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探析

2018-01-22 10:28陈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成因

陈凯

[摘要]中西方文化颇为不同,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归纳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体现,并对造成其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成因

一、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的体现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个体面对外界因素所产生的应对行为的指导,面对相对的事情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人的思维模式通常比较委婉,考虑人情世故,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会比较直接、理性,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形成。比如在时间观念上,西方人更加讲求对待时间的准时性,浪费别人时间会被看做是不礼貌的行为。西方人认为,与人约定了时间就必须要守时,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所需完成的任务。工作就要留在上班时间做,加班赶工作的员工会被他人认为工作能力不强、执行力不够,讨厌别人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所以西方人会把自己的时问安排得很精细,并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而对于东方人来说,拥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则不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人做事比较随性而为,遇事则讲求一个随缘,认为事情没有到达圆满的原因可能是还没到火候,在要求别人做事时,通常不会有强制性的时间要求,认为事情可能并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完成时间,会遇到不可预料因素来影响事情的完成度,所以双方并不会把话说得太满,只会给出一个大致性的范围。西方人会给孩子充足的私人空间,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行动,因而西方孩子可以有极大程度上的自我选择权,包括婚姻。这种培养方式使得西方孩子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也使其更清楚地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人深受集体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扶持,因而在中国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则普遍少不了家长的种种帮助。中国家长事事都为小孩考虑,孩子一出生便成为几个家庭的重心,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都把孩子看做“小公主”或“小王子”,对其十分宠爱甚至溺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形成极强的依赖性,这对以后的独立生活与思考是极其无益的。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西方的社会关系也有较大的差异,西方人对于平等的观念比较强,贫富不会成为构成人们之间差距的因素,人们彼此问互相尊重,绝不允许别人侵犯其自身权益,同时,他们也能自觉地尊重别人。在西方社会里,几乎没有人会为自己拥有富足的家庭背景为傲,反之也几乎不会有人以自己家庭贫寒为耻,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思想即是经过努力便会实现梦想,人人都会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东方社会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但曾经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仍在人们心中落下了存在的印记,所以在中国家庭中,父亲拥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在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小孩子从小便懂得互相攀比,而在工作中,人们更是将“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观点铭记于心。从而忽略了个体问的平等性。除此之外,中西方的家庭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中,儿女结了婚便要出去独立,无论生活是否艰辛,父母都可以袖手旁观;儿女有了自己的孩子,应由夫妻二人照顾抚养,父母没有义务更没有责任为其照顾小孩;父母年迈退休之后,往往会选择旅行或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着安逸的生活。而东方社会中的家庭观念则比较强,父母会投入全部精力抚养儿女,当老人生活不便时,儿女又会孝敬赡养父母,家庭与家庭之间纽带性比较强。西方社会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父母与其未成年的子女构成,而亲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东方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以家族人丁兴旺为荣。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

宗教在民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归宿。中西方人对于宗教信仰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社会组成中,基督教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督教宣传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能的,讲求人生来就是有原罪的,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是为自己赎罪。耶稣降生的原因是为世人赎罪,在周末,西方人以家庭为单位,去教堂做礼拜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犯错误之后,人们会选择对神父述说,表达自己的悔过之心,以求得上帝的原谅;在就餐前,向上帝祷告也是他们的必修课;绝处逢生时,人们会认为是上帝没有抛弃自己。对西方人来说,宗教信仰是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他们经常佩戴十字架而在东方社会中,宗教信仰五花八门,种类众多,但是东方人对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是或有或无的。有些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十分虔诚,而有些人则对于宗教信仰毫无观念,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佛教讲求人人都要行善、修行,为自己死后或来生积德,如果在世为恶的话,死后即会受到阎王的惩罚。在中国,工艺品商店的货架上都摆满了释迦牟尼的雕像,在茶文化中,罗汉果、铁观音等茶名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佛教的喜爱。在语言中,很多表达感情的词语都充满了宗教色彩,西方人惯用“god”等词汇,如“god bless me”。而中国人则多用“功德无量”、“临阵抱佛脚”等含有佛教色彩的词语,这也体现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四)社会习俗、礼仪的差异

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习俗、礼仪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人们初次见面时,东方人的谈话会比较随意,年龄、收入、婚否等问题都可以提及,人们不会觉得很唐突,而西方人是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这些个人信息的,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行为。东方人在路上偶遇熟人时,总喜欢以:“吃了吗?这是要去哪儿?”为谈话的开端,好友聚餐时,也可以很好地沟通感情。而西方人通常都是以:“今天天气很不错啊!”来问候,他们并不喜欢与他人谈起自身状况。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东方人在与人交往时,讲求的是谦卑有礼的态度,希望以此态度给对方留下谦虚、随和好相处的印象。当受到别人夸奖时,中国人通常不会正面接受,而要表现得很谦虚,口头上还要推辞一下:“不敢当、过奖了”等话语之后才会勉强接受。中国人认为如此谦逊的态度是一种美德,若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则会体现其傲慢的态度。如果在就职或馈赠东西的情况下,中国人向西方人谦虚地回话,西方人可能不会理解这种行为,他们会真的以为其所馈赠的礼物不受欢迎,因为在西方人的理念中,个体取向已根深蒂固。他们强调民主性与平等性,面对他人的赞扬时,西方人往往会坦然地接受,并回复“Thanks”。所以,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不应过分的谦逊,只需坦然地接受赞美即可。endprint

