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成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贵州 平坝 561100)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1-3]。
平坝区“塘约经验”的成功实践与推广,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序幕就此拉开。此后,“村社合一、合股联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在安顺市平坝区大地逐渐推开。
近年来,安顺市平坝区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区发展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2.1万亩,年产值2.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次以上,年产值13.1亿元以上;全区茶叶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1.12亿元;全区已种植食用菌680亩,实现销售收入1 911.65万元。为推进平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认真开展检验监测工作,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按照省、市、区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扎实推进平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认真开展检验监测工作;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近三年来,共组织培训1 200人次,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手册》和相关的宣传资料万余份。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为从源头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管理部门与全区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营者签订生产经营诚信承诺书。区农牧综合执法大队、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区植保站、区土肥站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区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对农药经营单位开展禁用农药专项检查,按照农药抽样程序,围绕整治重点产品开展农药标签监督抽查,共计抽取标签样18个,经查,标签全部合格。送检肥料样品合格率超过85%,对不合格的样品,由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为有效管控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区农业局与全区近4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主体责任。区农牧综合执法大队、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区植保站、区土肥站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生产基地周边和内部环境,生产规程,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及生产记录档案等。现场检查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未发现生产基地使用高毒高残留及禁限用农药现象。对记录不规范的给予指导,要求其必须做好生产记录台账。在生产基地农产品外销过程中,要求对即将上市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自检,并将检测结果通过网络上传至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销售单位到当地农产品监管部门,主要是到所属乡、(镇、街道办事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开具产地证明,方可准许运出生产基地,进入市场销售,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
为做好平坝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近三年来,全区共完成现场抽样检测6 138个样品,合格率均为99.5%以上;完成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上传检测数据2 846个样品,合格率99.6%以上;完成部、省、市各级农业部门监督抽样及例行监测(风险监测)抽样送样287个,合格率均为100%。杜绝残留超标产品上市销售,保障我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建设,平坝区于2012年1月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示范品种为蔬菜。近几年来,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有力提升全区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仅2017年,全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4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38个。目前,全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0.3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8个,获证农产品62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分别是平坝红米和平坝香米,认证面积1 000亩;积极申报地理标识2个,分别为平坝大米和齐伯小黄姜,正在组织编制申报资料。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经区委、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整合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仪器设备,建立平坝区食品安全云实验室,仪器设备于2016年7月6日全部移交给平坝区食品安全云实验室。按照区人民政府与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要求,由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食品安全云实验室“双认证”工作,并承担省、市、区安排的的各项农产品检测任务,同时承担全区日常农产品检测任务,为有效查处残留超标产品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法律依据。
虽然平坝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农产品总体质量安全水平与市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人员由于人才外流,进城务工的影响,年龄大、学历低的生产者占基地种植户较大比例。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年龄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农产品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等的接受能力。由于经营业主文化素质低以及年龄偏大,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农产品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一系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尤其是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认识不足,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不完善,导致农产品基地准出制度与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仍有一定的差距。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未能生效,影响产品质量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4,5]。
由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种植、养殖、收割、屠宰、储藏、运输、保鲜、包装、批发、零售等复杂环节,经营链条长,管理部门多而散,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存在监管缺位和多头监管现象。
一方面,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量大且面广,检测设备的配置、监督抽查、专项抽查、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等工作具体而繁重,目前所安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工作所需。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知识新,任务重,监测生产基地多且分散,虽然各乡(镇、街道)成立了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站,但至今依然无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部分乡(镇、街道)虽然安排有人兼职负责,但检测技术力量及监管力量均薄弱。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健全,区综合执法大队及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人员少,监测监管难度大。
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政策及考核引导,区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工作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基层重视和加强该项工作。
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的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觉生产销售安全达标的农产品。
一是建立监管制度。按上级要求和规范,我区农牧综合执法大队、局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站必须建立农药监管、巡查指导、生产档案、承诺诚信、检验监测、宣传培训、质量安全追溯等基本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依法履职。二是要引进或招考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三是明确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必须相对稳定。四是完善监管硬件。乡(镇、街道)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站虽然已配置检测设备,但仍需要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设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6]。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每个县区级农业主管部门履行质量安全监管的具体举措,有效监管本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每个农业部门应尽的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值的有力保障,更是确保“舌尖上”安全的有力举措。我们应该积极发展适应本区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