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鸣+于彦华+吴春岩
摘要:本文從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等方面对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提出建议与策略,以期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地方高等院校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常态;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218-02
一、高等教育新常态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释义
“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也呈现出自身发展的新常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几个重要的新特征:
1.人才供需关系转变。社会不断发展,高校人才数量也在逐年递增,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早就不再是以高校为主导力量;同时,企业的兴起和进步是飞速的,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更大量、更优质,那么为了适应这一情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社会、企业的多方要求,调整培养结构,对人才加强职业教育方面的引导。
2.高校角色定位转变。目前,整个社会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更为突出,从而正与经济、科技发展“携手并进”,在社会中心占据重要位置,以往是一种支持帮助的手段,现在已逐步转向为主导和不可或缺的地位,那么高校办学就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和整体战略方针,做到合理引导和布局。
3.高校发展方式转变。高校在原先的发展中,大部分是把重点放在了学校规模、学科的多样性、等级规格和广泛性以及生源的数量上,相对来说是比较流于表面的,一味地注重规模扩张容易使得高校教育的内部建设成为一个空壳子。在转化过程中,高校在已经趋于稳定的规模基础之上,将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内涵核心层面,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为社会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由不断向外“画圈”转变为加固“圈内”,产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
4.高校发展动力转变。高校只有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探索出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关于办学特色有多种观点,高等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出的:特色是指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具体来说,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运行制度等都可以作为办学特色。
二、地方高校特色建设存在的误区
1.办学特色与优势混淆。办学特色不等于办学优势,不等于办学取得成绩,不等于办学定位,不等于办学目标。经常出现在高校所总结的办学特色中的关键词有:培养……型人才(办学定位),采取……措施(具体措施),依托……(办学优势),这些说法不仅不能够完全描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造成了学校特色的趋同。
2.办学特色空泛无内涵。通过访谈得知,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其办学特色是在多年的办学积淀中形成的,全校师生共同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认证的。而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院校,其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在学校内部开展讨论,提交到学校领导层面,经过学术委员会等部门的通过后确定。
3.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脱节。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目标不应放在做大做强上,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踏踏实实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办学。(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缺失。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只是关于大学办学门类以及专业类型的定位,更应该是关于如何培养有特色、有优势的人才方面的定位。目前看来,省内高校在办学行为上体现出的最明显的趋同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趋同。很多高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别的大学相互区别的质量标准。(2)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学科和专业是反映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落脚点。以吉林省为例,经过对省内37所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趋同。据笔者统计,在我省高校中布点数量超过半数(19所)的专业情况,其中英语达到了94.6%的布点率,市场营销达到89.2%,甚至在传统意义上属于艺术范畴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均达到了70%以上的布点率,反映出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的盲从性。甚至部分高校在没有考虑自身办学条件、严重缺乏师资的情况下,着力办一些根本不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方向的热门专业,使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足及学生实验、实践条件缺乏等严重问题。
三、高校特色建设改进路径
高校应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梳理协调发展意识,牢牢抓住办学特色,依靠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耦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尤其是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建设应用型转型专业试点工作中,要大力扶持一批代表性强的职业院校。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以下总结出几点改进的途径。
1.充分重视特色的凝练。(1)学科建设突出优势与特色,避免刻意追求全面。从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出发,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后,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应与之相适应、相契合,特色不仅作为一种共识被提出,还应是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与校风、校训等精神财富相互融合,共同传承。学科建设思路应突出“争优不求全”,可以先选择较为有优势的学科加大发展力度,资源也加大力度重点支持,继而将弱势学科提到较高层次,避免出现为了达到学科覆盖面而盲目培育,导致资源极度浪费、教师专业发展不到位等现象。(2)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群。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核心,也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出一流的教学质量和一流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和抓手,带动其他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相对均衡地发展。
2.结合高等教育新常态,优化专业结构。(1)适当调整专业,不求“多”而求“精”。各高校应从注重专业的“大而全”的发展误区中走出来,更加注重专业的内涵发展,在充分调研本校现有专业布点情况基础上,着重分析出与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符合度不高的专业、就业情况不乐观的专业,做出调整或直接停招,在现有的专业上,针对相应专业特点,踏实提升专业内在,在新专业申报上,对未来行业发展做出预判,坚决杜绝在没有申报条件的基础上申报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校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特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加强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管理,提高其利用效率,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上,积极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的方式,在培养学生时采用的方法手段方面,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要在其二者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素质的培养,为此要开发特色性的教学资源,形成特色教育环境;制约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欠缺,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特色专业教师队伍。
4.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参与本科应用型转型工作的院校,要大胆吸收和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现有办学现状,走出一条符合高教强省要求的发展之路。通过与外国同类高校相互交换培养学生,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科学技术应用到我国高校建设中。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002).
[2]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
[3]赵芳林.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