清元运河、小运河,阳谷会通河已设置遗产界桩,竖立遗产标识,运河附近区域均为保护辐射区,有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不得在该范围内从事工程或破坏性行为。最后,为范围最广、里程最长的乡村运河,它们目前不受关注与重视,很多河道已完全淤塞,甚至与平地毫无区别,部分河道已经被种植上了庄稼、树木,相关保护措施比较匮乏。乡村运河中很大部分保持了清末断航时的状态,宽度在5—10米之间,深度在1米左右,两岸没有任何雕饰,完全为土质,属原汁原味的运河,但如果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那么若干年后将不复存在,历史的原貌感与情境感将无法再现,此属运河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总体来看,聊城市区内的运河为景观性河道,保护较好,但经过人为的改造与雕琢,失去了古运河的风味。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得到了妥善的管理与维护,状态良好,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管理、监督上都得到了有效保障。而乡村运河状况堪忧,或完全淤塞,或面临严重威胁,如不进行紧急保护,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

2.3 运河水利工程

山东运河水源匮乏,所以设置了大量水利工程以保障运河畅通,号称“闸河”,其中聊城境内有诸多的船闸、码头、桥梁等水工设施,这些水工反应了古代最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通过对其保护与研究,无论是对于中国科技史的进步,还是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聊城运河船闸众多,如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周家店闸、土桥闸、梁乡闸、魏家湾减水闸、会通闸等,这些船闸对于调蓄水源、排泄洪水、保障船只通行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很多船闸属于复式船闸,其中的周家店闸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明清、民国年间不断修缮,该闸包括南闸、北闸、月河涵洞三部分,是运河上最为完整的复式船闸。南闸长31.37米,宽38.46米,北闸长22米,宽31.13米,月河涵洞长26.65米,宽11.2米,高5.3米,南北闸间距66.2米,船闸全部为条石砌成,岸上有绞盘,船只来时用绞盘将闸门提起,船只通过后,再行放下。目前聊城境内的古船闸很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得到了及时的修复与保护,总体现状良好。

码头是运河沿岸用于装卸物资的场所,在明清两朝,几乎每一个运河城市、城镇都有码头存在,后来随着运河的废弃,很多码头消失。目前聊城境内主要的运河码头有市区的崇武驿大码头、小码头,张秋镇码头、七级镇码头等。其中崇武驿大码头位于运河西岸,为装卸漕粮与官物的官方码头,长17.5米,宽5.8米,为古代聊城八景之一,时称“崇武连樯”,是说当时聚集于码头的船只不计其数。小码头为民用码头,位于大码头东300米处的运河北岸,宽8米,主要用于商民货物运输。大小码头的条石上留有大量圆洞,为系船所用。这两个码头保存良好,如今很多市民在此休憩、散步。岸上有两座镇水石兽,有遗产保护标识。张秋为运河著名商埠,古代码头众多,后续修缮工作目前正在有序进行。七级镇码头为专业粮食运输码头,始建于明清时期,2011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发现石碑数座,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铜器。七级码头保存良好,由顶部平台、石砌台阶、河滩木桩组成,台阶共有17级,南北宽4.9米,每级台阶高0.13米至0.2米。七级码头的挖掘对于研究运河城镇的运输业、人员流动、文物古迹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曾入选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七级码头与古运河、古街巷构成了七级镇独特的运河风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除聊城市区、张秋镇、七级镇,阿城镇、临清市、魏家湾、周家店都有码头存在,它们都属聊城境内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

聊城运河上的桥梁众多,很多为明清运河兴盛时所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临清会通河上的会通桥,又称会通闸,始建于元代,开始时作为船闸使用,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桥长8.2米,跨径3.2米。另一桥梁问津桥,原为明代临清闸,万历年间改闸为桥,全部由临清贡砖修砌而成,异常坚实。该桥高7.5米,宽3.3米,跨径5.6米,单孔直径2.6米,孔高1.3米。还有月径桥,目前已修复完毕,在当地被称为鸽子桥,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长5.8米,跨径3.1米,位于临清要冲,是商民往来运河的重要通道。除这些桥梁外,还有东昌府区的“十二连桥”、七级镇北大桥、张秋镇古桥,它们都是运河上重要的桥梁,对于古代商贸物流起到过重要作用。

除运河河道、水利工程设施外,聊城还有着诸多与运河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镇木版年画、临清竹制品、阳谷乐器、冠县郎庄面塑等。饮食业有聊城铁公鸡、魏氏熏鸡、熏枣,临清济美酱菜等,这些都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这些方面的保护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聊城境内的很多运河民间工艺品面临失传的境况,相关单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保护与整理工作,使运河遗产在新时代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聊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自1855年黄河改道后,聊城运河逐渐失去航运功能,其物资转运能力慢慢丧失。目前的聊城运河,除局部通水,作为景观性河道使用外,还应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方面多作文章,围绕运河文化遗产河段与遗产点进行分段开发与试点开发,以点带面,科学、系统的进行“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文化强市目标。但目前看来,在规划与开发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3.1 重复性、同质性建设项目过多,仿古、复古建筑大多类似,缺少地域文化特色

