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惠 段桂珍 罗永刚
1.1 大豆种植状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对稳定全国绿色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平均亩产在120公斤以上,商品率达到92%以上。2009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最多,达到6011万亩;此后受国际市场冲击,大豆种植面积逐年萎缩,2015年下降到低谷的3532万亩;2016年受玉米取消国家收储价影响,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恢复,达到4700万亩;据预测,2017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望达到5500万亩。
1.2 大豆加工状况
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114家,其中油脂加工企业86家,豆制品加工企业28家。大豆总加工能力1400万吨,黑龙江省实际加工地产大豆比重不到50%。
2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进口大豆冲击严重,企业的拉动力不足
目前进口大豆分销价每吨3000元左右,而地产大豆每吨3900元左右,导致加工地产大豆的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已经在沿海建厂加工进口大豆。省内加工能力不足,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2.2 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吸引资本流入
2014年农民自有土地种植大豆按每斤2.4元目标价格和国家认定单产计算,亩收益较种植玉米低186.6元;2016年按每斤1.9元市场价格计算,种植大豆比种植玉米每亩收益低74元。可见退出保护价的玉米收益仍高于大豆,特别是流转土地种植大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2.3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混种混收,研发力量不足
黑龙江省总体看,大豆种植相对粗放、抗灾能力弱、轮作体系不健全,完全种植成本比美国高出30%以上,单产远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由于单一品种种植规模不够,长期混种、混收、混销,大豆总体质量受到较大影响,造成了“优质难优价,求产不求质”。
2.4 政策支持不够,农民和企业均处弱势,生产者利益难以保护
黑龙江省虽然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但仓储能力有限,而且由于2013年后我国取消大豆临储政策,没有收购存储政策补贴,仓储企业储藏大豆积极性不高。从加工企业看,不能从国储中获得大豆,每到大豆收获季节,加工国产大豆的大型企业必须“大负债”,存储大量大豆,这部分大豆长期处于存储当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加工企业又得不到像加工玉米那样的国家补贴,生产经营更加困难。
3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对策
3.1 支持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保护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将黑龙江省整体立项为全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支持三个环节,包括对绿色大豆认证给予奖励,鼓励各地增加绿色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鉴于有机大豆主打高端市场,且生产成本较高,对于种植有机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者给予补贴,推动全省增加有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安排转基因检测监管设施建设扶持资金,积极探索构建统一繁种、统一供种、产销直接对接的闭合式生产经营模式。
3.2 支持大豆良种良法研发应用体系建设
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围绕推进大豆良种良法研发应用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四个环节,包括增加大豆良种研发资金,推进大豆良种育繁供体系建设,确保满足黑龙江省大豆良种需求;对创建大豆高产高效示范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黑龙江省整体提升大豆标准化生产水平;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黑龙江省在第四、五积温带实施250万亩大豆轮作试点项目,国家还将继续增加投资,黑龙江省要积极做好争取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面积,构筑大豆科学轮作体系;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推进大豆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推广良种良法奠定基础。
3.3 支持大豆精深加工体系建设
围绕推进大豆精深加工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两个环节,包括投入企业技改、扩建扩产、新产品研发、追溯体系建设等支持资金,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落实招商引资倾斜政策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更多优质大豆加工企业落户黑龙江省,省级按投资额进行奖补和股权投资及实行贷款贴息等给予支持。
3.4 支持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品牌体系建设
围绕推进非转基因绿色有机大豆品牌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两个环节,包括对创建知名品牌实行政策资金倾斜,突出有机和绿色两个亮点,推出具有特色且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响的黑龙江省大豆知名品牌;扶持建设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科学布局,完善体系,保证品牌产品质量。黑河市提出举全市之力,统一创建并叫响“黑河大豆”品牌;齐齐哈尔市提出实施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奖励、建设大豆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
3.5 支持大豆互联网、物联网体系建设
互联网、物联网是现代产业生产营销前沿技术,应借助我国互联网应用世界领先的优势,大力支持其应用于大豆生產发展,借此助推黑龙江省各地实现“弯道”超车。建议省财政增加投入,大力推进大豆互联网、物联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现有的相关平台,达到尽快投入使用,集中树立形象。
3.6 支持大豆生产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是推动大豆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活化金融担保,降低金融投入风险,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撬动各方面增加对大豆生产的投资。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