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框架构建初探

2018-01-22 13:16李德良
科技视界 2017年30期

李德良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这就让我国的土地规划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更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就需要推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用途被增加到最大化。本文就通过研究当前的差别化土地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得出,如何進行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框架构建。

【关键词】差别化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政策;政策框架构建

我国现如今针对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有着相关的明文规定,而且在最近几年之中我国在土地使用管理方面也出现了“差别化土地管理”的理念,而且这个理念被提及次数之多场所之广。那么说了这么久的差别化土地管理到底是指什么呢?

以改革的广义眼光来看,所谓的差别化土地管理利用其根本上是和与之有着同差异化的经营有着别无二样的本质,其相同的本质指的是社会、自然资源的利用者同样也会利用这些已经拥有的资源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并为己所用。

1 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

作为近些年来我国土地方面的热门词之中“差别化土地管理”,其被人们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差别化土地管理之中。我国的国土资源部曾强调要在土地的管理当中申屠的探究、施行并且深化改革差别化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战略,然而这个政策战略在我国还是首次从部级层面推出。这项推出的政策的“疗效”究竟如何,其结果将会于实施政策后的几进行一次政策实际效果评估。可是从我国近些年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近几年的部门以及地方的实际政策实行情况从基本的理论方面来看的话,与最开始的想法、目标、效果和整体逻辑还是有着一定的出入的。

2 差别化管理内涵

差别化管理的基本逻辑大致如下:

我国各个地方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当地的实际资源稀缺程度也不相同,所以针对这两点就需要差别化土地管理要针对于不同的地区的不同的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地区性的相关管理政策以及各自的资源利用方案,进而将土地的资源进行更合理科学的利用。

我国国土资源部的主要负责人曾就具体地区的土地差别化利用的计划制定提出过具体的理论及其个人的想法以及假设,并且针对不同的东中西部还有着特别的政策:其思想指出对我国的东部地区等发达地区来说,要讲新增用地的指标进行严格的把控,将我国的填海造陆和增减挂钩的相关指标规模逐步的加大;多东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来说就要将新增地的用地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控,将增减挂钩的指标适当的上调,并且主张将采矿和用地管理的老方法进行改良;针对于西部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情况不太乐观的欠发达地区,就需要采用将新增用地的指标和倾斜力度不断的加大的办法,并且还要鼓励当地的人民群众将未利用的土地充分的将其利用起来。所有的设想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合理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具备了,一切只等待着相关的实行口令了。但是,就好比之前和现在的所有的由上而下的计划治理模式相同,针对与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的差别化管理还是需要面对这些个问题的:第一、能否将各地的真实的、有效的而且具体的情况完整无误的获取并对其加以分析判断;第二、是否可以将土地差别化管理的具体计划和理论做到科学化、细致化的分析判断;第三、是否可以将这些测量得出的科学数据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计划;第四、最后制定的计划是否可以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干扰,非常顺利的将其实施在具体的区域。基于以上几个问题来看,我国的差别化土地管理这一整套计划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只有将这些问题充分且合理的解决了之后才有可能将其提出的关于东中西部的一整套理论有计划的实施在具体的区域并且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最终的效果与最初的目标有可能一致。可是就现实问题来看,不管是数据的结论真实与否,评判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化进行政策实施,哪怕说真的做到在实施中不受任何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其现实中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太理想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有些管理层的相关管理者不但说自己可以做到这些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将其实施,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有些过度的高估了现实情况。

3 土地差别化管理框架构建

早已被各国所抛弃,认为是一种落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但是在新时代,我国对传统的土地利用计划进行有效的调整,利用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完善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在计划之中,添加了更多的可参考的数据,做到了数据先行,计划在后,根据实地随时调整的特色,这就让我国的土地利用计划焕发了全新的生机。

土地差别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区域土地政策来调整当地经济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来自于国外,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实验,确实可行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我国当前的情况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其主要的特点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使用面积增加。这种情况下,土地如果随意使用,就会导致经济体的崩溃。所以,要按照各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差别对待。尤其是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的管理,是需要进行不同的规划。这样才能根据城市的不同去求,做好城市的建设。要做到,真正的提高资源使用率,以土地的差别化,改变城市的常态。让城市能够根据土地差变化管理,出现全新的产业结构,民生结构,城乡结构,生态结构。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好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为了提高城市化的速度,而忽略掉土地的规划。否则,未来还需要二次治理,增加城市建设的难度。这也是当前城市治理的一个难点。

差别化土地政策主要是通过“两种作用方式”、“三种传导途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差别化土地政策通过影响市场机制的发展直接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即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市场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分别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和市场价值、土地价格机制、土地产权价值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限制。其次,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市场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模式,通过影响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其传导途径主要体现为:一是对区域土地要素供给的差别化调控。一方面政府从宏观上直接对区域土地供给进行调控,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政府利用我国土地公有制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等政策工具,结合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等,对各区域的土地用途、土地类型、土地规模和土地性质等采取差别化的供给。另一方面政府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土地要素供给合理化的市场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间接地调控区域土地要素的供给,保障市场机制对区域土地需求和供给的双向调节。二是对区域土地资产价格的差别化调控。完善的土地市场机制是影响区域土地配置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地市场的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不同区域差别化的地价和土地税费,使各区域能够通过产业用地的相对价格,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4 结论

差别化土地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只有通过不断的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才能让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我国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差别化土地管理项目的管控。同时,合理的完善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的框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何佳,蔡银莺,单玉红.差别化土地利用的区域利益补偿测算——以浙江省和湖北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06).

[2]贾立斌.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