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原诗歌文本入手教学诗歌

2018-01-22 21:25张成华
文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还原

张成华

内容摘要:要读懂诗歌并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必须先还原诗歌背后及本身的故事,即把“事不接,文不属”变成“事接、文属”,也就是把故事情节联络起来,才能“知其脉理之为一”,才能读懂含蓄语言隐含的诗意,否则你就读不懂诗歌,更无法“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关键词:教学诗歌 还原 背后故事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朱光潜先生的这些话虽是讲“读戏剧小说要读出故事以外的东西”——诗,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话里得出一些结论:一是戏剧小说是讲故事的;二是第一流的小说在故事之外有诗,只不过诗是故事以外的东西,这些“以外的东西”是附着在“故事”上的,小说中的诗是由“故事”这个花架子撑扶起来的,如果没有“花架子”——故事,那么“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诗就无处安放,所以读戏剧小说应该先理清“花架子”——故事,才能看到“诗”,否则就见不到“诗”。那么诗呢?它本身有没有“花架子”——故事?从朱光潜先生后文的论述及举例来看,诗也是有故事的,只不过故事很简单,朱光潜先生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都有简单平凡的故事,“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作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是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其实,诗与故事的关系古人也早有论述,《汉书·艺文志》中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意思虽是指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但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所有的感慨和情感都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说明“故事”与“情感”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只不过诗歌“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苏辙《诗病五事》)。这说明要读懂诗歌并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必须先还原诗歌背后及本身的故事,即把“事不接,文不属”变成“事接、文属”,也就是把故事情节联络起来,才能“知其脉理之为一”,才能读懂含蓄语言隐含的诗意,否则你就读不懂诗歌,更无法“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

那么怎么还原诗歌背后及本身的故事呢?主要的做法是展开充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不能凭空而生,它的依据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具体的诗句,一般情况下是先依据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还原诗歌背后的故事,接着依据具体诗句还原诗歌本身的情节和具体的细节,然后把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句本身包含的情节进行有机串联、整合,再加上细节的填补,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活灵活现的故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还能依据故事理清跳跃性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追踪到诗人的思维路线,当学生顺着作者的思维路线从起点走到终点的时候,诗歌也成了一个整体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丰富的情感、含蓄的意味、诗人的艺术本领就都能领略把握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往往与诗歌中所写的情节密切相连,它在诗句之外,但是它是整个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情节,有时更是读懂诗歌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读诗很多时候要采用“乌鸦喝水”的方式,投进“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这些“石子”,才能填补诗歌留下来的情节空白,才能还原与诗歌有关的完整故事,才能由此理清作者思维跳跃的路径,顺着作者的思维路径就能理清诗歌中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的含义,再加上想象具体的细节,学生就能进入诗歌扑朔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中,达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就能“共名而共鸣”“同情而同情”,然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就能领悟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佳妙之处”。下面以读辛弃疾的《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还原这首词背后的故事。辛弃疾出生在饱受金人入侵的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他没有显赫的门第,21岁就投入到抗金大业中,并且年轻时屡有英雄壮举和辉煌战果。他一生的理想就在收复失地,曾几度上书力陈抗金恢复大略,但均未被采用,虽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到作此词时他已为抗金大业奋斗了四十三年,但他从未被委以过抗金重任,大量的中原地区依然沦陷,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好不容易有了抗金愿望,可是却起用一个与皇室有亲戚关系,只为巩固个人地位,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的韩佗胄为主帅,而他被起用只不过是朝廷利用他是抗金元老的名气而已,他当时在镇江任上虽为抗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佗胄因受小人挑拨对他并非完全信任,也不听他的劝告,因此辛弃疾作此词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当前时局(抗金之战又会以失败告终,中原地区将依然沦陷)的深沉忧虑,而造成这一当前时局的主要原因是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腐败无能和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是他们让大量的抗金英雄赋闲在家,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展。而辛弃疾这一赋闲可是漫长的四十三年,作此词时已是“可怜白发生”,他心中不会有莫大的愤怒吗?这样我们就把握住了這首词的主要思想感情。

