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古装历史剧的创作策略探析

2018-01-22 17:49李振礼王永收
声屏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国家主义互文性

李振礼+王永收

摘要:由第五代导演吴子牛导演的历史剧《于成龙》2017年1月3日在央视播出后,获得了观众的一片好评。从电视剧《于成龙》的创作策略来看,作品坚持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新历史主义”创作理念。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电视剧《于成龙》为切入点,对古装历史剧的创作策略作详尽分析,从而审视“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古装历史剧内容与当下现实社会的互文意义。

关键词:古装历史剧 新历史主义 国家主义 互文性

近年来,古装历史剧创作为了追求高收益、高收视率,“明星+名导+大制作”成了不二选择,作品呈现出奇观化、虚构化的宫斗情境已受电视批评家诟病多年。电视剧《于成龙》摒弃清宫剧创作中的一贯套路,以微观视角讲述一代廉吏于成龙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人生故事,而獲得高收视率,是今年历史正剧的一个奇迹。剧中塑造的于成龙形象,不仅表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精神,更为历史正剧的创作做出了榜样,进而具有观照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诗化的“国家主义”政治观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历史纪实剧和历史故事剧两个基本形态。历史纪实剧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极端形态,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忠实再现,按照历史提供的确凿人物关系进行剧作结构,并以历史事件的顺时进程发展剧情。而历史故事剧由于戏说成分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古装历史剧呈现出武侠、玄幻类的创作倾向,虽然满足了观众的观看欲望,却因为低幼的剧情、混乱的历史观让观众的思想产生了价值观认同危机。因此,介于历史纪实剧与历史故事剧之间的历史正剧,在原有的文本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话语机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出现,“新历史主义”理论得以运用到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历史正剧有了理论的支撑,中国古装历史正剧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集思想、艺术与市场的统一。如胡玫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吴子牛的《天下粮仓》《贞观长歌》,张黎的《大明王朝1566》被视为“新历史主义”理念下的代表作品。胡玫在她撰写的《“新古典主义”(新历史主义)艺术的宣言——〈汉武大帝〉电视剧导演阐述》中说:“我更明确地在艺术上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历史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这种风格,我称之为‘新历史主义或‘新古典主义。”①这种新的历史表述形式,虽有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消解”“颠覆”的特征,亦是电视剧创作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变,对历史剧的创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历史主义”创作者提出了“国家主义”的概念,淡化了“家”的概念,从而构建了一种异于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②历史上的于成龙被康熙称为“天下廉能第一”“今时清官第一”的荣誉,文学作品中也都以清廉的形象示人,而电视剧《于成龙》所塑造的于成龙人物形象,除清廉之外,“一根筋”的性格是他最明显的体现。当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时,为了尽快破案,固执地抓“鱼壳”导致捕头雷翠亭被抓、证人车夫和幕僚柳晋阳的死亡。为了公平正义而大义灭亲是他性格的又一特点,一起长大的章吉仁被贬和自己的小舅子邢家良被斩,虽不近人情亦是“国家主义”观的至高体现。同时,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他冒死在直隶开放皇粮,在江宁斩杀皇亲赫里,是视人民为苍天的表现。于成龙所做之事,虽不近人情却是大义灭亲的表现,是创作者赋予于成龙“国家主义”历史观的现代书写。它淡化了“家”的概念,以表现清官对道德底线原则的坚守。于成龙无数次公堂之上掷地有声、慷慨激昂的陈词,是对贪官污吏进行打击的语言表现,迸发着于成龙心中的坚定力量,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原则

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倾向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策略,是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剧《于成龙》获得成功的一大原因。从电视剧《于成龙》的剧情脉络走向来看,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而对于人物关系的设置则具有艺术化加工的成分。于成龙作为可查、可考的历史人物,人生轨迹大致是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两江总督。电视剧剧情发展亦是按照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展开,对于成龙人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复原”。如于成龙在太原考场痛陈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的行为,重审“通海”案等。重大历史人物也有据可考,像康熙、鳌拜、明珠、张朝珍、金光祖、熊赐履、康亲王、吴三桂等人物。同时,创作者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连贯性,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进行了融合。如创作者把发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科考舞弊案放在了清顺治年间的科考,并虚构了刘瑞和、章吉仁、柳晋阳、屈九万、邢继堂等角色。刘瑞和因科考舞弊案的牵连被朝廷永不叙用,为后来做于成龙的师爷作了铺垫。章吉仁抽签去了福建,为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后重审“通海”案的矛盾勾画作了铺垫,进而烘托出于成龙的公平正义,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使《于成龙》既有事实性又具观赏性。这样的例子不仅在电视剧《于成龙》中不胜枚举,吴子牛导演的《天下粮仓》亦是如此,故事通过围绕巡抚刘统勋展开的“粮食大战”,而虚构出米河、米汝成、小梳子、刘含月以及与刘统勋的关系。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主题意蕴的传达意义重大。

