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飞
“稻谷飘香说丰年,示范区里看创新。”10月21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综合实施观摩交流会,在“江苏第一粮仓”兴化市的万亩高产高效粮食产业园举行,会上集中展示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机插施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激光平整地等多项最新技术和成果。这些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将为提升农业的信息化、精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稻秆被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风吹金色稻浪,满目丰收在望,这其中无不凝聚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在现场介绍说:“我们发现单一用控释肥不能满足水稻生长两次需肥高峰,所以我们改进肥料产品,将几种速效型和控释型肥料混合,使其在不同时间释放,满足用肥需求,同时采用机插侧条施肥技术,不但减肥30%,而且只需施肥一次。”
在观摩田可以直观地看到,常规对照田施肥4次,氮肥施用量每亩21公斤,而机插侧条缓混肥一次性施肥使试验田氮肥用量降到14.7公斤,两块田的理论产量相差无几,每亩接近800公斤。
用一个手持的白色监测诊断仪在水稻上一照,就可以快速获取到作物叶面积指数、叶层氮含量、叶干重等作物生长指标,结合农田传感网、无人机、卫星等多种平台获取的农田光谱和影像数据,便可以对作物长势、需肥量等进行监测诊断,对籽粒产量和品质进行提前预测……现场展示的星、机、地一体化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调控技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切关注。
负责该项目的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教授程涛介绍说,基于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结果形成的处方图,配套相应的作业机具,就可以进行作物精确变量播种与施肥,实现粮食作物的信息化、定量化、智能化高效管理。多地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看苗诊断方法的专家依赖性强、田间作业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氮肥减量的基础上还实现了水稻小幅增产,并且在大面积作物生产管理中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
除了试验示范的多个优质稻新品种,观摩现场还展示了多种智能化农机具——激光平地机作业精度达到正负两厘米,一小时可以作业2~3亩;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可以控制播种深度,实现种肥精确控制,节本效果明显;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可以实现自主导航路径规划与作业,自动行驶、收割、脱粒、卸粮。
现场还有一块示范田,将南京农业大学的多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应用,包括智能化育秧、秸秆绿色综合利用、机插—施肥—除草一体化、大田精确定量绿色智慧管理等技术,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绿色化、智能化生产,一个“智慧农场”的雏形已清晰可见。
据了解,“粮丰”专项进园区正有序推进,各项目核心示范面积累计约26万亩,辐射面积1433万亩,培训农民139414人次,培训农技人员3708人次,示范技术和产品388个,示范品种255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