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芹 李柏令
摘 要:本文以澳大利亚悉尼大同中文学校的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他们及其家长对华文阅读的情感态度和实际阅读状况,以考察海外华裔少年儿童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华文泛读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调查发现,目前适合少年儿童学习者阅读的华文简易分级读物数量严重不足,并且较难获取。同时,海外少年儿童对汉语分级读物的阅读兴趣也普遍较低,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读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两个角度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分级读物 海外华裔少年儿童 泛读 汉语国际教育
一、引言
一般而言,无论对第一语言发展还是第二语言发展,阅读都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阅读可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Bell(1998)指出,泛读有助于学生加大“可理解性输入”;提高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增加學生接触语言、学习语言的机会;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可以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帮助学习者更有信心阅读长篇文章;有利于学生掌握在泛读中“去粗取精”、删减冗余的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泛读中的预测能力。就海外华文教学而言,由于学习者的华文习得处于非目的语环境,课堂以外的汉语交流需求和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泛读对其华文发展的重要性就更为突显。
目前,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界虽已出版了一些汉语/华文简易分级读物,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鲁健骥(2003)曾在理论上总结出编写合适的汉语泛读读物的四项原则,但未引起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现有的相关调查和考察大多以出版的读物为研究对象(如:储慧峰,2011;何方,2012;黄林芳,2013;周小兵、钱彬,2013;李婕,2014等),但有关读者阅读情况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尚未有人专题研究海外华文学习者接触华文简易分级读物的实际情况,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此,本文选取澳大利亚悉尼大同中文学校的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华文简易分级读物的情感态度和实际阅读情况,并尝试从多方面分析华文简易分级读物的传播障碍,以供为今后开展海内外汉语/华文简易分级读物编写和研究做参考。
大同中文学校是一所主要面向华裔子弟的社区传承语言学校(heritage language school)。据校方介绍,该校创办于1992年,学生人数由第一天的不足10人,逐步发展到今天的420人左右,其中,约90%为华裔。随着近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华人移民人数的不断增多,同类的中文学校也随之增多。但与同类学校相比,大同中文学校在师资水平、教师进修、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中文水平考试成绩、师生文艺表演等方面具有一流水平,因此,针对该校学生所做的调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2017年7月至8月,我们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104名在大同中文学校学习华文的华裔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年龄最大为19岁,最小为4岁;年级最高的是高级汉语班,最低的是拼音班;男生50人,女生49人,另有5名不详。共发出问卷104份,收回104份,均为有效问卷。
(一)对阅读中文读物的情感态度调查
我们知道,成人汉语学习者一般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读物。而我们中文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青少年及儿童,其父母对中文读物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接触到中文读物。同时,华文学生本身对中文读物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情况。因此,我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学生家长对其子女阅读中文读物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
这部分的调查设计包括6个方面:家长对子女阅读中文读物的态度;学生是否喜欢阅读;学生是否阅读喜欢中文读物;家里没有提供中文读物的原因;孩子没有阅读中文读物的原因;是否考虑给孩子购买相关中文读物。
结果发现,家长中,有89人选择“非常支持”,15人选择“支持”,无人选择“不支持不反对”“不太支持”或“不支持”。这些数据显示,家长对子女的中文阅读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积极态度。
