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双一流”建设及其中国特色体现

2018-01-22 11:25刘继文聂明局张南洋生
大学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主要特征中国特色双一流

刘继文 聂明局 张南洋生

[摘 要]我国已经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般办学规律和办学特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值得探索。从世界一流大学的视野出发,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应该在学科方向、学科平台、本科教育、国际名师、国际教育、社会服务这六个方面创出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同时,还可以从多校区建设、新模式发展、国际校区探索、汉语国际传播四个方面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弯道超越”。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主要特征;“双一流”;中国特色;弯道超越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018-04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21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对于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

2016年3月,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评价说,中国已有98所大学的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科水准,居世界第二位。他乐观预测:“通过国家与地方紧密合作,积极鼓励并扶持中国2000多所地方院校,逐步建成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2]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特征研究,一方面,有的学者倾向于研究具体的指标和特征,包括科研指标、培养质量、教学设施、大学管理等。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倾向于研究更为抽象的概念,例如大学的国际声誉、大学的社会贡献。

总体看来,世界一流大学描述多样,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很难用一把尺子或一个模式进行比照。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争取弯道超越。

一、基于国际视野,凸显中国特色,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六大特征

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应注重从学科方向、学科平台、本科教育、国际名师、国际教育、社会服务这六个方面入手,提升水平、办出特色、引领发展。

(一)要拥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方向

每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有闻名世界的学科方向。例如,耶鲁大学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生命科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哲学、政治和经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和软件等。中国一流大学建设,比较鲜明的特色就是在大国崛起进程中,体现出“顶天立地”的作用。“顶天”,就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产生重大原创成果,推动知识传播;“立地”,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地方区域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中国大地,办出一流学科,这是当下高校需要关注的发展路径。例如,在测绘学方向,武汉大学走自主创新道路,遥感测绘研究公认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华中科大通过高档数控、电子制造等技术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其机械学科被评为全国A+学科,在2017年8月组织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该学科被评价为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在民族学研究领域,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在国内外都颇具特色和影响力。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华中科大光学工程被评为A+学科,并列全國第一名。该学科一方面强调要为全球基础研究做出贡献,产生更多原创性重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强调要服务“武汉·中国光谷”,在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等领域,通过技术转移、工程示范、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政策咨询等方式,为区域经济转型发挥推动作用。

(二)要拥有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学科平台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建成一批重大国家级、省部级学研产结合的开放平台,使其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形成重大支撑和带动作用。例如,英国剑桥大学拥有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设了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这些平台,从体制上可以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推动了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根据我国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建设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每个项目投资都在数亿或数十亿元。中国一些高校,例如华中科大,也正在建设一批公共开放、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强磁场国家大科学工程、精密重力测量国家大科学工程。这些平台将为高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国际教育合作提供支撑,推动建设高校成为国际学术重镇和国际交流高地。“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内外师生高效率、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并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成为国际合作和交叉研究的创新高地。要推进这些平台向本科生、研究生充分开放,坚持用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教学。

(三)要办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本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4]国内外一流大学莫不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和立校之基。一所研究型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表明这所大学在迈向成熟、迈向一流。中国一流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同。同时,中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本科教育,还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红专结合原则,即能否培养出忠于祖国人民、具有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要让他们成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能力导向原则,即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毕业生可塑性极强,具备超于常人的继续学习能力、再创新再创业能力;三是国际检验原则,即所培养的本科生总体成功率和满意度居高校前列,能够培养出一批国家领袖、学术大师、工商巨子以及各行业精英人才。

(四)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大学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拥有一批引领学术发展、影响人类进步、启迪学生心智的优秀教师,尤其是大师级学者,是世界一流高校的首要特征。美国高等教育引领世界发展,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从一战、二战到之后,美国本土没有经历过战火,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全世界大批优秀科学家、学者云集美国。20世纪,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了20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数人都是大学的教授学者。哈佛大学拥有美国三院院士达300余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毕查德·拉扎维教授,是世界知名的电路与系统专家。他虽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的科研教学成果丰硕,尤其是他编著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一书被全世界一流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师生誉为“模电圣经”,畅销全球至今。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教育崛起,中国已有一批大学跻身全球大学方阵的前沿。“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高端外专引智计划等人才项目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潘建伟、施一公等一大批华裔顶尖学者已经做出了“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教师和学者也将中国一流大学作为其职业选择之一。当前,“双一流”建设中,各个高校的国际名师、教学大师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既要崇尚科研学术、工程学术,还要弘扬教学学术,鼓励教师钻研教学、传承知识、教书育人。我们既需要培养一批学术大师,还需要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教学名师。

(五)要能够吸纳一定数量并认同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

生源来源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表明该所大学品牌的美誉度和含金量,也代表该大学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贡献。国际上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出国留学学生比例为10%-15%,表明该校已经迈入国际化高校的行列[5]。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生占比达41.4%。2017年3月,软科发布的“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学生国际化排名(留学生比例)”显示,全国原985高校的留学生占比均未超过10%,清华、复旦、上交、北大等名校留学生占比均只有6%-7%,其他原211高校多数在5%以下。我们要提高国际学生对中国教育模式、教育质量、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就要提升国际学生占比。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高校有比较成熟完备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有一支善于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有比较好的国际学术交流氛围和与国际接轨的教务、后勤等配套服务体系。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向好的大背景下,中国民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加入中国高等教育的怀抱。

