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可
“文化自信笑开颜,百花齐放春满园;先进文化国富强,民族复兴喜洋洋……”在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作平文化大院”,一曲节奏铿锵的快板,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围坐一方,听得津津有味。
“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王作平看着热闹的人群笑叹:“这几年,国家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政策越来越好,群众的文化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文化搭台 “院坝”唱戏
“办文化大院初衷很简单,把大家从麻将桌上拉下来。”走过了12年,自费投入10多万元后,王作平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作平文化大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共客厅”,把本村和周边村的村民都吸引来了。大家到文化大院看书看报看电视,听王作平唱快板,摆龙门阵……后来,村民们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跟王作平一起捣鼓文艺表演队,一到农闲时,大院便人来人往,一片欢声笑语,再也看不见窝在麻将桌上的人影,甚至连续11年,当地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过去感觉孤掌难鸣,现在就算喊我马上搭一台戏,都完全没问题。”王作平的自信来源于村里那60多名随叫随到的文化志愿者,舞蹈、腰鼓、小品、快板、三句半、舞龙舞狮……都能找出表演者来,许多“编外人员”也纷纷主动报名参演,很多时候,王作平还得为控制节目时间大伤脑筋。
从知音难寻到一呼百应,王作平改变别人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因为深受群众信赖,他被推选为村主任,当上村干部后,王作平更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法律法规,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最近,他正带领村文化志愿者,通过小品、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传递出去。
张场镇小河湾村村民文德祥也走上了同样的文化之路。2014年,他毅然拆掉了家里年收入10多万元的养猪场,投资20万元,配置了音响、图书、投影仪、桌椅、装饰画等设施,将自家依山傍水的房屋改造为“德祥文化大院”,打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他说:“没有院墙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
不仅如此,文德祥还在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建立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电商网络,并多次组织村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农业水产养殖、农产品种植等课程的培训,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德祥踌躇满志地说:“我不仅要带着老百姓致富,还要带着老百姓在‘德祥文化大院里乐呵,最重要的是,我要通过‘德祥文化大舞台教化民众。”
文德祥没有说错,文化的教育如春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大民众在文化院坝的各种活动中,让自己忙碌起来、充实起来、快乐起来,过着邻里和谐的幸福新生活。
?众筹众办 创新模式
像“作平文化大院”与“德祥文化大院”这类由村民自筹自建的文化院坝,目前已成为丹棱县一大风景。2015年,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自办、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建设路子,丹棱文化院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等是综合性的群众自办文化院坝,“盆景园文化大院”是文旅结合的文化院坝,“培珍摄影文化大院”则是专业类的文化院坝……目前,丹棱县已众筹建成近百个各有主题特色和看点的文化院坝。同时,丹棱县以文化院坝创建为契机,加大对公共文化配套經费的投入,2012年至2016年,共投入资金9380.6万元。
“丹棱有很多扎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敲腰鼓、水族灯、车马灯、打连箫、棒头会……文化院坝让这些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文化活跃在大街小巷,重新焕发生机。”丹棱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践,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调动多方文化资源,提高群众自办文化院坝的积极性,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弊端,探索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文化院坝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既是群众的文化舞台,又是政策法规的宣传点;既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地,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室;既是民间草根艺术的创作摇篮,又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
据了解,在创建文化大院的工作中,丹棱县积极出台政策,落实扶持措施。在鼓励自建、体现众筹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对验收合格的文化院坝进行适当补助,落实相应的扶持措施。在把握原则、规范建设标准上,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坚持免费开放、持久健康、服务群众原则,按照“四有四化”的标准,注重引入特色文化元素。目前,全县文化院坝已形成“一院一坝一品牌”格局。(责编:周文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