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语用品真语文

2018-01-22 18:57周再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

周再飞

【摘要】“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为了凸显母语教学的特点,从“把握言语指向,找准语用三起点”“玩转言语范式,递增语用三量点”“锤炼言语艺术,唤醒语用三特点”三个层面探索“语用型”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真语文”课堂。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三起点、三量点、三特点,让文本的言语价值得以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语用型”教学 真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用观照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揣摩、感悟语言,体会语言表达技巧,在语用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一、把握言语指向,找准语用三起点

“语用型”课堂体现学为主体。所以语文教学要以生为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语用指向,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

1.关注单元专题,找准语用出发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针对课文内容开展教学工作,达到语用教学的效果”。就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教材编排以专题组织为单元,每一个专题都遵循“人文与语用”双线并行的原则。因此关注单元专题,按照“人文与语用”并重的理念来解读单元导语,就可以找准语用出发点,得到课堂教学目标、手段关联的整体。然后根据相关要求来切入“语言文字运用”,这样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贴近,语用的出发点才准确、清晰、有效。

2.解读课后习题,找准语用着力点

如果说解读单元导语可以找准语用出发点,那么探析课后习题,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学生语言发展水平非常贴近的语用着力点。我们要密切关注课后习题中阅读与语用的转化,化阅读教学为语用教学。如教学《杨氏之子》重点要关注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应声答曰”三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其回答的巧妙,体会语言的魅力。由此可见,教材中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不但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揭示了教学重难点,而且还向我们暗示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凸显语用目标。对课后习题进行深度解读,以此作为语用教学着力点,能深化文本内涵,着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活用言语样式,生成语用训练点

文本是范例,每篇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样式都应成为“语用型”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些精华段落、精彩语句,需要教师潜心开发。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中的经典片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片段中精彩绝伦的排比、形象有趣的拟人以及情感强烈的第二人称描写,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这就是李汉荣文字的魅力。这样的表达语言活泼、语意丰厚、新颖独到,值得我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可形成言语样式,生成语用训练点。“这山里的朋友仅仅只有这一些吗?作者还会和哪些朋友打招呼?”出示:你好, 的

!你 ?讓学生围绕“打招呼”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语言表达中,进一步领悟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此,不仅使学生巩固文章情感,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写作手法,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玩转言语范式,递增语用三量点

在语文教学中,“语用”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来感悟语文特征和运用规律。王崧舟认为,在语境视野下开展语用教学,能够真正实现语文回家这一目的。我们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玩转”言语范式,深层次领悟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和蕴藏的内涵及作者的匠心。

1.增删移换,品出言语情感点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咀嚼语言,领悟情感可以用比较法。如《顶碗少年》中有一处描写:“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如果去掉划线的词语,句子仍通顺,表意也完整。两者一比较,感觉迥然各异,因为划线词语不仅写出了动作的变化之多,而且衬托出少年的技艺之高,难度之大,更凸显作者的赞叹之情。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在用词、布局方面的巧妙及词语所传递的情感。品味情感点,就是品味用词的准确性与精妙性,“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如是。

2.诵读品味,提升言语增量点

“涵泳工夫兴味长,”但要深得文章三味,需下咀嚼功夫。因此,教师要慧眼识珠,精选文中值得品味的语言,让学生诵读,品味语言的温度,感受语言的情感,达到言与意的比翼双飞。如《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段文字学生须多次诵读,反复揣摩,才能感悟句子的意蕴:文中的燕子、杨柳、桃花三个物像带给人的都是美好的感觉,它们有去来、枯青、谢开,但是日子一去不返,这样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无奈,从而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作者对时光的无限留恋。可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让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有效地夯实了语用基础,提升言语增量,从而使语文课堂的本色更为厚重。

3.放大细节,激发言语爆发点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语言精华之处。教学时应紧扣细节描写,让学生加深理解,感受内涵,充分领悟语言的精妙,然后以此为基点,进行有机的拓展,激发学生言语的爆发点。如《穷人》中托尔斯泰对桑娜心理的细节刻画,就是语言的一大亮点,可以进行语言拓展训练。

案例:《穷人》中的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受……嗯,揍我一顿也好!”endprint

(1)桑娜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

(2)这样的心情该怎么读呢?

