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2018-01-22 11:25刘光林
大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人才资源体制机制

刘光林

[摘 要] “双一流”建设带来了高校的发展机遇和变革变局。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行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抢抓机遇、强化特色优势、实现一流发展是其必须要面对的战略问题。文章从分析“双一流”建设对行业特色高校的影响出发,从发展理念、党的建设、体制机制、学科建设、资源统筹等方面提出了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理念;特色学科;人才资源;体制机制;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7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支撑我国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这是继“985”“211”工程后高等教育的一次重要布局,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到2017 年 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任务路径已基本明确。煤炭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在支撑引领我国行业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占据重要地位。“双一流”建设形势下,煤炭行业高校如何发挥特色、强化优势、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对行业特色高校的影响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要“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打破身份固化,加强资源整合,实施动态调整”,这些既给行业高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其一,打破身份固化,资源动态调配。“双一流”建设打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变局的信号枪,其建设的范围有所扩大、鼓励公平竞争,淡化原有身份,不搞“终身制”。通过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通过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双一流”建设解除了等级束缚,一方面对原有“985”“211”高校形成了发展压力,督促其加快实现一流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高校、地方高校发展动力,便于他们获取资源和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实现良性竞争和高校科学发展[1]。

其二,突出学科地位,注重学科水平。“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作为突破点来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相对于“985”“211”工程更多以综合性高校来讲,“双一流”建设突出了学科分量,不论是地方高校还是行业高校,只要学科达到一流就能够进入。对地方行业高校来讲,集中力量建设一流学科是其获得国家政策资源支持的重要战略机遇。行业特色高校有机会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资源动态调配给予其更多更高发展的可能性。

其三,突出中国特色,实现世界一流。“双一流”建设方案既指向“世界一流”,更注重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时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讲,中国大地是其生长成长的土壤,是天然的优势;正是通过办出特色,形成其特色优势学科;在改革发展中固化其特色优势,有利于其屹立于高校之林。

二、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煤炭能源行业关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是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行业。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煤炭行业高校的“行业性”“区域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立足行业,推动制度创新、志存高远地面向世界。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发展理念

煤炭行业特色高校既有显著的优势,也有天然的劣势。办得好,地方和行业两头开花;办得不好,地方和行业两头冷落。什么是一流?人无我有是一流,人有我优是一流,人优我特是一流,人特我独更是一流。从这个角度上来講,行业特色高校必须要坚持服务行业和区域不动摇,进一步拓展学校的服务面向,在服务行业的纵深处、尖端处做贡献,在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用一流发展理念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实现新的增长。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主动适应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研发,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创新文化传承辐射,提高学校对煤炭行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在服务行业的同时注重引领行业发展,在特色发展的同时实现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依托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及时把握行业创新的形势和区域产业升级的趋势,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原创性问题,在围绕安全生产、煤炭清洁高效开采和利用上做文章,使学科专业结构始终体现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发展的适度张力。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色、低碳、节能这一核心,围绕中省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采矿、安全、地质、机械、电控等学科加强科技攻关、产业改造和协同发展,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巩固国内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搭上国家战略调整的顺风车,借助国家政策和学校地矿安全科研优势,探索将服务区域辐射到中亚国家,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口径的对外开放态势,不断提高学校合作交流和国际化水平。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思想落到实处,统筹好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发展,把学校事业发展同维护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二)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特色学科

