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建设的中国方案

2018-01-22 14:35张译文张爱武
桂海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金砖经济

□张译文,张爱武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针对全球化的深刻变动,特别是针对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60,为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公正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平台贡献了正能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身份已经从曾经扮演的配角逐渐向着主角甚至是核心主角转变,主要呈现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变革、完善G20的治理功能、深化“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以及发挥“一带一路”的示范引领等方面。毋庸置疑,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的五大平台建设中贡献自身智慧和方案,不仅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各国政府进行互动与合作的重要对话平台,是维护世界和平、共谋经济发展的大舞台。然而,21世纪以来,由于联合国机构本身的刚性以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常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致使不少“唱衰”“唱改”联合国的声音甚嚣尘上。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那些由发达经济体或是由新兴市场大国构成的诸如G20、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非正式集团,联合国的能力、效力以及合法性都遭受到巨大挑战,面临被边缘化、被弱化的可能。但作为二战后肩负全球治理重任的联合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能有效代表各民族、各地区和各国际组织利益,能够在不同行为体之间搭建起合作桥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目前,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阶段正在到来,中国在坚定维护联合国合法地位的同时,利用联合国机构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并为此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贡献更大的中国智慧。

首先,形塑国际共同价值原则,推动各主要行为体形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中国针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树立正确义利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主张,为联合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念支持。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在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的互动中,进一步倡导和平、公正、平等、包容、分担责任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规范,发挥其作为全球最大、最包容对话平台的作用。

其次,推动联合国更加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它们争取更加公正的发展,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化。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应建立在各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不应是一批国家富裕,而另一批国家贫穷落后。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能力建设,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支持与帮助,促使各类阶层、各种人群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再次,督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为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受制于西方教条式的价值模式,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治理结构,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这与崛起的新兴大国产生了利益与价值冲突,致使出现“治理赤字”或“治理失灵”。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构需要体现更多的价值共识。因此,要积极推动联合国督促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方案的尽快落实与完善,客观公正地反映新兴大国的利益诉求,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

最后,推动联合国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新的组织,以适应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全球经济治理倡导的是一种“共治”理念,强调不同经济体共商共建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早在联合国成立之初,非政府组织就与联合国建立了联系,“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得采取适当的办法,俾与各种非政府组织协商有关本理事会职权范围内之事件”,这条《联合国宪章》的法律规定使得民间社会组织在联合国体系的互动中有了一席之地[3]。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联合国能够在基层和民间活动中获得大量的一手信息和资料,能够将重要的全球经济问题列入外交议事议程,从而引起全球经济行为体的关注,增强全球共识[4]。总之,“联合国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作用不可替代,是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5]。

二、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提供了大量机制化的理念原则和规则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国际货币事务为主要业务,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帮助其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关系;世界银行(WB)主要以世界经济的复兴与发展为主要任务,为各成员国提供中长期的资金与技术援助;WTO在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和平衡贸易关系方面起着支柱性的作用[6]。这三大国际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全球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根本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各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权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因此,修正原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纠偏西方大国长期在国际游戏规则制定中的权力垄断问题,更多地听取新兴国家的声音,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7]。也就是说,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加速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积极参与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对话平台的同时,阐释对于现存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转型升级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首先,推动新兴经济体在IMF中增强特别货币提款权。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在全球贸易投资和外汇储备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并且其发行不受任何制度上的监管[8]。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先后通过采取两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来贬值美元,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成本[9]。因此,反对美元霸权,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一员,这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这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其次,推动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制度改革。目前,国际金融制度是一种带有霸权性质的、缺乏国际正当性与合法性的体系。虽然欧美经济体承诺增加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和重塑全球金融制度,但这只是一种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的说法。事实上,欧美国家并没有“放权”意愿,尤其是美国仍然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中的一票否决权,导致现存的权力分配结构根本无法反映世界经济中的权重变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复苏所作出的贡献。

再次,推动建立开放、包容、高效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在WTO框架中,许多经济规则和制度都是西方大国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并且它们“利用其在国际经济规则方面的主导权,大搞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10],这极不利于新兴国家的经贸发展。因此,中国在接受现存国际经济组织规则的背景下,通过逐步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与传统发达经济体既有摩擦又有合作的相互适应中,促使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逐步走向合理、公正与高效[11]。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并不是重起炉灶、有意拆台,而是与时俱进、相互补台。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12]。

