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立昌
摘 要:本文基于广东省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统计分析法来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其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首先,通过引入一系列的数据对广东省各地区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基于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得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此后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统计建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状况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状况
在过去三十年间,特別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多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从全省整体的生产总值这一数据来看,1993年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9.3%,是改革开放后经济涨幅最大的一年。在2000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万亿水平,约为10742亿元;而后这一数值一路飙升,达到2011年的53210亿和2014年的67792亿。这一数据同时也体现了广东省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事实上,进入千禧年后,广东省经济总量增速除了2009年的9.7%、2012年的8.2%、2013年的8.5%以及2014年的7.8%以外,其他大多时侯都保持在10%甚至是14%以上。
产业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整体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增长速度快,且随之也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从全省情况来看,相比于发展较快的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明显落后。根据具体数值来看: 全省第二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的86.62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1345.77亿元,同时,第三产业由43.92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33279.80亿元。与之相比的是第一产业产值由1978年的55.31亿元仅增长至2014年的3166.67亿元。这种差异的产生既有广东自然地理条件不利的原因,又因为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东作为政策的排头兵,外向型经济占据主导。而从另一角度,即广东省三大产业构成比例来看,呈现出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第二产业保持相对稳定、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从广东三次产业对其整体经济的贡献率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对经济的贡献毫无疑问逐渐下降;生产总值主要由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所贡献,这两大产业也表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策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同处于省内的各地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点从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有所体现,即珠三角地区城市与粤东西北山区城市差距较为明显,如2014年,处于粤东的梅州市人均GDP仅为20529元,而同一时期深圳市此项数值已将近15万;当时,整个珠三角地区人均GDP也超过了10万元,而粤北地区仅为28047元、粤东地区为29393元、粤西地区为36770元。就2014年这一数据而言,深圳市人均GDP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与之相比的是粤东西北这一水平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其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这一差异也刚好与其发展速度呈正比。
产业结构的不同使其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差异性。只要是省内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如珠三角的主要城市,第二、三产业都已成为其经济支柱,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通常都非常低。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珠三角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高,同理,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实际情况中,其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也明显较高。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广东省城镇化水平
处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但与此同时,由于深受台风天气的影响,洪涝灾害也时常会发生。而且从整个广东多丘陵、山地,完整的耕地面积少的特点来看,也不利于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由于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广东省较早进行商贸开发活动,其城镇化水平起点也仅仅是基本持平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整体的城镇化水平也由改革开放初低于全国水平的16.26%增长到200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此后,广东城镇化率逐年稳步提高。2017年,此项数值已达到58.52%。
广东城镇化水平及质量提升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城镇公共服务配套的设施设备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广东省各地区一共建成的各类卫生事业机构超过16000个,美术馆、纪念馆及博物馆近200个,县级以上的图书馆约150个。其次,城镇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也不断完善,如自来水普及率接近9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较高等。再次,城镇绿化率及其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多、全省森林覆盖率达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多等。
广东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在广东省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省内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大。根据《广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知,目前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区域城镇化率已超过86%,可被归为城镇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地区。与之相比的是城镇化发展较差的粤西地区,其城镇化率仅为约41%,远不及于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水平。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在城镇公共服务及设施的投入力度,这些都使得区域差距越来越大。第二,城镇化质量不高。我们提到的城镇化质量涵盖了许多方面,如城镇化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镇的数量与其空间布局规划是否合理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各方面。如粤东西北主要城市城镇化率低、其土地效益不高,因此未能形成较好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且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较不完善,而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质量就要好很多,这些情况也较少出现。若只是一味地寻求比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毫无意义。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情况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通过使用协整检验及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可知,虽然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之间有短期的波动关系,但经过一阶差分后两者基本平稳,因此,两者长期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属于稳定、均衡的关系。通过使用回归方程进行估算得出,每当广东城镇化率提高1%,整个广东人均生产总值将对应提高约2.08%。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阶段性特点
通过对1978~2014年整个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广东省经济增长是城镇化进程的格兰杰原因,广东省的整体情况刚好与此相符,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广东省内的几个主要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享受到了相关政策的红利,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也正因如此,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地区,如珠三角地区,不断吸引着山区及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员进城务工,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明显的地区域差距,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难以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甚至出现其本地人口流失的情况。因此,在1978~2014年数据全样本分析中,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未能明显体现。第二,根据1996~2014年数据样本分析可知,广东省城镇化进程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收入提高、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服务行业快速发展。而第三产业爆发刚好又推动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渐渐地,一些较为现代化的城市群落出现,城镇集聚效应及经济规模效应凸显。所有的这些都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广东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针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利用了VAR模型进行了动态分析和预测,判断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关系,且这种推动关系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经济增长对于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而这也恰好符合了广东目前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根据具体发展情况、客观规律及历史经验可知,在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广东省的经济想要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难度较大。而根据我国及相关部门每年官方发布的经济发展蓝皮书可知,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降至个位数水平并逐渐趋于稳定。1990年后,廣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保持在十个点以上,甚至一度曾跃至达到23%,但近几年来增速已回落至个位数并逐渐趋于稳定。根据诺瑟姆所提出的城镇化进程理论,并将其与广东近几年来的城镇化比例相结合来看,广东省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如若能够通过政策支持来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将会促使广东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樊鹏.我国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3).
[2]刘倩,冯雪.河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