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砖雕中苏、徽两派的风格区别及原因分析

2018-01-22 10:29王伊婷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砖雕

王伊婷

摘要:通过同一题材的人物砖雕实例对比,来分析苏州、安徽两地人物砖雕的区别,从画面中感受苏派砖雕的细致到位和徽派砖雕的华丽繁复。讨论内容涵盖了人物砖雕中,两地在构图上的区别和细节处理上的不同以及形成这些区别的背后的原因,其中的原因是从砖雕的材质,两地偏好的题材和两地的文化背景来分析探讨的。

关键词:苏派人物砖雕 徽派人物砖雕 砖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187-02

砖雕工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生产砖瓦,并且将其使用在建筑中了。春秋战国时期,墓室建筑中出现了大量的印文砖,我们称之为空心画像砖。到了汉代时,画像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不同的手艺,和后来的民间砖雕工艺十分相似,但因为制作的方法不同,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砖雕。魏晋以后,砖雕工艺逐渐发展,仿木雕、石雕的装饰也开始兴起,到了两宋时期,民间砖雕工艺才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手艺。

一、同题材人物砖雕的对比

以苏州同里陈御史府中的砖雕和安徽的额枋砖雕来比较。两者的题材都是舞龙,在构图上也极为相似,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从构图上来看,苏州的这块砖雕为平视构图,人物建筑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并没有出现大的透视。而在安徽的这块砖雕中,人物好像是平视构图,但是建筑背景却是俯视构图,这一点在桥下的河面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砖雕右侧的河面一直往上延伸直至冲出画面,这样看来就明显能感觉到安徽的这块砖雕的构图中具有不稳定性。

从背景的建筑来看,苏州砖雕中后侧的房子和右侧的房子都被平面化了,作者只单单利用屋檐和花窗来表示房屋,并没有着力刻出房子的侧面。而左侧有人物所在,并且是最前面的一个建筑的这座亭子就带有透视关系,这样一对比,就突出了左侧最重要的建筑物,后面的两座房子自然而然就被弱化了。但是因为后方的宅院被刻画的非常详细,对比之下根本凸显不出主次,由这一点来看安徽的砖雕在背景的处理上就略逊一筹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人物。苏州砖雕中一共有七个人物,左侧亭子内安排两个人,这两人都充满期待地看向右侧的舞龙队伍,那种喜悦热闹的气氛溢于言表。右侧舞龙队伍中的五人,由一人在前打头阵,第二人在后方帮忙,剩下三人在后侧打击乐器,整体站位有疏有密,十分生动。而同样在安徽的砖雕中也是七个人,首先是右侧桥上的两人,两人均看向河面,并没有和左侧的舞龙队形成互动。然后是左侧的舞龙隊伍,五人的站位十分平均,这样就和背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没有突出重点。

二、造成区别的原因分析

(一)材质不同导致的画面表现力不同

1.苏派砖雕的材料

苏州制砖历史悠久,吴县陆慕是制造优质砖瓦的重要产地。苏州砖雕大量使用陆慕金砖、半金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陆慕的金砖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美誉。金砖烧制的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害水、出窑等八道工序,不过,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美的载体,苏州砖雕才能流传至今,发扬光大。

2.徽派砖雕的材料

徽派砖雕用的是水磨青砖。青砖的原材料成本低,而且易于塑形和雕刻,是很好的砖雕材料。但是它相较于木、石等材质,本身松脆,易于碎裂,这也是它的缺点。青砖出窑后,要经历三道工序:第一道是“打坯”,就是在砖上大概确定画面的轮廓、层次,区分远、中、近三景;然后进入第二道工序“出细”,进行精雕细刻;最后是修饰、粘补和拼接,将砖雕最终成型。

同样的题材,在同为南派砖雕的两地制作出来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与材质有关。青砖的材质稀松,在雕刻的过程中大约需要十分小心,所以徽派的砖雕往往只能做繁,比如将屋顶的砖瓦每一块都刻画出来,亦或是将门窗、桥栏都雕刻成镂空的形式,但是它却不能做精。它的材质无法经受住一遍遍的打磨还保持光滑平整,所以在人物表情的刻画上,衣料纹路的刻画上,都比不了苏州的金砖。并且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后,青砖很多表面的细节都看不见了。而苏州的金砖因为工艺复杂,所以十分耐磨,那它在承受复杂的雕刻时,就会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承载力。再加上因为金砖质量过硬,很多苏州清代保存下来的砖雕依旧精美绝伦,细节清晰。反而因为岁月的包浆,显得更加光滑和光亮。

