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当、叮当”驶过上海百年

2018-01-22 05:40惜珍
上海工运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黄包车运量公共汽车

◎惜珍/文

上海目前拥有数千条公共汽车和电车线路,是上海市民职工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目前14条地铁线路的开通更是为市民出行带来便捷。不过,人们也许不会想到,直至上海开埠前后,上海盛行的交通工具还只有中国传统的独轮车和轿子。直到1908年,上海首辆有轨电车英商1路,“咣当、叮当”地从南京路缓缓驶过,拉开了上海公交百年发展的序幕。

从西洋马车、黄包车、有轨电车,发展到如今各类新型公交车、城市轨交,它们承载着所有上海市民职工的生活情怀,甚至可以说,上海是在车轮不断转动下发展至今的。公共交通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它的发展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象征。那么,这些贯穿了整个世纪的上海公交,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上海街头的流动风景线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在那个年代,西洋马车和黄包车遍布上海大街小巷,成为了沪城交通的重要一部分。而到上世纪初,出现了有轨电车,继而有了公共汽车。一时间,西洋马车、黄包车、电车、公交汽车纷杂其间,描绘出上海街头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

西洋马车和黄包车

老上海滩的黄包车

1908年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

上海开埠后,随着跑马场的开设和租界侨民的增多,马车作为一种日常交通工具在上海流行起来。当时上海街头的马车充满了西洋的情调。车有单马双轮、双马四轮,敞开的车身上支起一顶漂亮的遮篷,车厢分前后两厢,车夫坐在前厢之前的单独位置上驾车。当时,有钱人多有自备马车,一般市民则雇用马车,有点类似现在的私家车和出租车。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有两家马车行,一家是西班牙人帕兰特创办的龙飞马车行;另一家是由一名曾在跑马厅当过调马师的上海人陶善钟开设的“善钟车行”,如今的常熟路当年叫善钟路,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这两家车行控制着当时上海80%以上的马车。

随着上海租界的日渐繁荣,马车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出行需求。

1874年,首批300辆人力车从日本引进,作为营业性载人交通工具在租界正式运营。因其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黄包车无油耗,无污染,且车资低廉,很快便在上海滩流行开来。当时,上海人出门办事、购物,走亲访友多以黄包车代步,成为一种潮流。当年的黄包车夫一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他们没钱买车,只好到车行租用。当时上海人力车行数千家,依靠拉车谋生的人力车夫达数万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们起早摸黑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来回奔波,却收入低廉,食不果腹。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当年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

从有轨电车到双层汽车

1908年一天清晨,上海第一条公交线路,英商1路有轨线路正式通车,自静安寺向东穿过繁华的南京路至外滩,全程6.04公里。

“咣当、叮当”行驶的电车,成为上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风景,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上海的有轨电车最早是红皮的,四角方方,只有一节,不设车门,乘客可以随意上下。后来上海人口剧增,跳上跳下危险性增大,就安了门,并有了挂车,分了等级。不少老作家都回忆说,他们当时坐二等车厢。张爱玲当年住在今天的常德路与南京西路交界处的常德公寓,离常德公寓不远的地方就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停车场,后来成了上海公交电车一场。心底喜欢尘俗生活、追求时髦的张爱玲,经常扑在常德公寓的阳台上,默默俯瞰有轨电车进场。她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写道:“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的声音,她是欢喜的。

1922年,华商公利汽车公司创办了公共汽车事业,开辟由静安寺到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的公共汽车线,成为上海最早的公共汽车线路。1934年,上海又开通了双层公共汽车线路。许多追求时髦的人,多喜欢坐在双层公共汽车上层的前排兜风,从车窗饱览上海城市风光,这也可算是当市花钱最少的娱乐活动之一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逐渐取代马车、黄包车,成为了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1963年,20路无轨电车诞生。不久,无轨电车逐渐取代了有轨电车。至1975年,由虹口公园通往五角场的有轨电车被拆除,“叮叮当当”的电车铃声终成上海滩街头绝响。

上海迈入“公交都市”时代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口密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出路。为此,上海大力推进现代城市公交建设。1993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试运行。上海,也继北京、天津之后,成为中国大陆上第3个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如今,随着中运量公共汽车、BRT、共享单车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公交系统不断落地,上海正努力向着“智慧公交、绿色公交、人文公交”的城市交通新目标奋勇迈进。

今年12月1日,上海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成为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未来,随着多元化、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格局的逐步完善,上海将真正迈入“公交都市”的新时代。

71路中运量公交汽车

中运量公交与BRT

地铁线路的不断开通给市民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但随着客流的增长和发车间隔的限制,地铁高峰时段的拥挤以及地铁接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成为上海交通无法逾越的瓶颈。

于是,一种介于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小运量常规公交之间的运输方式——中运量公交系统,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日清晨4点30分,延安路中运量公交71路正式开通载客试运营。其线路走向为“申昆路枢纽站—延安西路—延安中路—延安东路外滩”,自西向东横贯闵行、长宁、静安、黄浦4个区,总长17.5公里,共有25个站点。

中运量71路采用新型双源无轨电车,所有车型均为低地板型,与站台无高低差,站台上的自动门一开,乘客们就可以直接上下车,十分方便。中运量公共汽车车型环保,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座位宽敞,车厢里还设有轮椅专用停放区,区域内设置了安全带等保护装置,看上去温馨宜人。

与中运量公交相似的还有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传送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以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2017年6月中旬,被称为上海首条BRT快速公交线路的奉贤南桥至东方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总长31.2公里,覆盖奉贤区、闵行区、浦东新区,考虑到实际道路状况,BRT线路运营时将采取“标准专用道+公交专用道”相结合的模式。

未来,待BRT建成之后,从奉贤南桥汽车站至东方体育中心原先一般在1小时20分钟左右的公交车程可缩短至45至50分钟。

共享单车成为出行新方式

对于上班族而言,每天从家赶到地铁站、公交站的一段路和从车站狂奔到办公室的最后一段路,都是最无奈的。摩拜单车、OFO小黄车等“无桩”共享单车的面世则打通了城市里中长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人们出行最为贴心的新方式。

所谓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这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环保共享经济。

缔造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的OFO小黄车使用十分方便,用户只需在微信服务号或App输入车牌号,即可获得密码解锁用车,随取随用;通过APP随时定位的“摩拜单车”,则不必像公共单车那样必须定点取车,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

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共享单车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上班一族的青睐。现在,我们只要走上街头,随处可见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这已成为申城街头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黄包车运量公共汽车
云南:上半年中越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创4年最佳
拉黄包车
乘公共汽车
乘坐公共汽车出门
跌跌撞撞的公共汽车
印度:黄包车也要装GPS
不一样的公共汽车站
2月份铁路货物运输平稳有序
美丰复肥公司8月发运量同比大增
2012年1 — 9月全国铁路主要品类货物运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