(五)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差异

无论是中国女性还是西方女性都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西方社会中,女性可以受到更多的尊重。男士通常要对女士表达得很绅士,以能为女士效劳为荣。而在婚姻观方面,东方社会的女性虽然已经独立,但是依然奉行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规则。女性婚后不但要出去赚钱,家中洗衣煮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孩子等事情还是要女性来做,否则就会被说不贤惠。而西方社会中,女性则比较自由,她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婚姻对她们来说是很私人的事,家里是不能进行干涉的。而且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她们有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的权利,如果婚后发现双方不合适,离婚也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东方人对于婚姻就要看得比较重,离婚对女东方女性来说不只是两个人分开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对两个家庭的影响,所以即使发现两个人不合适一起生活,东方女性还是不会轻易地就选择离婚,她们会有很多的顾虑,比如孩子的心理状况与两个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成因

(一)环境适应

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他们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东方地大物博,大自然几乎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所有东西。在古代的东方,人们在受到自然力量的灾难时会产生恐惧,因此他们敬畏天地,每每遇到人生大事时,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对天地拜祭。东方人讲求顺其自然,比如大禹治水,人们发现一人之力虽然无法反抗洪水的力量,但是可以顺应水的流动将其引走,从而解决水患。中国人十分注重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会主动去改变自然,而只是尽自己所能去顺应,使自己完美地融入自然。因此中国人认为,只有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才是正确的选择。而西方人的地理位置多处于被海洋环绕的环境中,土地狭小,西方人想要走出这片小天地,想要获得更多的生活用品,他们就必须向大自然发起挑战,努力征服面前的海洋,可见西方人与自然处于敌对的状态,而并非适应环境而生存。西方人将其对自然的抗争凸显出来,将自身与自然视为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他们一直接受着自然所给予的挑战,并努力地改造自然。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是拥有灵魂的生物,但在物质世界中,其余生物并没有灵魂。这种个体灵魂的观念不但明确地把人性的本质与自然明确地尽心区分,同时也将每个个体与其在群体社会中的不同关系区分开来。比如,很多美国人信奉上帝,讲究自由与平等,在他们的意识中,个体不需依附于他人,而是自身思索与上帝的关系,从而对自己下定义。

(二)历史因素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单就封建社会就存在两千多年,人们一直被封建阶级所统治,封建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这会使得社会存在很多不安因素,因此,封建阶级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统治,其心中的封建思想也逐渐地根深蒂固。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洗礼,自那之后又不断吸取异国文化的精华,最后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思想格局——儒家文化为主体,道家及佛家文化次之。封建阶级虽推崇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文化,但是也沉淀总结出很多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东方人在各个方面价值观的养成。时至如今,很多良好的传统被东方人传承着,孔孟思想、弟子规、佛学等依然被现代人所追捧,使之注意尊卑礼教的重要性。而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与其历史因素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在古罗马时期,人们提倡乐观的生活,并为自己的生命定下明确的定义,活出自己人生的价值,而这种为满足自我追求而奋斗的精神支撑起了西方文明的灵魂也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此外,在法制建设方面,古罗马人所表达的精神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西方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是西方的革命运动发起的却比较早,十七世纪便推翻了封建帝王家的统治,完成了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蜕变,西方人具有强的创新革命精神,工业革命的成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激励着西方人对于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西方人喜欢以个人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个性,在不妨碍别人的基础上,依自己的内心行事,并为其所做之事负责。西方人喜欢自由,追求民主与平等,希望人们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很多西方人都有过移民的经历,在本国时,他们往往有些不愉快的经历,在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努力接受着新环境,尽力创新,主张改革,因而,西方人更加崇尚不懈的奋斗与自由的追求,也更将个人主义深深的印入内心。

(三)思维基础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心理定势,在人们观察事物之时,做出反应之际,其内心中浮现的一种思路即为思维基础。思维方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语言文字的运用,政治经济制度的区别以及科技发展的差别等等,在人们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历史悠久,在绚烂的百家齐放时代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深有三种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的思想。这几种思想极其注重培养人的悟性,这使得中国人能够切身领悟到旁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而在这些思想中,影响人们最深的便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教导东方人谦卑和贤淑,讲求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尊师重道、百事孝为先,所以东方人看起来更加含蓄,要对自身进行修行,要求人要有内涵,而且东方人不但看重事情的结果,事情的过程也同样重要。而对西方人而言,理性的哲学思想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西方人的处事方式是直线性的,这与东方人曲线性的处事方式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十分注重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此之后的几个世纪中,众人效仿哲学家,将理性主义作为思维基础。这种理性主义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强调論证的重要性,这样的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十分强调其外显性与确切性,做事也更加直接,对于逻辑思维更加看重,所以他们做事的目的性也更强,更加看重事情的结果。

三、结论与思考

中西方人需要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并且存在不同的思维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产生了颇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使得中西方人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渐频繁,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要吸收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优点,同时发扬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长处,尽力向全球化的价值观靠拢。在全球化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求同存异,在吸收西方价值观长处的同时保持自身的优势,争取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双赢。环境因素,历史因素以及思维基础无一不在影响着中西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对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此类成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从而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尽上一份绵薄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