把握了这首词的主要思想感情后,我们再通过诗句联想想象还原诗句本身的情节和细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情节就是与其生平及其当时处境相联系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作者站在屡遭兵燹的京口,他首先想到了孙权,孙权在这里创立大业、鼎足三分天下,孙权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不是靠他亲临战场杀敌做到的,而是靠他善于决策、善于任用人才做到的,即他是靠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系列将帅才得以同魏、蜀抗衡的,才使东吴有多年的“舞榭歌台”的承平景象的,千百年来京口一带屡遭兵火洗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原因是再也没有孙权这样的明主,而非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作者用这一历史典故的意义应该是抒发千百年来英雄失路的感慨和自己不被朝廷重用致使河山长期沦陷的愤怒(“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也应该是一个顺叙句而非倒装句)。接着他想到了同自己一样出生寒门但却建功立业的刘裕,他把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寒门出生与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和英雄业绩作对比,是为了阐明“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和抒发对南宋统治者任人唯亲的愤慨。再接着他想到了刘义隆的草率出兵与“仓皇北顾”的结果,这种草率出兵不是同现实中的韩佗胄用兵一样吗?这不是在暗示韩佗胄用兵失败的结局吗?这既表明了作者对战局的担忧,又表明了作者对断送此次北伐命运的惋惜和痛心。再接下来词人的思维由历史自然转到了词人眼前的现实,从国家方面看,中原地区依然沦陷,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正是“佛里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典故的字面意思所在,表达的是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的深沉忧虑;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想到了历史上的名将廉颇,词人已六十多岁,壮志未酬,虽壮心不已,但受人排挤,终被弃置不用,而且这命运与廉颇如出一辙,只是自己更为不幸——廉颇还有人问“尚能饭否”,而自己是“凭谁问”,即无人问津之意。读到此处,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词人用一生的赤胆忠心,一身的武艺韬略漫长等待任用的痛苦,还能感受到黑发已化为白首行将就木时,连最后献志献力的机会都没有的无奈和愤慨,“凭谁问”三字饱含着词人多少的辛酸、痛楚、无奈和愤恨。而这一切都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明主)处”的原因造成的,这样词的一头一尾两个典故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的首尾呼应,浑圆一体。词人的不幸也因此扩展到了整个中华民族曾经屡屡遭受过的不幸,并且还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这不幸的根源——时无明主,英雄不遇明主,这样整首词读来意境宏阔深远,感情激越悲壮,有力的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因此,还原诗歌本身及其背后的故事,就能由“因”及“果”,即由诗人之事探究到诗人之情,理清诗人思维的“脉理”,从而达到读懂和鉴赏诗歌美的艺术的目的。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时习惯让学生翻译诗歌,认为能翻译好诗句内容就能读懂诗,其实这样做是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教学了,诚然诗句中的词语、句子需要解释,但诗歌不是文言文,文言文只要翻译就能弄懂文章所写内容,而诗歌具有语言的凝练性和结构的跳跃性,即便从字面上解释了所有的诗句,诗句间留下的巨大空白空间依然存在,语言的言外之意依然含蓄不见,总之用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诗歌学生多半是读不懂诗歌的。还有更多的老师教学诗歌就是分析再分析:先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接着分析诗歌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仅让诗歌教学索然无味,而且是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诗歌是文学作品,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王冠,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感人的,它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是体验感知形象而不是肢解分析文本,它需要我们想办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所营造的诗境中去真切的体验感知,只有在充分体验感知时才能触动学生的柔软的内心而对诗歌的意境、形象、意旨心领神会,才能捕捉到诗歌的“佳妙之处”。而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与诗歌紧密相连的故事,即还原诗歌背后及本身的故事,再现那些生动的场景和细节,让学生走进那个人、那年月、那事件、那情景、那心境中,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所塑造的形象、所抒发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地涌到学生的心头,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只要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何须枯燥无味地分析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还原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品花宝鉴》中优伶文学形象男性本位的还原
多元“还原”,深入解读文本
碳纳米点为还原剂的纳米金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情境,让语言与心灵相融
活性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条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