聊城古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围绕光岳楼中心修筑了大量的仿古建筑,但这些建筑多与运河沿线其他古镇类似,缺乏本土古建与北方古建的特征。在建设思路上,没有将北方古建的精髓融入古城规划之中,街道布局比较刻板,建筑样式单调。同时聊城很多古城区原先存在的民居、生活方式、民间工艺、文化土壤也随着古城建设而消失,最终导致流传的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历史积淀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古城相脱离,古城失去了原有的“魂”,因此游客来参观时,只能看到视觉上的建筑,而无法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2 对运河文化研究不够,宣传力度不足

聊城虽号称“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但很多宣传都是浮于表面,难以普及与向社会推广,运河文化没有深入到群众的内心。文化宣传是一种长远的系统工程,要让运河文化深入人心,需要通过文化沙龙、文化舞台、文化剧场、文化读物、文化教育等方式,使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感受到运河文化的丰富与博大,进而产生热爱运河、保护运河的责任心,产生城市的自豪感。

3.3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在很多城镇与乡村,运河河道已经干涸,变成了平地与废水沟,部分文化遗产的面貌遭到了局部或全部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宣传、保护的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因为运河航运功能的消失,特别是水源的干涸,使很多当地的群众认为运河已成了无用之河,完全没有保护的必要。很多当年亲眼看到运河通航的老人已逐渐离世,而他们的子孙对于运河保护完全没有意识,既不明白运河的历史,也不清楚运河遗产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很多与运河密切相关的非遗产品面临消失的危险,如聊城、张秋的木版年画,因现在过年、过节时基本不张贴年画,已逐渐失去市场,加之很多年画老艺人或去世,或其子女不愿意承袭这门技术,木版年画的传承已变得岌岌可危,类似情况的还有临清竹竿巷的竹编、郎庄面塑等等。

3.4 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

聊城旅游产品与运河关联度不高,缺乏对运河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没有讲好运河故事与做好运河文章。文化是旅游产业的软实力,一定要将旅游产品与运河文化密切结合,将运河故事、运河传说、运河成语、运河谚语、运河习俗融入到产品之中,使产品带着文化内核与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游客购买,才能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与宣传,对于旅游产品市场的繁荣起到应用的作用。

总之,聊城运河文化资源丰富,无论是在遗产种类,还是在遗产数量、系统性上都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面临存在的种种问题,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本着保护为先、开发为辅的原则,科学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要将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相融合,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任务去贯彻与落实。

4 解决方案与对策

要保护好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使其发挥服务社会现实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法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靠某一个部门,而应制定法规、政策,约束或制裁破坏运河文化遗产的行为,设置专人负责遗产的巡视、维护、修缮,成立由文物局、环保局、文化局、旅游局牵头的运河聊城段保护领导小组,明确各方责任,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对涉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大决策进行全方位指导与监督,同时贯彻各项法规、制度,严厉禁止各种破坏运河遗产行为的发生。

4.2 利用地缘、科研优势,打造运河研究高地,使聊城成为运河文化研究重镇

聊城是运河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有着厚实的运河文化底蕴。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已成为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中运河研究力量最强的团队,成果丰富、项目众多。聊城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运河学研究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出版《聊城运河文化丛书》、创立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会、建立聊城运河文化官方网站、出版《聊城运河年度发展报告》等方式,扩大聊城运河的影响力,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涵,使运河文化研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4.3 从实际出发,分类进行科学保护

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既包括河道、建筑、水工设施等物质性遗产,同时也涵盖饮食、舞蹈、音乐、民间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遗产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遗产点要加强保护性修复,不能过多的修建仿古建筑,应划定遗产保护区,建立遗产展示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做好基础性数据获取工作,搭建数字化管理、监测平台,科学的保护、展示聊城的运河文化遗产。要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做好相应的紧急情况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4 充分利用各种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要将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深入人心,动员全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热爱运河、保护运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如拍摄运河题材的影视剧、动漫,出版通俗性的运河读物,制作运河话剧、戏曲,多样式、多角度地宣传、普及与推广运河文化。

聊城作为运河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应该成为山东省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排头兵。聊城运河文化带的打造与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利用,对于聚集聊城市沿运城镇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城镇崛起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打破地域分割,借助运河将不同城镇串联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城镇的特色,同时又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构建聊城运河文化长廊,充分展示聊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而且,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唤醒民众的环境、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形成科学保护理念,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5 结 语

聊城运河文化内涵丰富,目前留存的文化遗产数量多、价值大,如果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利用,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将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看来,在遗产的保护方式、保护内容、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为此要在认清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彰显自身文化特色,通过多种宣传手段,使聊城运河文化遗产走出省内,走向全国,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人居相协调,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与发展。

猜你喜欢
聊城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如泰运河谣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聊城,宛在水中央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4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4
新动能,新聊城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32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