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马吉飞+周庆强+金天明+王永利+崔君+于晓雪+贾楠
摘要:专硕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专硕培养中的培养目标内容设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及建设、课题实用性以及论文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235-02
专业学位硕士简称专硕,属于专业学位教育。在北美洲,专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强化职业训练,满足社会日趋增加的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助企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欧洲等同于课程硕士,其论文需要解决企业或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与学硕在学术深造和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未做明确界定。我国专硕始于2009年,从重点大学逐步推展至普通高校。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势。
一、对现存问题的认识及思考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在现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总体问题是:定位模糊,在培养硕士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区别不清、混为一谈的现象。存在与学硕混淆的具体培养工作环节和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内容设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及建设、课题实用性以及论文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等。
1.培养目标内容设定。设定目标的重点在于区别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属于同一范畴,培养层次相同,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尤其在培养目标上应当存在明显差异。区别在于,学术型学位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预订输出方向为博士;而专业学位硕士以培养该专业对应行业业务实践能力为导向,重视理论知识的实践和高级技能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方面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将某一专业学术理论知识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
2.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多数从学术型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演化而来,难于抹去学术型硕士课程的痕迹。就课时而言,学术型硕士培养时间为3年,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时间为2年,时间长度不同,专硕教学工作内在要求是缩短课程时间。同时,专硕的培养目标与学硕的差异是专硕课程的内在规定。需要强调专业学位硕士课程的理论实践兼容性、知识技能转化性、专业实践前沿性、综合素质迁移性。
3.师资队伍管理及建设。无论何种人才的培养,该行为的实质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指向目标是学生,实施者是教师,在硕士培养工作中的教师是导师。导师在形式上为1—2人,实际参与培养工作的导师是一个群体,培养工作是集体行为。培养学硕的导师队伍多数属于一个科研团队或一个学科方向团体,培养专硕的导师团队从培养目标出发,需要包括高校内导师、校外行业内企业高级职称导师。现实工作中,校外导师缺乏明确规定的责权利,工作实效缺乏量化考核。不同于学硕导师队伍,专硕导师队伍需要更多灵活性与指标,以便达到实效。
4.课题实用性以及论文的职业性专业性特色。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培养的显著区别在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学术型硕士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多数以导师或课题组的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为主,大多数的研究重点偏重于理论层面,专业学位硕士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应当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理论问题为目标。专硕的论文研究内容多数出自导师的推广类课题或应用型课题,在实际工作中以导师的课题为主。从专硕培养目标出发,论文内容需要增加行业领域内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的攻关和研发。如不与学硕的论文区分,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职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应对措施
专硕与学硕处于同一培养层次,产生时间远远晚于学硕,但是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层次中的一个分支,合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专硕的培养将为我国各产业输送大批高级职业人才。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天津农学院动科动医学院通过加强校外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的途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立足产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从农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适应产业发展对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需求,审视现存的专硕培养目标,与产业结合。具体做法是:与畜牧行业、兽医行业、宠物行业、兽药行业内农业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梦得集团、瑞派宠物、天津农学院附属动物医院、瑞普(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业内多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通过項目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听取业内领军企业对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专硕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以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难题能力为核心、以可迁移人文素养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硕士。
2.总结产业内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经验,更新课程体系内容。在学位硕士之外培养专业学位硕士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主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教育领域为履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职责,需要聚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硕士的工作内容包括向硕士研究生传授行业和专业领域内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完善硕士研究生知识体系、拓展专业技能,为进一步完成论文、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初步基础。课程内容力求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为此,天津农学院动科动医学院依托产学研基地,借鉴了国外MPA的案例式授课模式,将产学研基地项目研究中遇到的生产问题作为案例,先将问题发给学生,使学生在产学研基地、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平台中探寻问题的产生原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以seminar(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交流。专业硕士在产学研基地参加科研工作,将参与过程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介绍给同学,一同以上述方式进行研究探讨。
3.吸纳行业内从事生产管理经营的企业导师,以解决生产实际难题能力为聘用导师的首要标尺。专硕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作用特殊,不仅需要具备学硕导师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基本素质,而且需要行业领域内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天津农学院动科动医学院专硕导师队伍不仅吸纳了学院原有校内临床、养殖、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专业方向的教师,而且强制规定吸收校外产学研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德艺双馨的业内人士担任导师,不乏企业技术总监、营销总监以及科研院所中的研究员。在产学研协议中明确学院与校外专硕导师的权责利,强调导师在论文指导、课程讲授中的贡献率,以学术委员会考评、导师互评自评等方式审核导师在培养专硕过程中联系实际的能力。
4.强化论文的实用性。以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论文的核心内容,围绕一个实际问题,提出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依据,并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加以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论文是体现研究生培养成效的重要考量依据,学硕论文重要考察点是论文的理论创新,专硕论文的创新性应当与之有所区分。天津农学院动科动医学院在前述基地、师资、理论教学的保障基础之上,初步形成了依托产学研硕士培养基地,项目化教学,课题化研究,成果化验收的培养方式。基地提供畜牧生产的实践环境,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待于发掘和发现。校内外导师甚至学生通过前期参与基地科研项目,发现并提炼出实际问题,将探寻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作为论文的初步研究目标。导师团队可以根据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将问题分解为若干论文内容,供学生研究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