煤炭行业高校建设一流学科要从把握趋势、围绕定位、满足需求、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创新管理和提升水平的原则出发,着力突出三个建设重点:一是固化优势,把矿业安全等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成一流学科。煤炭行业高校具有扎根煤炭服务地方,学科专业主要围绕煤炭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煤炭行业的鲜明特点。这其中最基础、最鲜明、最重要的就是矿业相关学科。没有矿业安全等学科,煤炭行业高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巩固矿业安全等主体学科的“龙头”地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突破重点和提升举措,聚焦资源投入和优势,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前沿和学术前沿,以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牵引,加强行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产出一流人才、一流成果,打造学科在国内国际矿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交叉融合,打造新的高峰高原高岗。要继续着眼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煤炭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突出地矿安全学科优势,打破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煤安全高效开采之外,在煤的深加工、煤的清洁利用、煤化工、新能源以及煤炭产业链中下游等学科专业上寻求突破,使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地矿安全”学科体系。要加强工科对理科的带动和支持作用,理科对工科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哲学社会学科对工科理科的阐述宣传研究作用,把推进工理交叉、文理交叉作为突破口,建立交叉平台,抢占学科制高点,积极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把潜在比较优势变为发展竞争优势。三是瞄准前沿,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后发先至。从长远来看,煤炭行业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和优势点。与其他学科不同,在新兴学科发展上,煤炭行业高校和“985”“211”高校的基础是一样的,谁抓住先机谁就能赢取发展先机。要面向科学前沿、技术前沿、行业前沿、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对未来优势学科进行战略性布局调整,用新兴学科调整优势学科的结构,用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发展[2]。

(三)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资源

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这个人才既包括人才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国家“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教学名师”等,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大力实施 “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学科专业后备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梯次发展的学科专业团队[3]。推动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鼓励教师通过使命驱动、好奇心驱动、问题驱动,回应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要建立包括“人才特区”和“常规区”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按轨道分类聘任和按岗位合同管理的人事制度。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向主要在行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特点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社会声誉。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瞄准创新创业这个重点,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建设一批校内外协同育人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体制机制

“双一流”建设必然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涉及资源配置改变。要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院二级管理、科研评价体系、人事分配制度等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并明确学校、学院责权利关系,在人事权、财政权、发展权、分配权等方面,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实现自我快速发展的设计、创新、调控和决定的权力,进一步调动校院两个层面的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要加强以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更加强调科研成果轉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要建立“学校宏观管理、部门监督考核、学院自主使用”的资源治理模式,加速实现学校资源运行机制的四个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以量谋大,转变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质谋强上来;从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实力、成果、贡献提升办学水平上来[4];从主要依靠职能部门分配管理,转变到学校竞争投入、部门绩效考核、学院自主使用上来;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追求速度,转变到主要依靠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上来,让知识、技术、管理竞相迸发活力。要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资源增量改革,来调整资源闲置浪费中的存量改革,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降低学校资源使用成本,出台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实现资源共享。要补齐学校资源短板,加大对一流学科、一流人才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投入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要形成具有竞争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办学条件等人、财、物资源配置,与各单位的办学效益、发展水平及竞争力挂钩[5]。

(五)煤炭行业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党建工作

“双一流”建设是对学校党委办学治校能力的重大考验。要把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旧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手抓党建,一手促发展;要坚持“以一带四”即以党建带人才(人才包括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党建带研究(研究包括科学研究和调查研究)、以党建带服务(服务包括社会服务和管理服务)、以党建带文化(文化包括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工作思路,按照“系统设计、集成创新、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围绕学校发展实际,精心选择工作重点,集聚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实现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两个责任”、践行“三严三实”,切实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等“六项改革”,广泛凝聚参与改革的正能量,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以一流党建引领学校一流发展。

三、结语

“双一流”建设承载着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更高期望,承载着人民对美好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是高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历史责任。从长期看,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动摇,虽然面临着当前的行业低谷期,煤炭行业高校仍然大有作为。同时,面对国家推动能源革命,煤炭行业高校承担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挑战和使命。煤炭行业高校必须主动抢抓机遇、承担历史责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各项事业争创一流,努力成为行业发展开拓者和主力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纪宁.浅谈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J].北京教育(高教),2017(1):20-23.

[2] 米庆华,顾锋,宁镭,等.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5):26-30.

[3] 陈治亚,郝跃.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双一流”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5-12-07(09).

[4] 曹红芳,高敏.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8(2):24-27.

[5] 郭沛,甄红军,张玉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开放办学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14):61-6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人才资源体制机制
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