(3)你们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A.……?! B.语序混乱

C.语句简短

(4)除通过描写心理活动来表达桑娜的忐忑外,还从哪些细节中可以发掘其内心不安?

(5)是否注意到两次写到“沉默”这一细节?从表面上看,桑娜沉默不语,可内心却是怎样的呢?托儿斯泰并未写出来,请仿照托尔斯泰的写法写出当时桑娜的内心想法。

从中我们看到拓展细节,有助于领会作者的匠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细节描写应成为“语用”课堂言语学习的爆发点,对细节描写进行语言拓展训练,使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言语的实践也由模糊到准确。

三、锤炼言语艺术,唤醒语用三特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习得”和“实践”是“语用型”教学中两个重要环节,“习得”意味着梳理出语用方法,“实践”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前者为后者打下扎实的根基,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两者结合,才能将语言文字运用发挥到极致。

1.体验独特情感,张扬语用特质

文章一些句段是作者情感喷发的高潮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段,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

案例:《慈母情深》教学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一字一句,无不汇成“慈母情深”这个词语,当时,我的鼻子一酸,快速奔跑出去,攥着的仿佛并不是钱,而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对母亲说:……(请将想对母亲诉说的话语写出来,既可以是内心自责,也可以是下定决心……)

要求:至少强调三个“我的母亲”。

抓住关键词“酸”,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成为学生表达母爱、宣泄情感的海洋。把“我的母亲”放在句子前面与后面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而吃惊,对母亲疲惫的表情而不解,对自己为买一本书去要钱而感到愧疚,读者也能不“鼻子一酸”吗?这样的倒装句,是一种语用特质,变长句为短句,使句子简洁有力,节奏明快,情感更强烈。

2.巧用文本留白,放大语用特征

留白之处,虽未着墨却给人以无限遐想。那么,我们就应注重留白处的语用功能,把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的审美活动融为一体。如《金钱的魔力》这篇文章在两个地方写到老板、店员的两次“笑”,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先揣摩老板当时的内心活动,再想象写老板的心理活動及与“我”的对话。然后顺势追问:“如果我再次来到该店,老板会怎样笑?对我说什么?”这样放大文本的留白之处,给留白处添上精彩的一笔,生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既深化文章主题,又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能,正如刘勰所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3.揣摩表达艺术,唤醒语用特性

文章的表达技巧常常具有典型的语用特征,需要学生去揣摩、感悟、运用。因此针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言语训练,体会作者的表达艺术,不但能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能唤醒学生的灵魂。

案例:《桥》(课文第四部分,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他儿子。”

(1)谁来读读这段话?

(2)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生:震撼)

(3)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到文章结尾才点明小伙子和老汉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好处?(生:到文章结尾才点明两个人的关系,这样,当你读到文章结尾时,你的心会突然一震,被深深地感动了。)

(5)小结:是呀,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等到结尾了才交代两个人的关系,通过设置悬念,从而让文章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6)延伸写话:被老汉用生命救出的村民也来了,在老支书的墓碑前,他们默默地站着,眼里涌动着泪水。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村民,你有什么话想对老汉说呢?请你模仿课文这种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到文章结尾才交代自己的身份!

揣摩文章的表现手法,理出核心语用点,从“谋篇布局、描写方法”等表达技巧上加以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心灵深处的语言图式,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绚烂之至,归于平淡。“语用型”课堂真正践行课改精神,传承母语教学特性。明确语用起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到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钱正权.从学生“表达困惑”的视角指导阅读——改变阅读教学思路的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11(28).

[3]汪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理分析[J].小学语文教学2014(4):6.

[4]蔡敏臣.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内驱性培养[J].吉林教育,2014(25).

[5]张传宗.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