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龙
摘 要:能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在坚持不懈地探寻着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方法。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
能量守恒定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在一个孤立或封闭的系统中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具体来讲,就是在自然界中,能量绝对不可能凭空消失,更不可能无地产生,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总能量是始终保持不变的。之所以人们能够感受到各种能量的变化,是因为能量会发生转化或转移,即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能量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简言之,能量守恒定律就是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还要让学生理解能力守恒定律的准确意义,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一些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方法。
一、查阅相关资料,清晰呈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是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必要前提。学习者详细地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教师的清晰呈现。教师的清晰呈现离不开细致入微地查阅相关资料。鉴于此,在教学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详细查阅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资料,有条不紊地梳理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笔者在课前通过互联网以及图书馆查阅,梳理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然后,笔者又运用信息技术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制作成了精美的PPT课件。在课堂中,通过播放课件,学生详细地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即德国的罗伯特迈尔通过对动物热的研究发现了能量守恒;焦耳通过实验精确地测量了热功当量值;赫尔姆霍茨从物理理论方法论证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提出的荣誉通常主要归功于他们三个人。
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查阅平台,深入浅出地梳理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使得能量守恒定律发展历程的呈现一览无余。
二、紧扣教材内容,透彻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意义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意义是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关键环节。学生准确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离不开教师透彻地讲解。教师透彻地讲解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还需要紧紧围绕教材的教学内容。鉴于此,在教学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礎上,紧扣教材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透彻地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意义,为学生深层次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扫清障碍。
例如,通过笔者紧扣教材内容透彻地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还能够运用精准的语言表述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学生甲:“在能量守恒定律中,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总和。”学生乙:“孤立系统的能量永远守恒”等。
因为教师的讲解不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还紧扣教材内容,所以教师的讲解特别透彻。如此一来,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自然也就会更加准确深入。
三、联系实际生活,熟练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也不例外。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此外,通过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会升华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鉴于此,在教学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熟练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学生高水平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搭建平台。
例如,笔者引领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准确解决摩擦力做功的实际问题以及重力势能的实际问题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梳理出了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路,即对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进行了升华。
在教师搭建的广阔平台上,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此一来,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总而言之,在教学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向学生清晰呈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教师要通过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透彻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准确意义;教师要通过广泛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熟练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简言之,教师要通过查资料、扣教材、联生活让学生深入浅出、富有成效地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1]陆嘉玮.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浅析[J].中华少年,2017(5):37.
[2]韩昌伟.高中物理能量守恒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6(8):67.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