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兰
一、理论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迄今为止主要形成了三种批评模式:一是研究电影文本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二是对电影的接受者,即受众进行研究;三是建构女性电影传统。本文中,笔者主要是要采用第一种批评模式,重点对电影中的女性主人公——李宝莉进行分析。根据作家方方同名作品改编,著名导演王竞执导的电影《万箭穿心》自上映以来就赢得众多好评,讲述了90年代的武汉,生活在底层的“李宝莉”所遭遇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本文,笔者的分析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电影所传达出来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烛照下的具体表现
1.《万箭穿心》中“李宝莉”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颠覆与超越。梅杰里罗森在《爆米花维纳斯》中认为,好莱坞电影作为父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在反映女性生活的写照时,沿袭了一套对女性极其不公的刻板陈见,它们对女性书写是简单化与刻板化的。但是在《万箭穿心》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李宝莉却不是一个简单化刻板的人物形象,她虽作为一个女性存在,但在她的性格里又存在着许多超越女性角色的特质。
李宝莉是粗粗拉拉的,缺少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对他人的细微体察,她刚烈有余而柔情不足;李宝莉是有小计谋的,凭着年轻时的姿色,慧眼嫁给了有学历的马学武,但是在发現了丈夫的私情时,尽管内心心如刀割,但还是隐忍下来没有捉奸在床而是选择了打报警电话,于是导致了自己丈夫的降职以及后来的第一批次的下岗。李宝莉一直靠着对自我的一种近乎偏执的相信走着属于自己的如此坎坷的生命之路,这对于在传统电影里作为男性附着物的女性形象无疑是一个大胆的颠覆,而导演之所以要这样塑造这个女性角色,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正在逐步打破父权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一个更加尊重女性地位,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时代,这是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值得我们庆幸的东西。
2.李宝莉——苦难女性的自我救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拿来了拉康的“他者”视域,对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本质身份提出了质疑。她们倾向于认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奴役女性,使女性丧失了“自我主体”身份的“他者”。根据上述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在男性的主体意识里,女性就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依附于他们而存在。但是,在《万箭穿心》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女主人公李宝莉在没有一个男性帮助的前提下独自抗下了一个大家庭并且独自品尝着生活带给她的苦难,而且在苦难中获得了自我的破茧与救赎,这正是这篇影片能够打动笔者的地方。
如果说李宝莉在性格上在感情生活里是一个“弱者”的话,那在生活中她绝对是一个“强者”。李宝莉的苦难从搬入处于“万箭穿心”位置的新居开始,丈夫马学武无法忍受她的强势提出离婚,她不依不挠;在丈夫一系列的冷战中发现了他的外遇于是报警使得丈夫丢官下岗......如果这还不算苦难的话,那真正的苦难向她张开怀抱应该是在丈夫决绝的投江自杀之后。在这部电影中男性角色都是不健全的形象,包括她的丈夫马学武,她的仰慕者建建以及她的儿子小宝。丈夫马学武在偷情被抓,降职下岗和得知所有的事情乃是李宝莉一手操控后愤愤地投江自杀,没有给李宝莉留下只言片语,就这样把生活的重担甩手扔给了李宝莉这样一个女人;而建建这个男性角色相比较于马学武来说似乎更富有人情味,他是汉正街的一个混混,为了争夺地盘与人发生冲突然后被判刑蹲了十年监狱,在人品上我们不好妄加断言,但他对李宝莉确实有情有义的,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男性角色建立在一个有过犯罪史的恶棍身上可见导演所传达出来的对男性形象的讽刺意义;而小宝,从小丧父,内心积压的恨足够杀死一切,从来没有像同龄人一样放声大笑过,过得压抑而痛苦,在自己高考后竟然决绝的要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决裂。上述中的男性角色都没有能够给到李宝莉支持与安慰,所有男性主体的不可靠造就了李宝莉这个女性角色所特有的坚韧与勇敢,造就了她不屈不挠的生命态度。
影片的最后,李宝莉为了生计放弃了以前卖袜子的工作,跟着何嫂干起了挑扁担的卖体力的活,风雨无阻,苦的连自己的发小小景都看不下去了,十年间黑色的头发渐渐变成了花白。面对电影结束时的李宝莉,观众的态度已非同情能涵盖,代之而起的是敬佩,因为这时的李宝莉是神圣的、美好的、高大的,这不仅是一个不依靠男人的肩膀活着的女人,而且是一个曾用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三口之家生活重担的女人。从李宝莉身上,我们看到女性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女性的出路不仅是争取经济独立,更主要的是精神的独立。(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