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缺血性中风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具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等特点,目前临床针对此病治疗主要行抗凝、溶栓、脱水及保护脑神经元等方案,但均疗效欠佳。中医学认为此病主要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且受痰、风、火等因素的作用,引发脑脉痹阻、脏腑功能平衡失调而致,故痰瘀为中风病急性期发病基础,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1]。为此,本文就选取的5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于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化痰通络汤治疗,且取得良好效果,现作相关报告:
资料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的105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年龄42~78岁,平均(62.47±4.28)岁,男女比30:20,病程1~5 m,平均(3.52±0.62)m;实验组(55例)年龄43~79岁,平均(63.15±4.69)岁,男女比34:19,病程2~7m,平均(3.87±0.59)m;基线资料在两组中比对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
对照组单纯行西医治疗,均行降压、吸氧及维持酸碱平衡、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依据患者不同病况进行降脂、抗血小板、抗凝、降糖及溶栓等治疗。实验组于此基础上行化痰通络汤治疗,中药成分包含炙远志各6 g,川芎、地龙、白术、红花、法半夏、天竺黄、胆南星、石菖蒲各10 g,茯苓、丹参、郁金各15 g,水煎剂,1剂/d,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连续医治6周。
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参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2]予以评估。比对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照中风病积分值变化: 治疗前后积分差/治疗前积分*100%;≥85%为基本痊愈,显效≥50%且<85%为显效,≥20%且<50%为有效,<20%为无效;总有效=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级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前者予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3]予以评估,得分范围0~42分;后者予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包括穿衣、洗澡、进食等项目,满分100分;患者神经缺损严重程度、生活能力均与分值呈正相关。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s,分)
表1 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55 22.36±2.35 11.20±3.84ab对照组 50 21.64±2.17 16.92±2.61a
比对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更高(P<0.05)。
较之治疗前,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两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更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与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s)分
表2 比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与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n=例数) 时间 NIHSS Barthel指数实验组(n=55) 治疗前 20.54±2.13 55.26±17.54治疗后 12.07±2.32ab 81.36±24.95ab对照组(n=50) 治疗前 21.34±2.39 53.67±16.33治疗后 16.69±2.52a 68.17±25.38a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因多为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而入,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通常,而导致脑络瘀塞。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主要为风、痰、火、虚、瘀,虚实夹杂,本为肝肾阴虚,标为痰、风、瘀、火充斥体内,气血逆乱为主要病机,风挟痰瘀痹阻络脉为发病关键。痰、瘀为中风病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且贯穿疾病整个发生及发展过程,故依据病因病机,本研究以笔者通络活血祛瘀、清热化痰为治疗原则。
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就选取的105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资料予以对比分析。实验组采取的化痰通络汤药剂成分主要包含炙远志、川芎、地龙、白术、红花、法半夏、天竺黄、胆南星、石菖蒲、茯苓、丹参、郁金,其中炙远志具养心安神之功效;川芎、郁金具活血化瘀之功效;红花、丹参具活血调经之功效;天竺黄、胆南星具文温化寒痰之功效;白术、茯苓、法半夏具健脾化湿之功效;石菖蒲具醒脑开窍之功效;地龙具祛风通络之功效;上述各药合用,共奏疏经通、活血祛瘀、清热化痰的作用,标本兼治,瘀血散、痰浊化,通脉络而症除。此外,法半夏具镇吐、祛痰及镇咳的效果;川芎对动物起到显著降压作用;红花可增强心脏扩张剂收缩,促使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丹参及川芎皆可有效促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得以改善;石菖蒲含有的挥发油可发挥镇静效果。因此,临床采取化痰通络汤联合西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其生活能力提升。经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较治疗前,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大;比对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较之治疗前,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两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显著更大;提示化痰通络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对两组远期复发情况由于受样本例数少、时间短等因素制约未加以分析,待进一步加大样本进一步调查再作报告。
总结上文,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行化痰通络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而且有效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改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1] 高 磊,焦 静,王美姣,等.芪参通络增智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认知障碍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5):331-334.
[2] 白 雪,罗 钢,杨思进,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9):768-771.
[3] 周晓晖,林道强,莫小文,卢瑞丽.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海南地区痰淤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18):2734-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