针对家里没有或者很少为孩子提供中文读物的情况,有30名调查对象给出了原因。其中,较为集中的依次为“当地书店找不到适合孩子阅读的读物”(8人)、“孩子没有兴趣”(8人)、“孩子太小,还不识字”(6人)、“家人不够重视”(4人)等。另有3人则认为是由以上的2项或3项因素共同造成的,而仅有一人表示“在当地买书太贵”。由此可知,家长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找不到合适的读物,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华文阅读兴趣,至于钱则不是问题。
在学生方面,他们的一般阅读情感和华文阅读情感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在一般的阅读情感部分,表示“非常喜欢”或“喜欢”的共有82人,占总数的79%,倾向明显,显示出他们对阅读的积极态度。但是,在中文读物的阅读情感方面,却有52人选择了“一般”,占50%;而“非常喜欢”或“喜欢”的仅有31人,占比30%;还有19人“不太喜欢”,甚至有1人“很讨厌”。这一情况也呼应了上述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兴趣”的解释。
针对学生在家不读或者少读中文读物的情况,共有68名调查对象给出了原因。其中,认为出于单一原因的依次为:孩子没有兴趣(17人);没有人陪孩子一起读(11人);孩子太小,还不认字(11人);家人没有引导,也没有培养孩子阅读兴趣(11人);家人没有提供(5人)等。另有9人则认为是由多项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中有3人也将“孩子没有兴趣”作为因素之一。这样,归因于“孩子没有兴趣”者就达到20人。可见,阅读兴趣问题确实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障碍。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诸因素中,有3项与家长有关。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家长未曾陪同或引导孩子阅读中文读物,甚至未予提供中文读物。这与上述的情感调查结果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反映出他们虽然对孩子的华文阅读表示支持,但没有将它落到实处。
在影响学生华文阅读情感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家长的影响以外,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华文教师在学生和华文读物之间起着桥梁和引导作用,他们是否向学生推荐相关华文读物,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态度。因此,我们也向家长和学生调查了中文学校老师是否推荐过相关华文读物。
结果显示,除了未作答的以外,明确表示“没有”的为57人,占比55%,另有43人表示“有”,占比41%。这也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教师不重视向学生推荐课外华文读物。
(二)对阅读中文读物实际情况的调查
在澳大利亚所有小学,为了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英语词汇,每一个教室都设置了三面环书的阅读角,学生可以自由阅览书架上的书。阅读角的书也很有特色,每一本书都像一本薄薄的画册,内容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题材也很广泛,很受学生欢迎。
当学生回家之后,是否仍然有阅读行为,则与家庭的藏书情况紧密关联。调查显示,家中藏书达到16本以上者有73人,占比70%;家中所藏适合孩子阅读的读物达到16本以上者有75人,占比72%。这说明,大部分华人家庭都比较重视阅读,也比较重视向孩子提供合适的读物。
然而在中文书籍方面,家中藏书达到7本以上者有71人,占比68%;仅有1~6本者有32人,占比31%;另有1人家中中文藏书为零。同时,家中所藏适合孩子阅读的中文读物达到7本以上者有46人,占比44%;仅有1~6本者有50人,占比48%;其余有7人家中所藏适合孩子阅读的中文读物为零,1人未作答。这说明,一般华人家庭仍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中文书籍,但适合孩子阅读的中文读物数量则仍然偏少,家庭华文阅读环境不尽人意。
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英语国家,其图书市场上英语书籍占主流,因而对中文书籍的获取就要困难一些。当地虽然也有中文书店,但是数量极少。以悉尼为例,只有市中心开设了一家中文书店,且规模较小,也没有名气,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此外,澳大利亚的图书馆虽然有中文书,但是其种类和数量以及内容很难满足华文学习者的需求。
一般来说,华人家庭获取中文书籍的途径主要5个,包括亲戚朋友赠送、在当地书店购买、从中国购买、从图书馆借阅和其他地方。结果显示,通过单一途径获取的有69人,占比66%;其余35人则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占比34%。这说明,大多数人的购书途径比较单一。
在采用单一途径者中,最多的是从中国购买,有51人;同时,采用的多种途径者中,都包含从中国购买这一途径。两者相加,共有86人。在亲戚朋友赠送方面,仅采用这一途径者为6人,将它作为多种途径之一者为14人,共计20人,排名第二。在当地书店购买方面,作为单一途径者为5人,作为多种途径之一者为12人,共计17人,排名第三。由此可见,从中国购买这一途径的采用率遥遥领先,一方面显示了海外华人家庭与其祖籍国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获取中文书籍之不易。
我们还调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情况。结果发现,就一般阅读而言,除了2人未作答以外,最常见的是每周阅读量达到3~4本,有37人;其次是1~2本,为25人;达到5~6本和7本以上的各为18人,共计36人,仅有4人不读书。可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即共有73人每周阅读量可达到3本以上,占比70%。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当地的教育方式有关。在澳大利亚,小学学校每天都会要求学生带回家一本书(一种薄薄的大书),当天阅读完,第二天再带回学校交换下一本,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每周阅读量达到至少5本。
