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电信客服,您申请的180开头的电话号码涉嫌一起诈骗案,部分赃款打入了您的银行账户。公安机关要您配合将这些资金转至专案组的安全账户,我帮您转接给公安。”电话刚接通,“骗子”就照着“剧本”开始下套。
“我没有180开头的电话。”居民李阿姨斩钉截铁地说,随即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骗子”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居民的防范意识还是很强的。”
6月26日下午,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大宁路派出所。打电话的“骗子”,其实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张明芳。
“每次防范电信诈骗宣讲结束前,我们民警都会提醒居民们会有‘课后作业’。目的是让居民亲身体验下骗子是怎么一步步下套的。看看听过防范宣传,他们还会不会上当。”静安分局宣传科民警张昕介绍,让社区民警扮演“骗子”拨打电话回访居民除了测试宣传效果外,还能帮民警梳理出电信诈骗的高危潜在受害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并通知家人一同参与防范。
在现场看到,这场测试共挑选了8名居民进行电话“回访”,7名居民都很快识别“骗子”的伎俩。唯一一名“中招”的居民李老先生,在民警上门劝阻时也已恢复镇定:“挂了电话,老婆就‘教育’我这些都是骗人的。以后肯定不会上骗子的当。”
“许多市民都对电信诈骗的手段和方法有大致了解,但还是不断会有人上当。”静安分局宣传科负责人石芳凝介绍,静安警方对2017年至2018年4月全区接到疑似电信诈骗、被成功劝阻和上当被骗的案例进行梳理和调研发现,其中近八成的当事人表示知晓警方或银行关于电信诈骗的宣传,但真的落到自己身上往往惊慌失措,继而一步步落入骗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里。
让民警扮演“骗子”测试辖区居民的想法,始于今年4月中旬。当时,静安分局宣传科联合派出所、社区单位共同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时,动了不少脑筋。宣传科民警张昕和同事绞尽脑汁:除了传统的进社区宣讲、新媒体上宣传、拉横幅、贴海报、印册子,还能通过哪些方式让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更深入人心?一个让社区民警扮演“骗子”打电话给辖区居民、测试之前防范宣讲效果的想法冒了出来。
“居民在听完民警防范宣讲后,接到模拟的电信诈骗电话,如果能当场识破的,说明具备了一定的反诈意识;如果未能当场识破,就是高危的潜在受害人。”张昕告诉记者,民警测试的剧本都是根据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经典电诈套路。测试结果中,高危的潜在受害人将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由社区民警定期和居委会干部、当事人家人一起,点对点进行回访、宣传。
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此前已多次策划和静安警方各派出所合作开展模拟测试活动,许多读者还因为没接到民警的“回家作业”而来电询问是否登记错号码。“起码,在读者俱乐部里,没有老人上当受骗过。”读者俱乐部负责人陈主任自豪地说。
这是一场民警与居民一同参加的测试,考查民警宣讲效果好不好,考查居民是否掌握反诈知识。民警按照宣讲课上的名单逐一拨打电话,多数被测试居民一听到陌生口音和电话号码,三两句话就直接挂断。有的虽然能耐心听民警扮演的“骗子”聊上一会儿,但一旦听出涉及钱款、转账的时候,就非常警觉地挂断电话,甚至还有大声责骂的。其中多名居民接到“涉嫌某项罪名”电话时都能及时识破,并且要求对方“有本事”找自己的社区民警来再说。
家住静安区江场路1033弄的应老伯女儿主动联系三泉路派出所社区民警蔡骅报名给父亲做模拟测试。王女士说:“平时自己工作繁忙,父亲是独居老人,也不会上网,很担心会被各类时下不断翻新的骗术骗到。有这样的机会,让父亲去尝试学习下,很有意义。”
不久前,静安分局与SMG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音乐早餐”栏目合作策划了一档反诈特别节目,由社区民警委托专业电台主持人给辖区居民拨打模拟诈骗电话测试。节目主持人阚晓君坦言:“身边就有老人遭遇过毕生积蓄被骗的惨痛教训。因此,多做这样的节目很有意义。当老人得知我们和公安民警的用心后,聊得电话都不愿意挂,真的很温情。”
目前,从政府部门到电信、金融行业,全覆盖式的监管保护已逐步成形。对此,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对电信诈骗的防阻工作从原来的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先预警,综合运用多种科技和信息手段,积极开展前端劝阻和防范宣传工作,与辖区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街道居委会、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合作,加强信息数据共享,策划各类新颖的反诈宣传,绝不让任何一名居民成为高危的潜在受害人,有效遏制了此类犯罪的发案势头。
静安警方在反电信诈骗防范宣传中,还有针对性地加入了心理建设内容,鼓励居民遭遇电信诈骗时主动报警,接到“962110”劝阻电话第一时间接听,防止被洗脑受骗。
上海静安警方表示,民警扮演“骗子”进行的反电诈防范宣传,将在全区逐步推广,尽量减少高危潜在的受害人。同时,该创新举措也将纳入分局社区警务工作考评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社区民警深度融入基层组织、社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