为了电视剧的叙事既跌宕起伏又逻辑严谨,使复杂的人物关系能够得到清晰的表现,在细节设置上,导演同样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原则,使电视剧《于成龙》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兄弟情。生活作风简朴的一代廉吏于成龙,“于青菜”的称号是对他廉洁的直观体现。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他家中吃饭多年不知肉味,嘱咐家人要生活朴素。而最令人感动的一次莫过于成龙上街吃饭问价钱,问了一圈小店,却因为“这比家里一文钱的菜粥贵多了”“那比家里贵了三文钱”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中就餐,这一细节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以表现于成龙生活的简朴。同时,伞作为一个道具,在联络于成龙与章吉仁的感情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章吉仁被降职后,于成龙把章吉仁曾经送给自己的雨伞重新送给章吉仁,浓浓的兄弟之情通过一把雨伞演绎得至情至理。这一细节明显具有虚构的成分,却成了于成龙与章吉仁情感的纽带。因此,在处理细节方面,导演把历史真实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交错相统一起来,立体地展现于成龙的清廉一生。endprint

历史故事与现实社会的互文性

“新历史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是“互文性”理论,通过创作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加工,创作出具有与现实互文意义的作品。“新历史主义”者强调一部文艺作品在尊重重大历史事实不变的基础上,加强历史书写与当下现实的联系,而创作出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这就要求创作者要以现实的眼光书写历史,进而表现出历史事实与现实的意义。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电视剧《于成龙》的重大意义所在。中国当下的反腐倡廉如火如荼,党中央不畏艰难“打老虎”以法治反腐,与电视剧中塑造的廉洁公正、生活质朴并始终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于成龙形象形成互文,是对不作为公务人员的极大讽刺。对于成龙来说,坚持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是官员的生命所在,始终心系百姓的信念使他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康熙皇帝的重用。当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公务员的基本职责所在。于成龙践行的“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理念,虽然是由封建时期的理学家提出,却和中央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有共通之处,即站在人民的立场看问题,用于成龙的清正廉洁去讽刺当下贪污腐败之官员,再恰当不过。

不仅如此,“新历史主义”创作观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使两者之间有了价值认同感。电视剧《于成龙》并没有着力塑造朝野上的权力纠葛,而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国家主义”政治观书写着“小人物”于成龍的波澜一生,使历史剧更加具有价值认同感。电视剧《于成龙》中于成龙的仕途升迁与破格任用,和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对于成龙的“卓异”举荐有关,也反映了康熙对清明吏治环境的强烈渴求。如果没有康熙皇帝的英明睿智,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的爱惜人才,大器晚成的于成龙永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机会。从“削三藩”时大胆运用康熙的“剿抚并用”政策到斩杀皇亲赫里时的坚决果敢,勾画了于成龙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这难道不是当下每个人所渴望的人民公仆吗?《于成龙》里的于成龙和《天下粮仓》里的刘统勋,《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相似,都塑造了敢于为国、为民请命的大清官。创作者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书写他们的传奇,正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强烈观照。

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理应为现实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价值观。从电视剧《于成龙》的创作可以看出,以《于成龙》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历史剧,不仅避开了戏说历史剧“胡闹”的行为,亦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问题。同时,它消弭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在消费为主的当下社会,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注释:

①胡 玫:《“新古典主义”(新历史主义)艺术的宣言——〈汉武大帝〉电视剧导演阐述》,http://blog.sina.com.cn。

②白小易:《论新历史主义电视剧的兴起与创作策略》,《中国电视》,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国家主义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直面历史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
论何新新国家主义的内涵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