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
摘要: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提升学生学习力有助于提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依托“互联网+”拥有的开放教育资源、可供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的灵活学习方式、展现的互动教学平台,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改变学习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三力模型”;学习力;“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78
1引言
早在20世纪90年代,埃德加·富尔就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身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网络化社会,所谓的“文盲”已然不是是否识字,而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终身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教育的重心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2“三力模型”及学习力的内涵
“三力模型”是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为了揭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当代形态构建而来。“三力”指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的决策力,学校创新发展的领导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力。学习力在“三力模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有利于发展终身教育,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中具有现实性、引领性和开拓性的意义。学习力与学习能力概念不同,“一个人拥有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转化力的总和称为学习力,是人们渴望知识、分享知识、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他的知识总量,还包含他的知识质量、学习流量以及知识增量。”
学习动力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内在动力由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程度和要达到的目标高度形成。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越高,想要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对自己的要求越高,学习动力也就越强烈。来自社会的外在压力也是促进学习动力的一种,优胜劣汰是难以改变的自然法则,也会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毅力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是否有持久力,是否有锲而不舍的决心。拥有坚定的意志,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正如古语有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毅力要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学习力的本质。
学习能力包括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接受能力、消化能力以及满足学生学习的物质条件。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接受和消化能力直接表现在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等,能以自己最擅长、高效、准确的方式掌握知识,它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满足学生学习的物质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支持。
学习转化力是指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并能应用于实践造福自身和社会,也包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转化力的好坏跟先天素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密不可分。
将这四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力。如同“木桶原理”,学习力的高低取决于这几个方面最弱的一项。学习力的发展伴随着人的终身发展,在知识经济爆炸的现代社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无疑是当前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的重心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为让学生学会学习。
3“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在2015年7月國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的解释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这可视作目前官方对“互联网+”最权威的解释。以“互联网+”为背景,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有效地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搭建崭新平台。
3.1知识总量:从封闭到开放的教育资源
传统教育模式下资源固定,人群固定,教师面对面传授知识,教育资源相对封闭。而以互联网作为依托的现代传媒,可以吸纳、传播海量的信息,以其强大的存储性和资源交互性满足多种人群的需要,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育资源。另外,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达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风靡全球的慕课,学生只需要注册一个邮箱,只要想学就可以进入,达到一位优秀的老师也能服务于千千万万个学生的目的。依托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达到最大开放,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总量,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提供保障。
3.2知识质量:从被动到主动的个性化学习
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规定所学科目以及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性不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一方面,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打破了校园的局限,使学生不必完全依赖课本和老师,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企业可以利用迅速发展的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研发适用于不同学习群体的教学系统和产品。学生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在线课程,通过学习、课后成果分享、生成评价等达到学习效果。“互联网+”为从被动到主动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新路径,学生要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为学习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3.3学习流量:从固定到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灵活多变。“互联网+教育”推倒了传统意义上“班级授课制”的“围墙”,“将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与组合,使教育资源充分流动,只要有一个移动终端与网络相连,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课堂学习。”百词斩、扇贝打卡等软件遵循学习规律,让学生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巩固;微课、慕课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学习,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理解为止。“互联网+”为学生带来的灵活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增加知识流量,有利于培养学习力。endprint
3.4知识增量:从灌输到互动的教学方式
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资源共建、信息共享、沟通合作、相互交流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学习模式,在线教学、在线管理、在线交流、在线评价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灵活而方便,所有学生都是学习知识的主导者,教师成为指导者。如“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提高知识增量,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4“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策略
4.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充足的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未知事物保有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放视频、让大数据说话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在将来的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有充足了解,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打造智慧教材,用互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变革。如爱乐奇英语数码教材,包括测评、课本、教材、回家作业平台以及家校沟通系统在内的“六屏互动”,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避免了死记硬背而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4.2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的锻炼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可以以互联网为平台,调查学生学习资源的使用、学习时间的把控等可测性的学习行为,帮助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利用学习习惯的惯性,促使学习毅力的形成。同时,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如使用带有网上打卡的学习软件,督促学生坚持学习,并按照坚持的时间长短给与不同层次的奖励,以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网上的正能量信息,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学习毅力,从而使学习力不断提升。
4.3灵活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核心要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灵活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强大学习能力的必然选择。过去学生是在固定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通过书本、纸和笔做直观的记录,是静态而单一的。进入“互联网+”时代,增加了电脑、电视、多媒体等动态的多元学习方式。首先,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情境,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动画、视频、声音等激发学生洞察力、想象力、描绘力等学习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将在线学习和学校课堂学习相结合,利用移动图书馆、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灵活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4.4改进评价体系,提高学习转化力
学习轉化力是学习力的整体体现。学习转化力的提高,离不开评价体系的改变。目前,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考前突击也能取得较好成绩的现象让许多学生钻了空子,没有对知识真正地掌握,学习转化力更无从谈起。在“互联网+”背景下,依照多元的评价方式和丰富的评价内容来改进评价体系。一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的静态信息,还可以利用在线教育记录日常行为等动态轨迹,收集大数据,从学生的实践、创新、协作等方面整体评价。另一方面,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规范性评价,还要注重非规范性评价。如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贺卡的发送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在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所学知识大胆运用,逐渐提高学习转化力,使学习力不断提升。
5结语
学习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发展,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高低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网络化社会为“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和我们的生活相互交融,更以不可小觑的力量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想要迎合飞速变迁的时代需要,想要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想要向学习化社会大步迈进,就要充分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有利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34.
[3]乔杉.20年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才刚开始[N].人民日报,2014-4-21.
[4]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
[5]胡爽,陈秉初.学习力“六要素”的解析与分层[J].教育现代化,2015,(01):55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