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龙门山中段的大山区,距成都市76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宝山村是西部有名的穷山村。自1971年起经历三次创业后,宝山村逐渐形成了集“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林产品加工、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宝山村拥有26家企业,固定资产达10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71759元。全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高酬、病有良医、住有优居、老有所养”,村民提前进入小康生活。
第一次创业(1971—1978年):造田改土和农业腾飞。在1966年以前,宝山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人均口粮仅71斤。1971年贾正方上任村支部副书记后,确定了第一步抓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抓多种经营、增加群众收入,第三步壮大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三部曲”奋斗目标。随后,宝山村组成改土专业队,整整苦战了5年,改造梯田715亩,使过去最好年景亩产粮不过200斤的乱石坡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好梯田,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在这5年内,宝山村还改造茶园500多亩,造林3000多亩。到1978年,宝山村的粮食单产达到每亩800多斤,人均口粮415斤,村集体有了1600元钱的公共积累。
这一时期的宝山村仍是典型农业村庄,劳动力大多数滞留在农业内部。村庄的渐进式演变尚未表现出和多数农业村庄有明显差异。
第二次创业(1978—2008年):农业劳动力释放和工业发展。农业腾飞解决了粮袋子问题,却很难解决钱袋子问题。1978年,宝山村因地制宜,走资源型发展路子,1978—2008年,宝山村共修建了12座水电站,收购5座水电站,水电产业成为宝山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除发展水电产业外,矿产、林木、山货等资源也被充分开发。到2007年底,宝山村拥有30家企业,职工1200余人,固定资产达40亿元,形成了以水电为龙头,集乡村旅游、建工建材、建筑装饰、化工冶金、山珍食品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企业“宝山集团”。
这一阶段是宝山村产业转型较为明显的时期,是由完全农业产业向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型的阶段。工业致富让宝山村在众多村庄发展中逐渐走在前列,1994年,宝山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到2004年,宝山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12元,家家户户都新建或改建了住房,安装了电话或购置了手机,30多户住进了独栋别墅。
第三次创业(2008年以来):农旅融合发展和村民就地城镇化。早在1996年,宝山村党委就决定投资4500万元开发回龙沟生态旅游风景区,1999年5月成功开发了宝山第一口温泉,到21世纪初,该村的旅游业已有了一定基础。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突袭宝山村后,全村倒塌房屋7078间,损失惨重。2010年,宝山村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选择了统规自建方式,宝山集团支持村民兴建标准化的农家乐民宿建筑。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逐步改变,除少量耕地用于种植玉米外,部分耕地由村级企业流转或由专业大户种植中药材、蓝莓,多数耕地(梯田)种植了各色花草,林地保养并修建林间通车山道,农业资源转型为旅游景观资源。2013年宝山村对715亩梯田进行了恢复改造,连片种植红茶、蓝莓、蔷薇花等,将梯田打造成大地景观。到2017年底,宝山村的旅游产业已完成旅游接待中心、温泉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回龙沟大峡谷风景旅游区和太阳湾风景区的“一心四区”布局。农业在村庄发展中的定位已从过去的生产型农业转变为景观型农业。
宝山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内农家乐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截至2017年7月底,全村2/3以上的村民在经营农家乐。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统一服务标准。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农家乐经营的旺季,几乎家家客满,很多农家乐甚至要提前一年预定。保守估计,宝山村一家中等规模的农家乐一年的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为村民创收提供了巨大驱动力。
目前,水电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是支撑宝山村集体经济的两架“马车”,为村民享受各种福利提供了财力保障。宝山村民享受的福利包括:用电优惠、村民子女学费报销、60周岁村民每月领取茶水费、村办企业工作的村民每月有医疗补助和退休后有退休工资,种地的种子、化肥、薄膜由村集体无偿分给村民、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由村集体统一缴纳等。宝山村建有影视厅、书吧等文化活动中心和高尔夫、篮球场等户外运动场所,村民可以免费或低价到文娱场所消费。该村还每年举办蔷薇花风车节、冰雪温泉节、市民音乐节、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村民和游客都可以参加各类活动。“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保”,村民的十大民生保障需求都得到了有效供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市民化”,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超过了附近的城镇居民。
农业产业弱质性和弱潜力要辩证看待。政界学界多承认农业存在弱质性,特别是生产型农业,其弱质性和发展潜力不足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而生产型农业转变为服务于景观旅游的非生产型农业,那么农业就可能因其从第一产业转变为依附于第三产业的产业,其弱质性和弱潜力就会随着第三产业的强弱而发生变化,因而农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农业在村庄发展中的地位、功能、作用、性质等都是随着村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调整和变化。农业只有跟随村庄发展进行调整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农业就很可能被丢弃或淘汰,如部分工业化村庄的农业已然消失。
开发利用村庄的资源要紧跟时代需要。不管是劳动力还是耕地、山林、矿藏、江河流水等,资源的活化和动态开发调整才是资源变为资产,进而资产转化为财富收入并藏富于民的重要保障。村庄各类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应国家宏观形势变化,资源的受重视程度和开发利用方式都应该是动态的。例如宝山村在重视工业发展的第二次创业阶段,矿产开发和林木加工的受重视程度分列第一位和第四位。到了第三次创业阶段,为适应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大趋势,宝山村关停了污染较严重的矿产企业,整顿了林木加工企业,依托山水林田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矿产资源和林木资源由原先的掠夺开发调整为生态开发,提前完成了村庄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和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宝山村第一次创业是在农业内部进行的,当时就已兼顾了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的粮食需求。随后的工业创业更是以多种分配方式保障了村民个体人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村民形成了“土地股权收入+投资股份收入+工资收入+集体福利收入+个人房屋租金”多元化的稳定收入结构。宝山集团的利润中,60%留存企业用于再投资和提供村庄公共服务,40%用于村民分配。在第三次创业的旅游投资上,道路修建、景观营造等公共产品属性的服务都由宝山集团统一投资建设,村民免费分享到这些公共产品的溢出效益,例如便捷的交通和特色农业景观为村民经营农家乐带来了旺盛的客源。产业转型过程中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是村庄和谐稳定繁荣的基础。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是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有利于村庄产业转型。
应从村庄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城镇化。学界关于“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城镇化的一般含义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通常具有就业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和活动空间转变的特征。笔者认为城镇化关注空间转变这一特征并无必要性,大村强镇的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方式都已明显异于传统农业村庄,例如宝山村的村民,其就业已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生产生活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社会保障水平甚至高于附近城镇居民。可以说,宝山村的村民除了保留农村户籍和居住在村庄外,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与城镇居民大体相近。而河南漯河的干河陈村,村民已全部住进楼房,居住环境与城镇社区无异,就业也全在工商业和服务业。因此,城镇化不仅有城市的城镇化,还应该有村庄的城镇化,分别对应着人口“转移”的城镇化和人口“留守”的城镇化。理解城镇化,应关注的是农民在就业方式及收入来源、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等方面的转变,而非简单的户籍身份和居住场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