但是,就中文读物的每周阅读量而言,除4人未作答以外,有57人不读,占比55%;40人能读1~2本,占比38%;仅有3人能达到3~4本,且无人能达到5本以上。这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读华文读物,能读的大多也不超过1~2本,说明其华文阅读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三、讨论和总结
我们综合上述调查发现,大多数华人家庭很支持华文教育,积极地为孩子提供一切可能学好华文的机会。他们除了坚持送孩子去社区学校学习华文,鼓励孩子参加与华文相关的比赛和其他活动外,还利用回中国的机会为孩子购買中文读物,并常在亲友交往中把中文读物作为礼物。他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适合孩子阅读的中文读物,以及孩子缺乏兴趣等。
在中文读物的出版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内外就有人致力于汉语读物的编写。近些年来,朱锦岚等编写的《简易阅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史迹编写的《分级阅读》(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崔永华编写的《实用汉语分级阅读丛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朱勇主编的《中文天天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等,均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主要面向成人学习者。2007年,刘月华、储诚志主编出版了面向海外青少年的第一套汉语分级读物“《汉语风》中文分级系列读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山东出版传媒集团在悉尼正式发布《尼山书系·天天读中文》,它借鉴了澳大利亚当地的BigBook风格,内容短小,图画色彩丰富,书本尺寸巨大,阅读对象是低龄初级汉语水平学生。
相关读物的成功出版,仅仅是海外汉语简易分级读物发展的起点,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海外华裔少年儿童的需求,质量上也有提高的空间。因此,我们建议有关方面和人员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开发出更多适合海外华裔子弟阅读的高质量分级读物。
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仍然与上文提及的适合阅读的读物数量不足有关。如果没有合适的读物,自然难以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内容的合适以外,读物所采用的文字载体也很有讲究。在上文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低龄儿童的家长面临着“孩子太小,还不认字”的客观情况。为此,有关方面不妨多开发一些纯汉语拼音的读物,并逐步将汉字穿插进去,慢慢过渡到全汉字读物,以满足这一部分读者的需求。
其次,阅读兴趣的产生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有关。一方面,教师需要承担起在学生和相关读物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甚至可以借鉴小学生阅读的做法,可把它作为每次课后的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在家长指导下完成阅读任务,使之常规化。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也需改变把孩子往周末中文学校一送了事的做法,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华裔背景优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华文阅读氛围。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专业的协助和指导,通过多方联动,细水长流,有望培养起华裔子弟的华文阅读兴趣和习惯,进而促进他们华文水平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鉴于目前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汉语国际教育界也需加强研究,通过更多的调查和分析,摸清海外汉语读物的需求情况和存在问题,总结规律,提出相关读物的编写、推广策略,使之起到促进海外汉语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储慧峰.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1.
[2]何方.两套汉语分级读物词汇的考察与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黄林芳.对外汉语分级读物考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3.
[4]李婕.两套对外汉语分级读物对比分析——以《汉语风》和《实
用汉语分级阅读丛书》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鲁健骥.口笔语分科,精泛读并举——对外汉语教学改进模式构
想[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6]周小兵,钱彬.汉语作为二语的分级读物考察——兼谈与其他语
种分级读物的对比[J].语言文字应用,2013,(2).
[7]Bell,T.Extensive reading:Why and how[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1998,(12).
(周晓芹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200030)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