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星
[摘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各种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数不在少数,其资助体系大多数停留在物质层面,相应的精神资助则相对缺乏,这不利于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学校对此应予以重视。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建立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搭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三方面论述高职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需求层次;资助体系;高职生;构建
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贫困生群体的规模和数量也随之增多。为了帮助广大贫困生能够把学业顺利完成,各个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形成了一系列包括勤工俭学、奖学金、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助学金在内的助学体系。广大高职院校贫困生在享受助学体系优惠政策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暴露。那就是太注重于物质方面的资助,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导致了贫困生大多数有着自卑、迷惘等心理问题,这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需要。生理和安全之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面三种需要,是最高层次精神和心理层面上之需要。在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资助体系只有实现了人的五种需要,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本文笔者就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满足贫困生的生理安全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直主张,低层次需求应该是生理需要与安全方面之需求。高职院校大多数贫困生,心理的需要大多数还只是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之限制,生活费和学费都需要自己去付出,这样才能获得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之满足。于是,大多数贫困生都采取兼职、博取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弥补物质层次的不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完善经济资助体系,满足贫困生的生理安全方面需要。如第一,高职院校应该多种渠道拓宽资金之来源,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经济需要。目前,从整体上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资金来源渠道是比较单一且受局限的。在资金投入上,学校和政府投入方面比较多,社会投入资金却比较少。为了保障广大贫困生安全需要和基本生理需要,增加社会各方力量对贫困生资金的投入,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与引导力度;鼓励社会上企业和事业型单位都要参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资金投入。对于资助贫困生的企事业单位或先进个人,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奖励。高职院校还可以借自身具有的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吸引广大的企业工厂等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设置贫困励志奖学金,以奖学金的方式援助贫困学子。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纪念日、校友聚会等机会,争取海内外优秀校友回校,争取个人捐助和慈善团队捐助,设置专门的校友基金,奖励品学兼的贫困生。高职院校还可以运用自身具有的科研优势,把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经济价值,借此增加学校的经济收入。当学校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了,对贫困生资助的投入也随之增加,使贫困生在经济和精神教育上得到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多种贫困生资助方式,对贫困生开展分档次的援助工作。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增加资助偿还性助学金的比例,推动资助基金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加大资金和劳动力援助的金额和比例。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大量贫困生凭借自身的勤奋上进努力,去得到学校的奖金援助。
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满足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这对满足贫困生低层次之需要也有保障作用。高校可以甚至专门的经济困难救助基金,应付在经济上一直存在困难的学生,保障学校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获得满足。
第三,高职院校应该扩大贫困生资金援助的覆盖面,使经济资助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大多数贫困生都是属于“伪贫困”,许多假冒的伪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占用了贫困生的资源。有些高职院校在落实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之中,冒出了类似“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这一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对国家资助贫困生慈善精神的亵渎,也是对贫困生权利的侵害,应该严厉禁止的。为了避免这些弊端之出现,高职院校在落实资助工作之过程中,应确保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真实性。民政部门应该承担评定贫困生经济情况的认知责任,避免由于人情因素或者关系因素产生的大量“伪贫困”现象之出现。
高职院校在衡量贫困生在校消费和家庭经济这两者状况基础上,应该设计比较完善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从而科学界定贫困生的含义和标准。。对于资助资金,高职院校应根据贫困生之特点进行合理分配,有侧重资助给有困难和不同需要的贫困生。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经济状况设置专业的资助基金,科学分配学校拥有的资助份额,满足广大贫困生在生活上对经济之需要。
二、搭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高职生的社会交往需要
马斯洛层次需要告诉我们,在“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就是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生理需要实现之后,人都普遍追求归属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对亲情、爱情、友情和各种隶属关系的渴望和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活着都需要享受社交需求、社交联系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社会交往中,人就有社会存在感,觉得自我价值能够实现,进而产生自信之感觉。社会交往需要的感觉产生,需要高职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高职生的社会交往需要。
从另一方面来看,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对归属和安全的需求更为强烈。由于贫困,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觉;他们渴望加入校园集体活动;在另一方面由于诸多条件之限制,被组织或者社团所拒绝。这样的经历使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难以在人际认同和人际交往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种状况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第一种就是贫困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获得同学、老师和组织对自己的认可。贫困大学生用自身踏实、勤奋的精神,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取得成绩,这样使自己在群体中获得了尊重和归属感;同时,也开拓了视野和经历,丰富人际交往资源,自信心也获得了真正意义的提高。第二种就是消极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受了挫折等不开心的经历,不再愿意融入学校社团组织之中,沉迷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整天周游在宿舍和教室这两点一线之中,与同学不交流不沟通,借此来掩盖内心深处人际交往的需求,这也是迫切需要获得人际交往认同之充分体现。如果把贫困大学生的尊重需求或者归属感隐藏或者压抑过深,就会有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之产生。当心理调节能力弱的时候,心理发生扭曲,就容易有心理问题之产生。endprint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创办一些专门帮助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扶贫文化活动。如学校可以创办帮助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一些社会上成功人士对贫困大学生讲述励志的故事,激励这些贫困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平日也可以组织贫困大学生进行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奋斗是非常有益的。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也应该多多关照贫困大学生,针对他们的弱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贫困大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和学校集体的温暖,增强了对生活的自信心。对于一些励志成才的贫困生,应邀请讲座,让其他贫困生都能学习这一种精神。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也应该教育贫困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努力去提高自身的素质,自强不息改变自己的命运。教师也应该在学校营造尊重贫困学子的精神环境,提倡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应尊重贫困生,与贫困生交往,并且帮助贫困生。通过这些措施,在学校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学生在家庭经济上的歧视,树立大家一律平等的观念,这对建设校园精神文明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满足高职生自我实现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渴望有成就感,有着自我实现之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能够掌握技能,这样才能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技巧,获得成就感”。高职院校精神资助工作之开展,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从而令学生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市场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也给高职贫困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家境困难或者天灾人祸之前,很多高职贫困生都肩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提高广大高职生就业能力,这也是在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导下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一个重点。在技能培训工作開展方面,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引导学生行为,实现就业能力和引导需求点之互相结合,推动高职生在积极主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就业能力。
技能培训工作之开展,需要建立提高就业能力的学习平台。学习平台之建立,需要高职院校有效整合技能培训的资源,让广大贫困生在平台中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成长空间和资源。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之窘迫,个人综合素质方面比较低、技能也比较薄弱,学业和参与学校活动的成就感也比较差。为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广大贫困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达到实现自我成功之目的。如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模范榜样带头之力量,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扶持,提高学困生的成就感,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学习方面之困难。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开设贫困生的职场模拟、求知技能方面训练等课程,帮助贫困生提高求知成功之技巧。在校园生活中,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优秀贫困毕业生成功的讲座,对贫困大学生介绍成功的就业技巧和成功的求职经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的成功概率。在就业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实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措施,如对用人单位推荐学校成功就业的贫困生,并帮助贫困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就业成功创设良好的平台。
总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应遵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要求,对贫困生开展物质、精神、心理等各方面之资助,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格,这也是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之本质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