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虹
猪“高热病” 为多病原混合感染疫病,主要指一些猪群发生以高热、皮肤发红和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高热综合征。 从2017年7月底开始,我市的部分猪场的育成猪和部分母猪、仔猪暴发了传播迅速、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猪无名高热病,发病猪场发病率在70%以上,死亡率高达30%-85%。该病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全群发病,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伴有皮肤发红变紫,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等症状,给经营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因分析
1.1 管理因素
1.1.1 饲养方式
去年7月份开始,我市气温较高,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隔热条件差,猪群容易发生热应激,加上炎热的天气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份氧化而失效,使猪群对疫病的抵抗能力降低。
1.1.2 营养因素
由于猪价暴跌,特别是今年4、5月份,辽宁市场上仔猪价格处于4.5元/公斤的低价,许多养猪场和养猪户饲喂廉价的饲料,极易引起生猪营养缺乏,特别易造成饲料霉菌污染。
1.1.3 防疫消毒不健全
中、小型猪场为了节约成本,防疫消毒工作不及时、不到位,使猪群对疫病的免疫能力下降。
1.2 疫病因素
1.2.1 病毒性疫病
1.2.1.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017年7月下旬以来,我市许多地方的猪只陆续大规模严重发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许多散养户及中小型猪场的小猪、中猪死亡率达到70%左右。根据该次猪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情况来看,笔者结合专家的诊断认为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的流行,其高致死率主要与圆环病毒、猪瘟及细菌等病的继发感染有关,在不同地区,不同猪群所表现的其它继发感染非常多,临床症状也五花八门。
1.2.1.2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是该病病原之一,尸体剖检时,看到大量的猪瘟病变,中小猪更是明显,实验室检验也证实有猪瘟病毒存在。
1.2.1.3 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该病病原之一,尸体剖检时,看到伪狂犬病病变,中小猪更是明显,实验室检验也证实有伪狂犬病存在。
1.2.1.4 豬流感
由于猪流感临床表现以突然发病、迅速康复、发病率100%,死亡率通常低为特点,要么快速死亡,要么快速康复。而目前发生的猪病是在一个场内,从一个猪群逐步向另一猪群扩散,特别是进入保育舍和产房后更是难于清除,整个病程延续1~3个月,死亡率不等,远非猪流感能够解释,猪流感是速战速决,因此猪流感是作为继发感染因素存在的,只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程长且难于防控。
1.2.2 细菌性疫病及其他病原体
从临床症状到尸体剖检,看到各种细菌病病变,中小猪更明显,实验室检验也证实有细菌病存在,但它们都作为条件致病菌或外感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条件下,以继发或并发感染形式作用于群体,而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引起不同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本次猪病流行特点
2.1 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度,病程长,一般在5~20天左右,病死率高。
2.2 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防疫和消毒的猪场发病严重。
2.3 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20~80kg,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2.4 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乱用药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
3 猪场控制措施
“猪高热病”是一种多疾病症候群,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必须要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流行,采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消毒
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复合醛类消毒剂,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可按1:250稀释,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3次严格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第10天开始,可改为1:500稀释度进行消毒,减少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感染病菌的几率。
3.2 免疫
发病猪和怀疑已感染疾病的猪群不要接种任何疫苗,否则死亡率会更高。猪场应结合诊断情况,对还没有感染疫病的健康猪群紧急接种猪瘟弱毒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
3.3 用药
当发生疫情时,应及早在饮水和饲料中同时添加药物,结合注射抗生素或生物制品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的死亡。
4 反思和建议
我市此次生猪高热病疫情持续多半年时间,这场瘟疫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但灾情造成的巨大损失必然提醒人们去思考。
4.1 防控乏术
由于猪的高热病不包括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从政府的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到兽医业务主管部门,大多没有将猪的高热症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4.2 病死动物监管力度不够
在许多地区的农村还存在随意丢弃动物尸体的现象。
4.3 饲养管理不善
这是导致本次疫病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饲料(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霉菌毒素的危害,猪场保健意识、猪舍通风程度和降温能力、猪群饲养密度、生产模式,消毒工作重视程度和科学的实施能力等方面对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预防无名高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金普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