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乡联建帮村集体增收

2018-01-23 01:37薛志伟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三明市第一书记驻村

薛志伟

福建省三明市驻村干部总队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了“党组织引领、跨乡联建、多村捆绑、公司化运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模式,既实现了产业兴旺,又促进了村级财政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根农村,探寻发展症结

林畲乡林畲村位于三明市清流县东北部,全村下辖卫东、塘堀、邱坊、星光、麦元、大厝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600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淮山、烟叶、花卉、苗木、红心地瓜以及外出打工等,2017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但村集体收入仅3.1万元,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费2万元、烟草回款7000元、林地使用费4000元。

村党支部书记邱祺才说,过去村里的土地全部包产到户,村级财政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村里需要的各项资金完全依赖上级拨款。捉襟见肘的集体收入导致资金的严重缺乏,产业发展一片空白,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难以改变。

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给林畲村带来巨大变化。几年来,村里的路修好了,红军纪念广场建起来了,一处原本杂乱的牛棚被改造成了街边公园。更重要的是,2017年,前任驻村第一书记争取到一处30kW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收入。

“驻村书记最大的特点是会‘讨钱’。”在78岁的老党员温秀华看来,驻村书记资源多、人脉广、思路开阔,林燕玲书记到林畲村还不到一年,就“讨”来了将近200万元,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林燕玲是2018年入驻林畲村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原是省档案局的主任科员。到任之后,他先是跑遍了全村260多户人家,了解各家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一一加以解决。

半年多的走访调研,林燕玲了解到,林畲村村民不太富裕但总体生活无忧,集体经济的缺失和收入的匮乏是林畲村发展振兴的最大障碍。由于村集体没有造血能力,只能依靠上级拨款和社会资助,很多建设事业只能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发展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发展什么产业呢?林燕玲的目光投向了林畲村丰富的旅游资源。

林畲村所在的林畲乡交通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美,更有包括毛泽东旧居在内的红色文化遗址群、中华文化桂花园、苏福茶业生态茶园、石下村仙女峰、知青农庄采摘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市级首批研学示范基地、集“医康养”和乡村干部培训功能为一体的乡镇绿色发展学院等,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林畲乡旅游参观的游客有5万余人次,其中包括前来研学旅行的学生,前来接受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教育的群体和自驾游群体,以后还将有前来进行“医康养”项目的老年群体等,这意味着林畲乡的旅游产业将会逐渐壮大。

“林畲乡旅游业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但全乡仅有20多个普通标准民宿床位,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游客住宿需求,更无法留住游客,极大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林燕玲举例说,三明学院“医康养”项目缺乏适合的居住环境,市研学示范基地建设也缺乏有力支撑,到林畲开展红色教育和农事体验的游客苦于没有合适的住宿环境,大多流向明溪县城区,当地迫切需要发展民宿来解决游客住宿问题。

多村捆绑,破解资金难题

至此,林燕玲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即以“提供住宿”为突破口,打造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可利用林畲村独特的红色文化创造价值,并带动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钱从哪里来,成了摆在林燕玲面前的一大难题。根据规划,项目建设需要将近500万元,但是他只有省里拨付的20万元和县里配套的20万元,可谓杯水车薪。

不过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思路就是三明市驻村干部总队探索出来的“党组织引领、跨乡联建、多村捆绑、公司化运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省派三明(省市县)驻村干部总领队张志坚表示,这一模式要求驻村第一书记们立足村情、找准定位、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大力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户脱贫致富、村集体增收。

如何运作?林燕玲介绍,党组织引领就是由全县驻村第一书记牵头,跨乡联建就是整合各个乡镇的力量,多村捆绑就是将第一书记所在的行政村捆绑在一起,公司化运营就是组建现代企业化管理的股份制公司,每个村都是股东。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三明市省、市、县第五批派驻清流县31个贫困村中的12个第一书记所在村联合起来作为业主,整合投入扶贫帮扶资金240万元,再由清流县政府配套扶贫资金240万元,共计480万元。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一个项目解决的将是12个村的产业发展和村集体增收问题,项目建成后,每个村每年有望增加10万元左右的村集体收入。”张志坚说,“我们整合了清流县多个贫困村扶贫资金,集体投入、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将实现村财政共同增收,带动林畲乡贫困户就业创业,推动当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聚少成多,形成振兴合力

三明驻村干部总队的创新实践表明,“跨乡联建、多村捆绑”很好地破解了农村产业发展瓶颈,使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具备了产业发展的能力,开辟了村集体长期稳定增收的新渠道。

凝聚产生力量,自2014年这一模式提出以来,三明市现已有泰宁、清流、沙县、大田、尤溪、明溪、三元、宁化、永安等县(市区)在推进“多村捆绑”项目。

“金湖牧歌”项目由福建省派三明(省市县)驻村干部总队2014年发起,资金来源为泰宁县7个贫困村各出资20万元(合计140万元),泰宁县委、县政府配套140万元,福建省农科院专项资金100万元,省农业厅专项补贴60万元,张志坚帮助申报财政、旅游、水利等项目资金150万元以及朱口镇的基础设施投入。

运作模式上,朱口村、音山村等7个贫困村共同成立泰宁春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业主建成一栋单体面积15亩的全智能温控大棚及附属设施。将全智能温控大棚及附属设施作为资产托管给福建金湖牧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由福建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持。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全智能温室大棚、农业科普教学馆、VR生态餐厅、四季采摘园等多个子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清流县已完成“多村捆绑”资金筹集、项目地确定,清流县政府计划2019年5月1日项目建成试营业。沙县、大田、尤溪初步确定了项目地,正在进行有关土地、地面物的协调工作。明溪、三元、宁化、永安等地正在选址中。梅列、建宁、将乐等地也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

说起从省城来到农村,每天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吃苦受累倒不怕,就怕做不出成绩,3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更应该齐心协力、只争朝夕。找到合适的工作方法,为乡村振兴做一些实事,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事业,也就不枉驻村一场了。”林燕玲说。

猜你喜欢
三明市第一书记驻村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