三、完善二十国集团的治理功能

二十国集团(G20)是随着局部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南升北降”调整的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相互博弈和妥协的产物。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G20不同于以往传统大国主导下的“大国俱乐部”模式,提供了一个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协商的对话平台,赋予了新兴经济体参与权和一定决策权。自2008年至2017年间,二十国集团已经举行了十二次峰会,峰会的议题从西方大国关注的金融危机的预防和解决拓展到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宗商品价格变动、能源政策、气候变化等领域。从积极角度看,G20代表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性进步。但从消极角度看,G20仍难取得真正的进展。七国集团(G7)在G20中仍占据领导和控制地位,G20的运行规则和遴选成员标准被G7牢牢主导,新兴国家对此没有发言权;在G20内,亚洲国家缺乏统一声音,致使美欧国家可以从容制定规则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13]。此外,G20没有常设办事机构以及在决策执行上缺乏“刚性束缚”,导致其难以与各成员国建立起长效的沟通机制和有效落实峰会达成的重大协议,致使G20看上去更像一个“清谈馆”,而不是“行动队”。

2016年9月,在杭州成功举办的G20峰会上,中国政府首次全面阐释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14]。习近平强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存在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应当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伙伴关系来应对各种挑战[15]。中国愿意秉持着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精神为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综合失策的“中国药方”,以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之路。

首先,推动G20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政策。要充分协调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拓新一轮的创新增长方式,努力推进国际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从而使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正能量[16]。通过“不断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优化国际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特别提款权作用”[17],改变由G7少数国家垄断的原状,让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力。

其次,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与发达经济体直接讨论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因此,中国要借助好G20峰会的平台,加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协调沟通,发挥好独特的“桥梁”作用[18]。

再次,处理好与传统大国间的关系。中国在加强与传统大国合作的同时需要适应大国间经济游戏规则的博弈,以免受制于发达经济体颁布的政策。为了使在G20平台上提出的议题、表明的主张和立场更具有广泛基础,获得更多响应,有必要在大宗商品价格、基础设施建设、主权债务等问题上加强与新兴经济体11国(E11)各经济体的沟通与协调,包括在G20对话前利用10+1、10+3、10+6等会议机制与亚洲国家进行交谈与听取诉求[19]。

最后,提升自身的金融治理能力。相比贸易投资领域,我国与G20其他成员国的金融联系明显不足,这将制约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2016年,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议事议程,并且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只有这样,才能“让二十国集团走得更远更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20]。

四、深化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金砖国家的发展后劲有所放缓。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尚未走出调整期,各主要经济体围绕规则、制度和利益的博弈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经济传统优势发生巨大变化,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等问题日渐突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面对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出现起伏,有人断言“金砖失色”“金砖褪色”,这是极不合理的。习近平指出:“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出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一个拳头”[21]。只要五国同心协力,金砖不会褪色,“含金量”还会更高。

2017年9月,习近平提出了“金砖+”合作模式,目的是促进金砖国家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进行联络、互动、对话以及合作,从而更好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和集体意愿[22]。“金砖+”包括的不仅仅是金砖国家经济体系,也包括金砖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区域集团。如俄罗斯所在的欧亚经济联盟,巴西所在的南方共同市场,南非所在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印度所在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国所在的上海合作组织[23]。可见,“金砖+”并不是一个单极的、地方性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够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本身和主要区域的全面性网络联盟[24],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无核心—无边缘”。根据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说法,“金砖+”代表南南合作的新平台,“通过金砖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大国或发展中国家组织开展对话,建设更广泛伙伴关系,扩大金砖“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25]。

首先,尊重各国发展模式。“金砖+”秉持的是一种包容精神,致力于推进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发展模式互荣、互鉴和互惠[26]。习近平指出:“金砖国家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来。我们五国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模式,相互照顾关切,致力于增进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27]不管是目前的“金砖五国”,还是未来的“金砖+”,金砖成员国将永远不会向别国强制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和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道路。