(六)要具有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公共事务的强大能力

世界一流大学有两项重要的社会服务使命和义务。第一是国家使命。众多世界一流高校逐步迈出象牙塔,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这些大学都肩负着国家使命,要服务于所在国的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教授,后来被誉为“硅谷之父”,他在1951年就提出要创建斯坦福研究园区的大胆构想。后来,斯坦福大学推动了大学周边科技园的建设,使“硅谷”成为大学与国家和社会互动的典型模式[6]。华中科大建校65年来,通过政策咨询、技术转移、工程示范、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服务国家战略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区域发展,在光电子、微电子、先进制造等领域,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依托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新型智库,充分发挥中国智库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等一批高端政府智库蓬勃发展起来。第二是全球使命。这些一流高校要仰望星空,关注全球公共事务,研究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全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战争问题、生命问题,等等。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中英低碳学院,就是这一使命的体现。

当然,我们的“双一流”建设,还需要非常强大的财力投入支持,这是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支撑。

二、立足中国国情,加速实力跃升,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弯道超越”

发挥中国体制机制优势,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学校等多方面优势,中国大学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里,加速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力的巨大提升,實现在全球大学竞争中的“弯道超越”。目前,我国大学的“弯道超越”努力,有如下4种发展范式。

(一)在经济活跃区域,建设多校区发展模式,实现大学实力跃升

美国许多世界名校,都是由多所知名分校(或校区)组成。例如,加州大学系,包括了伯克利分校(UCB)、洛杉矶分校(UCLA)等10个分校。全美知名的公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系统,包括了波德尔、丹佛、科罗拉多泉等3个校区。中国一些知名大学,也在通过扩充校区,争取资源,赢得发展空间和机遇。例如,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就曾提出大学“倍增计划”,包括实现发展物理空间倍增、总体办学经费倍增、人才储量倍增。中山大学重点建设了广州、深圳、珠海等3个校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巨大财力和政策支持。2018年3月,中山大学再次提出了堪比办学指标“再倍增”计划,3年后力争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学科数增加到18至22个,总体办学经费达到120亿至150亿元规模[7]。地处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在经济活跃地区布局建设了哈工大威海校区,哈工大深圳校区等。

(二)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模式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于1986年筹建,1991年正式挂牌建设,经过短短一二十年的建设,其就快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香港科大的一流奇迹,缘于其在香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后发优势,高薪诚聘全球优秀教师,实现了“弯道超越”。中国内地目前也在探索新的模式,创立高起点、高标准的一流大学,西湖大学就是典型一例。2015年3月11日,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人,正式向国家提交了 《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性大学的建议》,并获得了支持。2016年的12月10日,西湖大学前身和筹建依托主体——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据西湖高研院官网介绍,该研究院“是一所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致力于探索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和创新培养模式”。西湖大学校区将在2018年开工建设,这所大学“定位为新型民办、小而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总规划面积约为3000亩”[8]。西湖大学着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人民日报》报道,该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费来源为社会捐赠、办学收入等” [9],教育界和社会公众对这一新模式大学能否快速实现“双一流”报以很高期待。

(三)在中国本土或国外建设国际校区,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近5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增多,层次提升。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联合国外名校,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建设了国际校区,引起了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成为“双一流”建设新的引擎。浙江大学于2013年2月启动筹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即海宁国际校区),并于2015年10月正式获得教育部的批准。2016年,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这2个实体办学机构启动本科招生,“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也已正式成立。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办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升级,共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此外,北大、浙大的海外国际校区建设也开始启动。2018年3月25日,北京大学在英国牛津,举办了北大英国校区启动仪式。“北大英国校区是中国高校在发达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独立投资、独立管理、拥有独立品牌的高校校区”,“是一个在海外真正属于中国的大学校区”[10]。浙江大学近几年也在积极推动,拟在英国帝国理工建设国际校区和国际联合实验室。

(四)依托高校加强汉语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

“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不仅是适应和满足世界各国急速增长的对汉语的需求,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我国高校优势,加强汉语言的传播,对于促进经济全球化、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造福更多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在我国相关高校的推动下,全球目前共有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12]。近些年来,中国高校通过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举办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有的高校与海外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大学日等活动,传播了汉语言文化。高校这些办学工作,实质是对全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和谐共生、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做的贡献。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跨越,并努力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6-12-08.

[2] 盛梦露,石睿.QS大学学科排名:清华和北大共有五学科跻身全球前十[N].新华网,2016-03-22.

[3]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9部委.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2016-12-23.

[5] 施建军.一流研究型大学出国留学学生在10%以上[N].人民网,2013-05-17.

[6] 姜邵华.斯坦福缘何成为硅谷智库[N].光明日报,2015-03-17.

[7] 杜玮淦,吴少敏,陈建洪,晁炎,蔡珊珊.中大提出“再倍增”计划[N].南方日报,2018-04-01.

[8] 毛长久,高静玮,傅鼎.西湖大学启动区块计划3月下旬开工[N].杭州日报,2018-03-01.

[9] 赵婀娜.西湖大学有啥不一样[N].人民日报,2018-04-02.

[10] 林衛光.北京大学英国校区正式启动[N].光明日报,2018-03-27.

[11] 章新胜.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促进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J].求是,2005(16).

[12] 姚建彬.孔子学院助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3-2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主要特征中国特色双一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范畴研究
浅谈东海吕剧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试论28、29、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冠军队主要特征
唐宋乐部制度基本属性阐释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