(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风格不同

1.苏州砖雕的历史背景

南方砖雕代表之一的苏派砖雕,也就是苏州砖雕,最早的实物例证可能要推至晚唐至北宋时期。而到明清两朝,苏州的砖雕行业尤为兴盛。苏州的古代流传着“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这样一句话,由此可见古代苏州的砖雕工艺之发达。谈到苏州砖雕,也不得不提苏州的园林。据《苏州府志》中记载,仅苏州城区明代有园林271处,朱门宅邸更加是数不胜数。清代的园林,其繁荣程度更甚于明代。作为家宅园林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砖雕,在明清时期会如此繁荣,便也不足为奇了。

因为历史原因,苏州现在保存下来的砖雕大多是清代时期制造的。明末清初时的苏派砖雕,风格朴素简洁,画面颇似汉代画像砖,它们多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画面内容单一,人物重复雷同,艺术观感比较简陋。出现频率最高的纹饰为“鲤鱼跳龙门”“状元游街”等。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砖雕风格一改以往的简单朴素,逐渐向细腻繁复的方向发展。砖雕中的画面出现了多个层次,而且点缀装饰也大大增加。大量的戏曲人物题材都被应用到砖雕上,如“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再往后发展,进入19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经济一路下滑,苏州的手工业逐渐呈现衰落趋势。砖雕内容还是以戏曲人物居多,再加上一些花卉、博古器物等,但是整体风格都不如以前精密细致。苏派砖雕在描绘人物故事情节时,风格华丽细致,但是构图上有舍有得,不会出现整体画面用力平均的效果,往往会将主要人物细致刻画,场景和其他人物弱化,以此来突出重点。

2.苏、徽两地的选材偏好

民间砖雕的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常见的内容有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等。神话传说有“八仙过海”“南山求寿”“蟠桃宴会”等;戏曲图谱有“郭子仪拜寿”“关二爷夜读春秋”“刘备招亲”等;还有许多刻画民俗活动的题材。

人物题材在所有砖雕中被视为精工细作的中心,往往会镶嵌在醒目的位置。在上文中被提及的清代时期的苏州人物砖雕,大多是应用在兜肚之上,而徽派砖雕中,此类题材的砖雕被放置在门楼、门罩、额枋或华板上。所以苏派砖雕门楼往往风格比较清新秀丽,因为华丽的人物砖雕在整体门楼上占的比例不大,只起到点睛作用。而徽派的砖雕门楼看起来会华丽繁复许多,是因为人物砖雕在门楼中占有比例较多的缘故。徽派人物砖雕偏好刻画大场景,如百子图、关云长夜读春秋等,不仅人物多,而且背景中的屋宇、花草也多。他们还注重细节刻画,如屋顶的瓦片、树干的纹路、建筑上的雕花等,但是因为细节过于清晰,所以整体画面用力平均,容易使人看不出重点在哪里。而苏派的人物砖雕选材就略有不同,苏州人物砖雕偏好小场景刻画,并且在画面上有取舍,这样就保证了苏派人物砖雕画面的整体性。

两地在选材上的偏好,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也是有迹可寻。从地理上来说,苏州位于大运河西来南下的转折处,北接长江,东达大海,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发达城市,而且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商贸发达,富甲一方,这就使得文人墨客匯集于此,如此一来苏州整体的历史文化风格就趋于高雅别致。而安徽地处山区,虽然自然风光秀美,但是交通不便,本土的商业经济并不发达,这就导致了安徽人都要外出经商,逐渐形成徽商文化。安徽人在外经商发财后,荣归故里都会大修祠堂宅邸,炫富的心态溢于言表,这就慢慢形成了砖雕上浮于表面的繁缛风格,却没有更细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去支撑他们的创作。总结来说,在这些原因的驱使下,使得苏州留下的人物砖雕不仅看起来十分精美,同时也经得起推敲和研究。而安徽的人物砖雕华丽精致的感觉只是浮于表面,最终还是受材质和文化背景所限。

参考文献:

[1]唐家路,张爱红.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孟强.百工录·苏式砖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宋子云,马世龙.徽州砖雕艺术[M].芜湖: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砖雕
精雕细镂里的风雅江南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砖雕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老北京的砖雕
一砖一风物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美砖雕艺术让红砖有灵性
清徐砖雕 晋韵悠悠
浅谈中国传统砖雕艺术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