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伟大”的逻辑理路与内在要求

2018-01-22 14:35张晓芳
桂海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中华民族特色

□张晓芳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为人民谋美好生活、为民族谋伟大复兴、为人类谋和平发展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全党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排除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阻力;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建设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伟大事业;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断艰苦奋斗,实现伟大梦想。

一、根本动力:克服重大阻力,进行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这一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破除阻力,形成推力。

(一)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要做的事情。然而,长期以来,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革命、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无形的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企图误导人们的思想认知、动摇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不仅是一种思想的斗争,更是一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政治斗争。我们必须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338从而增强政治定力,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二)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列宁曾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2]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党内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3]368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意深入到艰苦地区、不愿意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上不顾本地的实际情况,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生活中,奢侈浪费,中饱私囊。这些问题都成为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危险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坚决与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作斗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的利益问题来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三)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维护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但我们也看到民族国家分裂活动一直存在,反分裂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其中“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两岸和平稳定的一个最大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凝聚力量,共同反对‘台独’分裂,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致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除此之外,与“藏独”“疆独”“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也十分严峻。我们必须以“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定不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5]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统一更是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因此,反分裂斗争势在必行同时更要持之以恒。

(四)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各种风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有办成的大事,取得的极不平凡的成就不容忽视。但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同样不容忽视。宏观上,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艰巨、社会文明尚需提高、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存在挑战等。微观上,货币安全、网络安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勇于创新,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推进中国“五位一体”建设顺利发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二、根本保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伟大工程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是一切工作的领导者,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为了将党建设成一个具有长期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党,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来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一)政治建设摆首位,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强大引擎,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坚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党执政成效的根本保证。二是要遵守政治纪律,保持政治定力。政治纪律是保证党的一切工作顺利进行以及各项政策方针能够贯彻落实的基本遵循,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只有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党的章程,才能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三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全党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服务、为民造福,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思想建设为基础,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

重视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部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一方面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并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6]只有理想信念的坚定的人,才能筑牢政治灵魂。另一方面要将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学风关系到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了党内存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7]的极坏的作风,这些作风危害是极大的,不能等闲视之。新时代这些作风在党内依然存在,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根据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使党的思想理论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能引领时代。

(三)组织建设为重点,增强党的组织战斗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而如何用人,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此,我们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8]因此,我们必须广纳贤才,破除以往“唯票、唯分、唯年龄、唯GDP”的选人问题,才能为党和人民选拔并培养出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好干部。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要的是采取系列措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基层党支部要担负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引领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解决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等。只有这样,才能来增强党的组织活力和战斗力。

(四)正风肃纪要持久,增强党的旺盛生命力

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的形象的建设,是我们党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有力保障。我们党已经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当前又呈现出顽固性和反复性的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矢志不渝抓作风建设。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践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严肃党内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除党内各种政治灰尘、政治微生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从客观实际出发,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3]38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以此来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党的纪律建设是党的建设关键一环。1859年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共产国际的斗争中也曾强调,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像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变成一个拥有广泛的权力、并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能和责任。可见,党的纪律的重要性。新时代应对党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靠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让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五)制度建设贯全程,增强党的自我约束力

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制度建设是关乎全局、又贯穿全局的建设,只有将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之中,在坚持执行党内已有政治制度的同时,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才能始终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建设中,建立健全相应的思想教育机制,才能使思想路线发挥作用,使广大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将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中,才能保持务实、清廉的好作风、形成遵纪守法的好局面;将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才能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败斗争中,加强党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形成一个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能够增强党的自我约束力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党的自我净化力

新时代,中国面临着一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反腐败斗争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斗争,也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打虎”“拍蝇”“猎狐”成果显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使不想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但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需时刻谨记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坚持惩治腐败这一手紧抓不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中央和各省区的巡视制度,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多形式、多渠道的制止腐败,扎紧制度的牢笼,形成不敢腐的震慑、不想腐的堤坝、不易腐的机制,以保证政治清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实现路径: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伟大事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伟大事业建设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坚定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3]39这一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是植根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中国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完成了“三步走”中的前两步,正在向第三步努力进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适时地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两个15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我们清晰的规划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使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理论自信,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而之所以形成正确的理论源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在以往实践中,我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新时代,伴随着新的实践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丰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这使我们有理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同时面临着新时代新的伟大斗争,也需要我们根据历史、实践、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能够适应和指导不断发展和变化了的新实践新要求。

(三)坚定制度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商君书》有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套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一些具体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毫无疑问,正是这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新时代实现新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坚定了制度自信。同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治、文化发展出现新特点,社会民生领域出现新问题,生态领域出现新矛盾,需要我们在坚持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新实践新要求,不断完善现有的具体制度,及时制定、建立一些新的制度,从而构建更加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四)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349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使我们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但我们还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1]352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沃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做到不忘本来,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源。在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增强交流学习,善于吸收外来,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同时又具有“取人所长”“择善而从”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四、奋斗目标: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10]

(一)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刚结束之际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而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充满了矛盾与挑战,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与当前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具体发展战略。同时努力做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保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人民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以“两个一百年”的实现为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在人类发展史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以来却历经磨难、饱经风霜。因此,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开创了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一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明显改变等,使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给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逐步实现,有序的完成阶段性目标,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需要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阻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领导。

(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奋斗目标,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主张民胞物与、天下大同,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0]因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为此中国共产党也要进行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努力。一是要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国家和,则世界安,只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为各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各国普惠共赢。二是要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计利当计天下利,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本国更好的发展。三是要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才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中国人民为之振奋,世界为之赞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未来前行的路上虽然不会坦途一片,但我们党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风浪,勇于进行伟大斗争;面对挑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此来助推中国号巨轮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航线,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彼岸。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