其次,推动经济务实合作。“金砖+”秉持的是一种开放精神,鼓励成员国努力发挥各自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中多样性和互补性的优势,在不断巩固农业、矿业以及制造业等传统合作领域的同时,下大力气拓展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人文等新兴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联合研发与生产方式的联合转变来提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水平和层次。

再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金砖+”秉持的是一种合作精神,鼓励各金砖成员国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帮扶别国发展,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携手为各国经济谋发展,积极推动各自国家与地区发展战略的互相对接,通过技术转让、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鉴,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合力走出一条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路子[28]。

最后,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金砖+”秉持平等精神,改变了以往按照经济实力决定出资比例,投票权与出资比例相挂钩的霸权治理模式,而是各国平等出资,且没有一国拥有否决权。这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贷款难”问题和增强金砖国家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作为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可以借助这个新型的国际合作平台“渐进式”地改革旧的国际经济治理规则,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可以说,“金砖+”通过“共同发声”“共提方案”,不断扩大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联动效应和正面溢出效应,形成一种更加紧密、全面和牢固的经济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金砖国家是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这种友谊和合作必将不断深化”[29]。

五、强化“一带一路”的示范引领

在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平庸增长的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转型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意愿都出现了明显的弱化,对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国际公共品的供给力度也出现明显的下降[30]。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适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搭建区域开放性合作平台以切实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从而展现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担当。

首先,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来创造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治理的需求。根据世贸组织的数据,全球贸易增长已从1990—2008年间年均7%下降到2009—2015年间的年均3%,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1.7%[31]。在投资方面,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下降2%,降至1.75万亿美元。根据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1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增至1.8万亿美元,但仍远低于危机前峰值水平[32]。面对国际贸易、投资规模及增速都明显放缓的态势,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和非排他性、非地缘博弈性的合作精神,同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铁路、港口和管网的联通将不同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连接成经济走廊,推动区域产能、技术和经贸合作,实现沿线各国供需对接,力促沿线各国的经济互补。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1—7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5998亿美元,同比增长14.4%[33]。2017年1—8月,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85.5亿美元,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34]。考虑到相关项目建设中庞大的潜在资金需求,中国积极推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建设,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带动沿线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弥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缺口。可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场“拳击赛”,而是一场“接力赛”,是各国“撸起袖子一起干”的共同事业。

其次,在制度层面上,“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中国面向沿线各国乃至全球提供一项更具有平等性、合理性和包容性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为区域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现存的全球经济制度严重缺乏弹性和包容性,无法保证全球主要经济体拥有完全对等的话语权,尤其是传统制度所承载的各个国家的利益分配结构已日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的需求。矫正西方大国长期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制定中的权力垄断问题,保证全球经济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代表性是各国人民的现实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率先提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中国欢迎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整体进步。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制度衔接和规则对接,尽可能减少因沿线各国自然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种制度规则差异而带来的合作成本,努力推进不同制度之间的整合和统一[35]。可见,“一带一路”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让制度带来的效益更加平衡地普惠各方,让利益的蛋糕在沿线各国和国际社会更加公正合理的分配,让广大民众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再次,在文化层面上,“一带一路”既不是新版的“朝贡体系”,也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而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精神象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赞同西方推崇的强制普世价值观,而是提倡在共商中包容互惠的价值理念,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和合传统文化。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归根到底是为了弘扬历史积淀的伟大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36]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都应当“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9。不论其国或大或小,或强或弱,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都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不建立任何封闭机制,不设置任何高门槛、高标准,不排挤、压倒和孤立任何第三方[37],由沿线各国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充分衡量多方意见,以透明方式制定全球自由贸易投资制度。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机会,真正联通上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也有了一次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和实现国内经济复苏的机遇。可见,中国搭建的“一带一路”对话平台,不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是为了重新划分世界经济版图,不是为了搭建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打造和谐共存的“百花园”[38]。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9]。

六、结 语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必须加速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积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推动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改革、完善二十国集团的治理功能、深化金砖国家的务实合作以及强化“一带一路”的示范引领过程中,阐释对于现存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转型升级的看法和观点,努力通过变革与完善传统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及搭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以弥补现存治理体系的不足,积极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之路。

猜你喜欢
金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El nuevo mundo de los BRICS
窑里金砖的演绎
分享经济是个啥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迎金砖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与“金砖”的这些年
“金砖”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