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琴
【摘要】高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个人、社会共同需要及我国健康现实状况,针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不能,可持续差的困境,从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水平、健康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体育教学评价方面着手探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实现新时期追求的“健康”目标。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校 体育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203-02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于2017年6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方法,将高校健康教育内容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实现新时期追求的“健康”目标,既是政府与体育学术界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个人和社会共需
健康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是生活质量的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八篇二十九章节从目标、纲要、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详述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群,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在学校良好的氛围中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改变自身的健康行为意识,健康促进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也改变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状况。且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点,为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创造健康未来的机会。
2.健康现实状况所迫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5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76岁,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根据2017年权威机构发布的健康大数据,触目惊心。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亿多人,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血脂异常的1.6亿人,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中国青少年健康大数据显示: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学生体质健康力量、耐力、柔韧30年持续下降。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足3%。
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
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以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健康意识,提高身体保健能力,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改善、维护、促进人的健康状况,以上两者都以人的健康为目标,前者偏于通过身体练习锻炼达成,后者通过理论学习个人修为达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健康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本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课题。
三、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1.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体育课受传统学校体育观的影响,比较重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果,体育教学上局限“三基”的传授,身体锻炼中追求“达标”人数,而忽视了学校体育的长期效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实上在短时内也未取得好的效果。据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20年连续下滑的情况下,最近10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中小学生大部分指标出现止跌回升拐点,但大学生爆发力、耐力、柔韧、速度素质仍持续下滑,肺活量变化不明显。
2.学习兴趣不浓
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要想使身体指标发生变化,获得体能上的提高,形体气质的改变,必须有科学的量、强度锻炼,持之以恒方有可以感受到的变化,任何投机取巧,三天捕鱼两天撒网式的练习都不会增进健康,而高校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健康状况,认为自己没病就是健康,用青春赌明天,用健康赌明天。体育锻炼意识薄弱,意识尚未激发,动机没有基础,往往停留在“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课堂处于懈怠应付,课余时间沉迷的网络游戏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造成更多的损害。
3.可持续性不强
参与任何一项活动都由“知-信-行”三个环节组成,参与体育活动同样必须以体育知识的具备为前提。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技能的传授,像武术套路,健美操等上周学完的内容、下周就忘了,期末考试勉强全部套路记清楚,考试结束,不出两个月就基本忘记。如果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体育教学,但正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想自行进行体育锻炼时感觉无所适从,怎么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怎样评价运动效果?怎样调整运动计划?都会感觉困难。据研究统计,在体育人口中,中年人占比最低,其原因其一是体育健康意识不强,其二是其参加工作后受时间、年齡限制,受场地限制,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三、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中融合途径
1.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健康中国建设的促进作用,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体育方面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了重要部署,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表明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停留在技能教学,而要做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要求转变体育教师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和掌握健康知识,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体育教学过程讲授健康知识,提高体育教学效能。endprint
2.精选健康教育内容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体育教学现状来看有两个倾向,其一偏重以技术、技能及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青少年对健康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因而缺乏可持续发展。其二,贯彻“健康第一”的宗旨。把体育课简单化,“温柔”体育课、“放羊”体育课大有存在,致使多年来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本要求,按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确立了以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教育内容,规范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高校健康教育内容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运动健康。(2)运动养生。(3)心理学基础。(4)营养学基础。(5)慢性病管理 。(6)健康管理概述。(7)康复理疗基础。(8)安全应急与避险。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块并与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实施优化组合,将原有的课时合理的调整和搭配,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育的始终。
3.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评价制度
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科学的教学评价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更大的潜能,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不完善的教学评价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努力的目标或目标偏移而产生惰性,造成体育课堂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教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教学也会失去乐趣,自感身心疲惫。
总结当前教学评价方式中较为全面的评价大多为两种趋势,其一,技能考核+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同时把课堂出勤作为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作为一定权重。其二,强调主体态度行为、运动参与、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前者偏重于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及体能,操作性容易,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后者体现个体差异,实施过程复杂。综合两者都忽视健康理论知识的考核,致使在体育教学中使健康知识的教学无计划或计划流于形式。
结合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构科学实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使评价体系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风向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各项的权重,从学习态度、运动参与、形态机能、运动项目、运动体能、理论知识六个方面定量、定性相结合方式全面对个体评价,操作会比较复杂,但是具备可操作性的。
参考文献:
[1]曾盛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回顾与改革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6
[2]顾碧威,朱淦芳.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视角[J].浙江体育科学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