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生物是自然学科,知识内容条理清晰,但是课程容量较大。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讲授得多,学习效率不高,如今学校推行“友善用脑”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教师仅在重难点部分精炼讲授,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课堂上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如预期的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提倡道德引领和约束;法治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成果,提倡以法律法规为框架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既要发挥教师、学生的人格魅力,实行“人治”,又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范,实行“法治”。双管齐下,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尝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人治”:发挥教师个人魅力,提升课堂精彩度
高中生物系统性很强,小到分子细胞,大到生態系统,而我们身边有太多与生物学有关的事物,教师可以将两者关联起来,带领学生以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学习,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此外,教师的个人成长历程,为什么会选择生物专业,求学过程中学到的有意思的知识、有趣的经历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这种对任课教师的好感会增强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动力。再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法却不一样,教师巧妙的引导、幽默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深厚的底蕴、引人入胜的课堂设计都能让课堂精彩度大大提高。教师不断地自我充电,提升个人魅力,在教与学中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加。
二、“人治”:发挥小组长领头羊作用,团结小组各成员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分组,每个小组都会配备一个小组长,这个角色对于整个小组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团结组员、以身作则、调节矛盾等。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老师对选出来的小组长进行培训,在定期的小组长会中总结归纳每个小组出现的“疑难杂症”,集思广益并一一解决。在每周的班级例会中,将小组长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所有学生,再倾听来自班级其他学生的声音,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构建出具有凝聚力、不怕困难的集体。在小组合作时,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共进退。
三、“人治”:人文关怀学困生,调动整体学习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多些耐心,鼓励学困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有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很差,迷恋网络,在课堂上分神,学习效率低下,小组合作时完全不在状态,不顾小组其他成员的感受。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督促其循序渐进地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恢复其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机会,让其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感动感恩的力量也是促进学困生学习的一个动力之源。
四、“法治”:制定预习、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效果有效巩固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能准确抓到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后作业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因此,预习和课后作业是否完成应常抓不懈。以往教师对于作业不完成的学生的批评仅限于口头批评,效果并不明显。应以课代表为主要责任人建立作业评价机制,对每个小组长交过来的作业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应的加减分政策。在教师批改预习、课后作业时,对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等级评价,并折算成相应的分数,结合课代表处收缴作业统计的分数,统计每个小组总分。
五、“法治”:制定课堂评分机制,对于参与课堂者给予各种加分奖励
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设计相关问题的时候亦要设计答题规则。以友善用脑观摩课秦淮中学张秀老师《铃兰花》为例,她设定了三级规则:任务规则、规定了团队合作表演加5分,而且这5分也不是以往课堂只要站起来一下就能得到的,还包括表演出主要的故事情节、语言、动作、神态等,并要体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课堂纪律规则: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和倾听,表现好的小组加1分。点评规则:针对性点评得2分,有针对性地片段表演得3分。上台表演的学生清楚自己需要表达哪些方面才能得分,课堂纪律也得到了保证。在台下的其他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注意力分散,或者扰乱课堂秩序了。学生在观看台上表演的时候,会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因为点评环节的规则是要有针对性,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表演。清晰的课堂评分机制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
六、“法治”:制定班级公约,按周、月、年给予总结性奖励
得分的及时反馈对于评分制度的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安排专人负责对每天、每星期、每个月各个小组得分进行统计,并及时对优胜小组进行嘉奖,对落后小组进行鼓励,让小组合作加分制进入良性循环。此外,及时倾听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声音也是必要的,对于各项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进制度的制订并坚决维护自己制订出的规则,做到公平竞争、不徇私舞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受多方面的影响,“人治”和“法治”的积极配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育改革之路是漫长的,还需要吾等教育人上下而求索。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