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雷 陈新新
1.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应当注重遵循其中的客观规律。
所谓“要素协同”,是指在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介,必须在空间上保持一致性,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这是价值观教育形成合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规律性要求。当前,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突出问题就在于“要素”的协同性不够。从教育“空间”或横向协同看,不仅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尚存在差距,诸如教育者对自身调节、环境调控的素质能力不适应,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主体精神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开发;而且作为“媒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相对于价值观培育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动态系统,其协同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教育“时间”或纵向协同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教育主题的多元化和易变性,以及主题性教育与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衔接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教育目标难以实现阶段性目标与整体性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使教育过程难以充分满足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需要。可见,强化价值观教育,就要高度关注教育要素协同性问题,切实把功夫下在按客观规律办事上。
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其形成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接受过程,而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独特的价值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积淀而不断内化于主体意识的过程。就价值观形成机理而言,它不仅涉及到接受主体、选择信息、适应环境等复杂因素,而且需要经历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价值行为等若干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育过程,方能最终在人们心灵深处确立起相应的价值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价值观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价值主体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而且价值生活体验每进阶一个阶段,都意味着人生再造的一次跨越,其中饱含“百年树人”之艰辛。这就决定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搞“一阵风”工程,更不能忽视价值观生成规律而搞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如其不然,旨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可能成为“运动式”的一阵风,盛至因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短期“轰动效应”而流于形式。
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面建设的方方面面,抓好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群众普遍认同、自觉培养践行。因此,价值观培育必须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行为养成。其实,解析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贯穿其中一条主脉络就是价值行为的实践养成。价值行为处于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它既是价值意志的逻辑外化,又是价值理念借以实践体验而升华的重要“端口”。因此,抓住了价值行为养成这一环节,就抓住了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然而,合目的性的价值行为养成,又不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它必须建立在同价值观培育目标相一致的制度规约的基础上,这就使得健全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价值行为养成机制极为重要。况且,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并将个人价值行为纳入其运行轨道时,一个完整的“培育链条”才算最终形成,构建从教育到养成的价值观培育系统工程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向深入,就要致力于构建广大群众价值行为养成机制,调整完善日常规范,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导向,从而为人们自觉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1]龙一平,高军.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导刊,2009(6).
[2]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